——《资治通鉴》阅读札记之三
在战国初期那样一个诸侯并起、群雄逐鹿的时代,近30年的历史该有多少惊心动魄的事件可以记载,又该有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可以叙述,而《资治通鉴·周记一》中《威烈王》和《安王》两篇,却将这一段错综复杂波澜壮阔的历史仅仅浓缩为六七千字,其中还有较大篇幅为司马光对历史事件借题发挥的评价。可就在这样简短的篇幅中,司马光却用了一千多个字来叙述吴起的事迹。由此可以想象,吴起在那个时代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力,当然也说明司马温公对吴起有着特别的看重。
我读《资治通鉴》有关吴起记载的时候,总感觉这些文字很面熟。翻开《史记》,居然发现《资治通鉴》有关吴起的事迹都是抄录自《孙子吴起列传》,当然,由于编年体和纪传体的区别,司马光和他的同事们抄录的时候是将原文拆开了的,只有《孙子吴起列传》结尾一段中太史公对吴起死因的评价“……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未被抄录。
事实上,《资治通鉴》有些章节就抄录了“太史公曰”,而关于吴起,前面的史实记载全文照抄,最后对死因的评论却刻意隐去,这种抄法,可不可以理解为司马光并不认同司马迁对吴起死因的评价?
吴起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蕴含了怎样的玄机?
探讨吴起死因之前,让我先对他做个简短的介绍。吴起是战国早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法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人,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在政治、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前381年,为楚国贵族所杀。
吴起每到一处都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许多业绩已经彪炳史册两千多年,可以说,吴起是那个群星闪烁的时代最为璀璨的一颗明星。也正因为如此,他一直被同僚妒恨,为君侯猜忌,这就是所谓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吧。
吴起仕鲁,曾为鲁国击退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军,而“鲁君疑之”,他只好投奔魏国。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帮助魏文侯、武侯雄霸天下,结局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吴起也没有辜负悼王的信任,他锐意改革,使楚国很快出现了“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的局面,吴起一生的功业也由此达到了顶点。悼王刚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冠绝一代的天才政治家、军事家就此死于乱箭之中。
吴起帮助楚国迅速崛起,其强大足以震慑天下诸侯,按理说,楚国宗室大臣应该感激他,可他们不仅没有知恩图报,反而发动政变将吴起杀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真的是司马迁说的“刻暴少恩亡其躯(对人刻薄、暴戾、少恩惠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吗?
201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