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实质的形象写照
——从上海虹桥高铁车站买面记说起
郝贵生
《报刊文摘》2014年1月6日转载《新民周刊》2013年第50期胡展奋文章《高铁车站买面记》。文中作者说,他在上海虹桥高铁车站候车时,因高铁列车上“盒饭基本是关门打‘狗’的倒逼,不吃也得吃”,遂准备在候车室买代方便面带上车去。然而跑遍候车厅上下三层,发现,“为旅客服务”的招牌琳琅满目,而各个售物点可以有品牌手表、拉杆箱、高档羊毛衫、甚至阳澄湖大闸蟹,就是没有方便面。不得已走出候车室门外,发现一家极小的超市排起长龙,全是买方便面的。“人人都频频看表,跺着脚,怨气冲天。而此时离开车只有10分钟了。”买好面后,急赶检票口,路上遇到一位领班一类的人物。直截了当地问她:贵车站以“最大程度为旅客提供方便”著称,为什么在我们最需要的地方和最需要的时候,买不到最方便的食品?!她反应极快,说,楼面店铺都是商业招租的,卖什么由店家自定,完全跟市场走,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承租价是不是车站定的?如果不是你们把承租价标高到只能卖大闸蟹才能赚钱的价位,怎么可能把卖方便面的供应商都吓跑呢?”她翻翻眼,走了。
看完此文后,不仅拍案叫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此事虽小,却极其形象具体地勾画出整个中国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典型特征。
这里主要有四个市场主体和一个隐蔽的政府主体
市场主体一:高铁车站。拥有整个候车厅的所有权,其把厅内摊位高价承租给售物店家。
市场主体二:售物店家。用高价租下厅内摊位,必然每月利润要高于承租费,售微薄小利的方便面显然实现不了高利润,只有出售“品牌手表、拉杆箱、高档羊毛衫、甚至阳澄湖大闸蟹”等大商品才有可能实现。尽管这些高档消费品出售率极低,但出售一件可能就比出售几十乃上百方便面都划算。
市场主体三:车站外的小超市,可以经营低物价商品如方便面等。
市场主体四:收入较低的乘客。自知高铁列车上饭价极贵,急需低物价的方便面。然而其所处的特定市场却不能提供,只有离开此地到另外的市场购买。
隐蔽的政府:高铁车站的所有权是国家。国家的性质毕竟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因此为体现这一宗旨,在车站候车厅到处都挂有“为旅客服务”的招牌。
大家知道,自上世纪90年代中以来,以建立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强调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最近的一次重要会议继续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方向,且把市场对资源的“基础”作用改为“决定”作用。同时仍然强调“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性质。此文中乘客购买方便面的经历其图景不正是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好诠释吗!车站要把候车厅这一资源由“国有资产”转为“国有资本”去赚取更多利润,于是高价出租。承租店家要利用承租来的候车厅“资源”赚钱,必然要高价出售商品。而候车厅的主要顾客都是候车的乘客。乘客候车过程中所需商品大多与乘车有关。而方便面恰恰是多数乘客急需之商品。然而整个候车厅却不能买到,逼迫乘客到车站之外小超市购买,给乘客候车带来极大不便。笔者曾经假设,如果虹桥车站外的小超市被政府强制拆迁或其他原因搬走。急需方便面的乘客只好任人宰割了。笔者再次假设,乘客因外出购买方便面而误车,其无论告到何处,都必然以败诉为结果。这种所谓“市场”模式必然导致乘客不满。当乘客质问车站领班人物时,其理直气壮回答“完全跟市场走”。应该说,这个领班人物说的一点没有错。车站的所有安排完全是遵循“市场决定资源”的这一“理”的原则。车站受益,承租店家受益,乘客利益受损。谁占有资源,谁就支配他人;谁没有资源,谁就受他人支配。这就是市场原则,实质也是资本原则、金钱原则。常坐飞机的人都感受到,普通市场上10元、20元的一碗面在机场就是50、60元甚至更高,真到了该吃饭的时候,你不吃行吗?这一事实也戳穿了所谓“看不见的手”思想(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必然会给他人带来幸福和促进社会的发展)的极端荒谬性。但问题在于,车站领导还要给自己完全遵循市场原则的行为罩上社会主义的漂亮外衣,到处悬挂“为旅客服务”,而在行动上没有丝毫体现。当乘客运用为旅客服务之“理”反驳领班人物市场原则之“理”时,具体的领班人物“翻翻眼,走了”,而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一些“领班人物”则摆出一幅流氓无赖的架势,“就这么着,你敢怎么样吧!”这就是所谓中国“特色”吧!
这种所谓“改革”究竟错在何处?
一是他们根本背离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宗旨决定了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根本宗旨和生产目的也是为人民服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的需要。然而改革的制定者不相信“为人民服务”是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力和指导思想。他们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把资产阶级发家致富的“人本性自私论”的变种即所谓的“看不见的手”的思想拿来作为社会主义改革的指导思想。其建立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完全按照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指导所谓“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为了掩盖其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本性,却仍然把共产党人的“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天天挂在嘴上。车站是琳琅满目的“为旅客服务”的招牌。整个社会什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展的目的是人民群众,发展的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发展的成果由人民群众来享受”,……难道不也是“琳琅满目”吗?车站的招牌表现的是车站管理者、领导者的虚伪,整个社会的“琳琅满目”的招牌体现的是“市场经济体制”规划和制定者的虚伪。他们表面上高喊为人民服务,实质是为人民币服务,为自己服务,为私有制和少数人服务。人民群众的利益早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二就是他们改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直接或变相的私有制。改革规划者和制定者为了积极推行他们贩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卑鄙目的,就必须竭力把本质上与市场经济体制根本对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改为私有制。所以他们近二十年来改革的最大功绩就是把地方上的几乎全部的国有企业都改制为所谓的“民营企业”,实质是以追求剩余价值为主要目的私有企业。然而,国家宪法上还明明写着中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于是为了这个所谓的“主体”,就保留了一大批中央一级的国有企业。任何一个社会组织活动都有其根本目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写得明明白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一生产的根本目的与执政的共产党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性质的根本宗旨是完全吻合的。然而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后,却把国有企业的这一根本目的也偷换为私营企业的生产目的,也是以赚取企业自身最大利润为主要目的。改“国有资产”为“国有资本”不就是赤裸裸的篡改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吗?同时这一篡改实际上是把本质属于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国有企业变相变为企业管理者所有。他们把属于国有性质的候车厅高价承租出去为部门利益服务,实质就是利用国有资源为自己服务,为有钱人服务。国有企业的生产目的不仅根本改变,国有企业管理者也根本改变自己在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从与职工的仆人关系转变为主人关系,拿到比普通工人高出树十倍、数百倍的工资。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吗?其实质和内涵还有一丝一毫的社会主义味道吗?如果说多少有点社会主义的味道,那就是“为旅客服务”的社会主义招牌。可是这种招牌和口号越多,人们对执政的共产党越加失去信心,对社会主义越加失去信心。极右派势力又借此把罪责归罪于国有企业本身,归结于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越是加快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进程,逐步以致最终导致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和把已存在不多的国有企业也全部改制为私有企业。某位国家大管家不是多次讲过,国有铁路也允许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投入吗?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所谓“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和最终结局。广大人民群众从这一改革的实践过程及其亲身经历中,已经开始认识到其改革的资本主义实质及其给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带来的极其严重的危害性。然而我们的各级官员特别是相当多的以“追求真理为己任”的学者、教授、理论家们仍然唯书唯上唯权力,还在拿着一些所谓社会主义“创新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词句为这种“改革”涂脂抹粉,竭尽美化、吹捧之,继续掩盖其“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压榨大多数人为少数人谋私利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上海虹桥高铁车站乘客与车站因方便面发生的小小冲突,其本质是作为生产力代表的人民群众与生产关系即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尽管这种冲突极其微小,但量变发展下去就会导致质变。乘客有第一次这样遭遇,可能在其它的具体的市场环境下再有类此的第二次,第三次……,也会发生许许多多个类此这个乘客的遭遇(如本文提到在小超市排队买方便面的乘客各个“跺着脚,怨气冲天”),甚至比其更严重的冲突。……如此下去,我们的社会能够做到和谐吗?当小冲突发展为外部的激烈对抗时,人民的“公仆”就开始动用国家专政工具和人民的血汗钱以“建立和谐社会为目标”,依靠强制手段进行一个接一个的持续不断的维稳活动。……我想任何一个正常的中国人都非常熟悉中国“特色”的这种社会管理模式吧!但最终是人民战胜国家权力,还是国家权力战胜人民?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都不难做出正确的回答。
不起眼的《高铁车站买面记》中确凿无疑的客观事实透视出来的真理证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一条亡党之路,亡国之路,亡社会主义之路。这种改革方向和道路该是悬崖勒马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