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郝贵生:“人民和英雄共创论”究竟错在何处?

2016-07-19 08:15:12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郝贵生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最近,和一些朋友谈论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思想时,有些朋友又提出了“人民和英雄共创论”观点。他们认为,唯物史观既然主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又承认杰出人物、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是极其巨大的。这不就是“人民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吗?只承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岂不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吗?看来,这种“共创论”观点在社会生活中包括左派队伍中还是有相当大的市场。笔者也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学过唯物史观理论的同志都知道,人类思想史上在对待历史是谁创造或者谁是最终决定力量的问题上,有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主张是由少数杰出、英雄人物创造,少数人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我们简称为“英雄史观”,其主要表现为唯意志论和宿命论。另一种观点就是主张历史是大多数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简称“群众史观”。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历史观上是英雄史观占主导和统治地位。群众史观理论产生之后,也必然遭到英雄史观思想的否定和激烈反对。这种反对又有两种方式;一是根本否定群众史观,仍然直接鼓吹英雄史观。如俄国的米海洛夫斯基、德国的希特勒等人。再有就是间接鼓吹英雄史观。他们认为,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都有片面性,只有二者结合起来,也就是“共创论”才是正确的历史观。这种观点在林彪的5·71工程纪要中就有。尽管当时主流媒体对其进行了深入批判,但随着文革的被彻底否定,许多文革被批判的错误观点又死灰复燃。“共创论”就是其中之一。上海学者朱学勤就宣扬过,同时还特别影响到左派队伍中。

  左派队伍中一位较为知名的同志在反对修正主义、资本主义和宣传毛泽东思想方面确实做了大量工作,但其哲学观点也确实有许多错误。“共创论”就是他的错误的哲学观点之一。他在其一部著作中说:“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都是单腿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是瘸腿历史观,人民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才是完整健全的历史观。”“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通常情况下,人民的愿望,决定着历史的走向和英雄的命运。但是,当群众社会生产活动或者人民起义兴起后,其成败与否,基本由领导他们的英雄人物的水平决定。只有在真正的英雄人物领导下,人民的愿望和事业才能实现和取得胜利,反之,即使人民数量再多,再大,如果没有正确的领导,人民的愿望和事业同样会落空和失败。也就是说,历史既不是单一由人民创造的,也不是单纯由英雄创造的,而是人民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历史学中的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都是错误或片面的,而辩证唯物史观也是不全面的。”近两年,这位同志在宣传他的所谓“新社会主义”理论中,又多次鼓吹这种观点。

  这种“共创论”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正确的、全面的历史观,但实质是错误的。为了帮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战斗在当今反复辟斗争第一线的左派同志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指导我们当今的斗争,有必要对“共创论”的错误实质和危害性做一深入解剖和批判。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理论做了错误的解读

  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甚至根本对立的观点是正常现象,相互批判和否定也是正常现象。但是在批判和否定对方观点时,必须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把对方的观点搞准确。如果片面、歪曲和错误理解对立面的观点,甚至把对方没有的观点强加给对方进行批判否定,那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由此否定对方而做出所谓“新观点”也不可能是正确的。“共创论”错误之一就是片面、歪曲和错误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理论内容极其丰富。但其主要观点包括:什么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要表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制约性,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及其历史制约性等等基本。这里有两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容易被人忽视或错误理解。其一是人民群众的含义。中国当今出版的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中谈到“人民群众”概念的含义时,尽管语言表述不完全相同,但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即人民群众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包括一切进步阶级和知识分子在内的推动历史发展前进的人口或居民中的大多数。这个定义包括如下几个含义:一是人民群众是一个集合概念,它不是指一个人或几个人,而是居民、人群中量的的大多数,是一种集合力量。二是指质上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前进的人民,而不包括阻碍历史发展前进的反动人物。三是人民群众主要是指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普通劳动者,同时也包括那些推动历史发展前进的剥削阶级成员和知识分子。四是人民群众也是一个具体历史的概念,不同历史阶段、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其具体含义不完全相同。毛泽东在《正处》中说;“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毛泽东选集》第S卷,第364页)他特别以我国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时期,说明“人民”概念的具体内容不完全相同。但“人民”概念的本质没有变,所变化的只是某些阶级及其阶层。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具体的历史发展时期、阶段,所有推动历史发展前进的人们,包括普通人物,杰出人物,英雄人物,无论其社会历史作用多么巨大,他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历史作用众所周知,他们确实是英雄人物。但他们的所做所为,都是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代表受剥削压迫的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的。从这个意义上,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概念的科学含义,他们首先也是人民群众的成员,他们的历史作用不是证明英雄创造历史,而是证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记得1974年笔者到解放军某部队和战士一起参加批林批孔。战士宣讲农民反孔斗争史讲到陈胜、吴广、李自成、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反孔事迹时,一位部队干部提出一个问题即,唯物史观既然讲奴隶创造历史,我们这里只讲农民起义领袖的作用,岂不是又在宣扬英雄史观思想了吗?显然这种推理是错误的。因为农民起义领袖作为与封建统治者对立而言,他们就是人民,就是奴隶,他们的所做所为代表了农民阶级的根本利益,他们领导农民起义反抗统治者本身就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突出和典型表现。

  “共创论”的错误就是根本不理解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中的“人民群众”的科学含义,他们把“人民群众”只是理解、解读为作为多数的孤零零的一个一个的“普通个人”,把唯物史观所讲的对历史发展起过巨大作用的杰出人物、英雄人物完全排除在“人民群众”概念之外。

  二、把两种根本不同的“英雄”概念混为一谈。

  马克思主义主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从来没有说过“人民群众”这个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完全相同。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人民群众集合体中的每一个人所起的历史作用不是完全相同的,有时差距是极其巨大的。唯物史观在阐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观点的同时,也承认不同的个人的历史作用是不同的,所以群众史观理论中也包括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的杰出人物。普通个人是指作用较小的人物,历史人物包括起过较大积极作用的人物,即杰出人物或英雄人物。那些阻碍历史发展前进与人民群众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和人物,我们已经排除在“人民群众”的概念之外,唯物史观把这些人称之为历史人物中的“反动人物”。包括在“人民群众”范畴之内的杰出人物、英雄人物给他们定性的话,他们首先是人民群众的成员,他们的思想及行为归根结底都是代表人民群根本利益的。但他们又不是普通个人、普通人物,而是起过较大历史作用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烙印的个人,所以唯物史观把这些人物也称之为杰出人物、英雄人物。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对社会发展有较大的积极促进作用,固然与他们自身的素质、能力有直接的关系,但根本原因是他们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历史的发展方向,他们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始终是融合在一起的,他们的思想、意识、理论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也能够真正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同时,唯物史观还认为,普通人物与杰出人物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如笔者是个教授,可能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比普通工农群众大些,也可以说是杰出人物,但对那些高高在上的权力者,对那些做出极其突出贡献的更高地位的“杰出人物”相比,也还是一个极普通的个人和知识分子,就社会贡献而言,也可能还比不上有巨大贡献的普通工人、农民和战士。同时,任何杰出人物都不是天生的杰出人物,他最初都是普通个人,这些普通个人在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活动中为国家、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才从普通个人转化为杰出人物。这种贡献不仅包括物质贡献,也包括精神贡献。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他们首先都是普通个人,正是他们的英雄壮举及其体现的中华民族和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斗争精神教育、鼓舞和影响了无数个普通个人,所以他们才成为“英雄人物”。

  而“英雄史观”中的“英雄”是不包括在“人民群众”概念之内的有权有势的逆历史而动的反动、反面人物。如果人民群众中的所谓”英雄人物”自我夸大自身的作用,程度不同甚至完全否定人民群众的作用。那么其就会转化为历史的负面人物,甚至可能堕落为反动人物。刘青山、张子善民主革命中确实是冲锋陷阵的英雄,然而夺取政权后,自认为对革命有功,于是就凌驾于党和人民根本利益之上,贪污腐化。这不就是典型的群众史观中的“英雄”转化为“英雄史观”中的“英雄”了吗?

  “共创论”把群众史观理论中的“普通个人”与“英雄人物”的对立绝对化,否认“英雄”也是普通人物,是普通人物转化而来的。在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英雄人物之间划上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实际是用“英雄史观”中的“英雄”含义解读群众史观中的“英雄”的科学含义,或者说把本质上不同的“英雄”概念混为一谈,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三、折中主义地对待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折中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一种极端错误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其主要特征就是把各种不同的甚至是根本对立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调和在一起,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混淆是非。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曾经揭露批判过杜林观点的折中性特征。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也曾揭露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哲学是大杂烩,其哲学的最主要特征就是折中主义。第二国际的伯恩斯坦和考茨基也都玩弄过折中主义手法。伯恩斯坦曾经提出折中主义是一种“清醒的理智”,要达到“对于整体的精密理解”“必须借助于综合和折中的方法”。他在两种互相排斥和根本对立的观点之间像游蛇一样回旋,力图既“同意”这一观点,又“同意”另一种观点,表现出无原则性。考茨基也用折中主义和诡辩论来偷换辩证法。列宁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篡改为机会主义的时候,用折中主义冒充辩证法最容易欺骗群众,能使人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似乎考虑到了过程的一切方面、发展的一切趋势、一切相互矛盾的影响等等。但实际上并没有对发展,过程作出任何完整的革命的解释。”(《列宁选集》第3卷,1995年版,第127页)  列宁还批判过布哈林的折中主义观点,他说:“布哈林同志在这里所犯的错误的理论实质,就在于他用折中主义偷换了政治和经济之间的辩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所教导我们的这种辩证关系)。‘既是这个,又是那个’,‘一方面,另一方面’——这就是布哈林在理论上的立场。这就是折中主义。辩证法要求从相互关系的具体的发展中来全面地估计这种关系,而不是东抽一点,西抽一点。我已经用政治与经济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列宁选集》第4卷,1995年版,第415—416页)

  “共创论”典型地就是折中主义。一是它混淆是非,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群众史观理论与唯心史观的荒谬的英雄史观思想混为一谈,不分真理与谬误,各打五十大板。二是把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调和、拼凑在一起,实际也把那些逆历史而动的反面和反动人物也当做“历史的创造者”了。因为“英雄史观”中的“英雄”就是指那些反动和反面人物。正如左派队伍中那位名人所说,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都是单腿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是瘸腿历史观,人民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才是完整健全的历史观。历史既不是单一由人民创造的,也不是单纯由英雄创造的,而是人民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历史学中的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都是错误或片面的,而辩证唯物史观也是不全面的。

  这位名人的折中主义思想不仅表现在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的“共创论”思想,还表现在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决定论思想、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决定论等思想。

  四、“共创论”最终导致英雄史观

  认识“共创论”的错误实质,还首先必须认识英雄史观的错误实质。所谓“英雄史观”就是把少数历史人物看做历史的创造者和最终决定力量,完全排除和根本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这里所说的“英雄”与日常生活中的“英雄”虽有联系,但不完全相同。日常生活中的“英雄”主要是指对社会历史发展有突出、杰出贡献的个人,这种“英雄”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领域中各行各业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前边我们已经谈到,这种“英雄”归根结底也都属于人群众的范畴。而“英雄史观”中的“英雄”是指与“人民群众”根本对立的范畴。这种“英雄”是指那些有权、有势、有地位的逆历史发展而动的反面和反动人物,他们把自己看做天生的永远高居于人民群众之上的救世主,看做历史的决定性因素,完全贬低和根本否定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把群众看做任人支配、宰割的奴隶、群氓。如果对历史发展有突出贡献的“英雄”不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的作用同人民群众根本对立起来,无限夸大自身的历史和社会作用,也就转变为“英雄史观”中的“英雄”。英雄史观在哲学发展史上一是表现为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思想,二是表现为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思想。就人群而言,不仅表现在有权有势有地位的权力者、名人、知识分子身上,也还可能表现在无权无势无地位的普通群众和小人物身上。前者是无限夸大自己,贬低和否定人民群众,后者是根本否定和瞧不起自己,把改变和解放自身命运完全寄托在他人和大人物身上。现实生活中,相当多的普通群众都或多或少存在这种思想。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所有文化内容本质上都是英雄史观。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典型英雄史观的文化。鲁迅把中国传统文化看作“吃人”的文化,就是把人变成奴隶、奴才的文化。英雄史观有其产生的认识论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认识论根源是只看到杰出人物巨大历史作用的现象,而看不到杰出人物背后的人民群众的作用。社会历史根源是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和社会制度极大压抑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阶级根源是阶级社会的剥削阶级思想家有意识地夸大统治者和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否定贬低人民群众的作用,以维护剥削和压迫制度。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是英雄史观占主导统治地位。群众史观的提出和阐发正是针对英雄史观的。而“共创论”的提出显然不是主要针对英雄史观,而是针对群众史观。认为群众史观单纯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而完全否定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也是片面的。所以他们要批判否定群众史观,但又不敢直接把英雄史观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于是就采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把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折中调和起来,似乎是很全面。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对立的矛盾双方中,必有一方是其主导方面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此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在任何人群中,总可以区分为少数人和多数人,区分为作用大的人和作用小的人,前者总是少数,后者总是多数。当群众作为孤立的个人与杰出人物比较作用时,永远比不过杰出人物。但人民群众是集合概念,是集体力量。任何作为杰出人物的个人来说,无论其作用多么巨大,永远比不过作为集体力量的人民群众。如果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时,其本人就一定融汇于人民群众的力量之中,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具体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历史作用众所周知,他们之所有有这样的作用,就是因为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上,紧密依靠人民群众。他们不是以救世主面目出现在人民群众面前,而是把自己的理论交給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自身的斗争和实践,自己解放自己。这一事实既不证明“共创论”,更不证明“英雄史观”,而是证明“群众史观”。如果这种杰出人物自身与人民群众对立起来,高居于人民群众之上,对人民群众指手画脚,他就不可能再对历史发展有积极作用,甚至或多或少会起消极和阻碍作用。而且这种杰出人物作用无论多么巨大,他和人民群众比较,永远是少数。历史发展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永远是大多数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第一线的人民群众和普通知识分子。由此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必然区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要么由少数人主宰历史、决定历史,是历史的最终创造者,要么由多数人主宰和决定历史、创造历史。不可能存在既不是少数人,也不是多数人,或者既是少数人也是多数人创造历史。后者等于没有真正回答历史的创造者。那么“共创论”提出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呢?实际是指责群众史观理论中的群众自身不可能完全创造历史,不可能最终决定历史的方向和命运,还需要那些脱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实践活动的大人物、权力人物、天才人物带领和领导群众(实际是代替人民群众)才能实现历史的任务。这难道不是又回到英雄史观的立场上去了吗?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理论从来不否定杰出人物的作用,但它是在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大前提下,承认杰出人物的巨大作用,强调群众实践确实需要杰出人物,但这种杰出人物是群众实践中由普通个人转化而来并由人民群众予以承认的,是有条件的,而非天上掉下来、自封的脱离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所谓“杰出人物”。杰出人物对人民群众的依赖性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共创论”根本否认和抹杀两种依赖性的根本区别,最终自觉不自觉就必定会倒向英雄史观。

  五、群众史观理论的实践意义究竟是什么?

  群众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中极其重要的观点,重要到什么程度呢?笔者在多篇公开发表的论文讲到,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两大基本支柱之一(另一支柱是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性原理)。群众史观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是极其巨大的。就方法论意义讲,目前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中都只讲到群众史观对领导干部的意义就是要树立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这样讲无疑是正确的。但只讲对领导干部意义就有片面性。群众史观方法论意义不仅是对领导干部,更重要的是对人民群众的意义。但现有教材却只字不提。应该说群众史观理论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是对人民群众而言,就是要求人民群众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意识到自己本是社会的主人和创造者,要自觉意识到并努力做社会的主人,自觉行使对权力者、大人物的批评、建议和监督权利,行使对反动统治者的造反权利。毛泽东说过:“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是一句话:造反有理。”就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理论逻辑导出的必然结论。“人民群众”虽然是集合概念,但它也是由一个个的个人组成的。它的历史作用决不能离开一个个的普通个人。普通个人作用确实极其微小,但极其微小作用不等于零,正是无数极其微小的个人的总和才能体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集体作用。这种集体作用不是单个人的机械相加,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内在有机地结为一个更大的力量。而现实社会中大多数普通个人看不到自身的作用,把自身极其微小作用看做零作用,自己不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和努力,而把社会发展的希望总是寄托在他人身上,幻想他人成为救世主来改变社会和自己。这本身也是英雄史观在普通群众中的表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理论不仅指出以往历史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结果,也指出今天的人民群众要从自在的盲目的作用转变为自觉的有意识的作用,也要清除“英雄史观”对自身的影响。无数个极其微小的力量的总和构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是普遍的、相互的、联合起来的力量。同时,参与历史活动的个人开始阶段,都是极其微小的,但事物是转化的,有些普通人物在实践过程中最初是小人物,但随着实践的深入,就可能转化为杰出人物。历史上的真正的杰出人物普遍都是由普普通通个人转化而来。太平天国的陈玉成参加太平军时就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士兵,太平天国晚期就成长为支撑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之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国革命革命领袖及许许多多的将军们最初几乎不都是普通百姓和泥腿子吗?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江姐也是普通人物,其英勇事迹和精神才使其转化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是错误的。普通士兵的价值不是追逐权力,而是能否在对敌斗争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在第一线。所以这句话应该改为不想当英雄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也就是每一个普通人物最大限度为社会做最大贡献,在一定领域内都可以转化为杰出人物,这就是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具体表现。

  社会生活中总是存在是非、善恶、美丑现象,尤其在社会问题的大是大非问题上,绝对存在进步与倒退、正义与邪恶的两大势力和倾向。作为人民群众的每一个具体成员,首先必须认清社会生活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现象,其次自觉地站在真善美和正义、进步一边,努力为真善美战胜假恶丑、正义战胜邪恶、进步战胜倒退现象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当今中国和世界最大的进步与反动、正义与邪恶的对立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势力、道路、力量和倾向的斗争。人民群众必须努力自觉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努力为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努力同一切自觉不自觉地反对社会主义、走资本主义道理的势力和倾向做坚决的斗争,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

  六、“共创论”对当今反复辟斗争的巨大危害性。

  中国当代最大的社会问题就是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社会主义政权40年来已经不同程度地变质变色。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势力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内的斗争达到了建国以来最尖锐激烈的时期。人民群众和社会主义者当今最大的任务就是反复辟斗争,就是批判和反对形形色色的剥削阶级思潮,就是如何真正恢复和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想路线和轨道上来,如何使政权真正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手中。这种斗争的实质仍然是中国当今进步与反动、正义与邪恶两大势力、力量的斗争。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是反动和邪恶势力力量还相当强大。指导这种斗争确实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就是群众史观理论。

  首先,战胜这种力量必须有代表正义和进步的强大的物质力量。按照群众史观理论,这种物质力量永远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只有更多的人民群众觉醒和组织起来,才能战胜邪恶势力,才能完成反复辟的斗争。其次,实践斗争确实需要杰出人物的组织、发动、指导。但这种杰出人物是群众斗争实践中自发涌现出来的,其最初作用也非常微小,但伴随着实践的深入,作用越来越大,其逐渐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如果这个“杰出人物”以后在实践中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终也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也就不再是“杰出”或“英雄”人物,而转化为“英雄史观”中的那个所谓“英雄”。再次,杰出人物的作用再大,也不能代替大多数人民群众的作用。群众中的每一个成员也应该而且必须把自己看做历史的真正主人,而不应该看做“杰出人物”的奴隶和单纯的工具。只有无数个大大小小普普通通的人物包括杰出人物的作用团结凝聚为一个最终战胜当今邪恶和反动势力强大的物质力量时,才能取得反复辟斗争的胜利。

  “共创论”由于把“英雄人物”排除在“人民群众”概念之外,用英雄史观中的“英雄”含义偷换群众史观中的“英雄”含义。实质最终导致“英雄史观”思想。如果以这种“共创论”理论指导当今的反复辟斗争,必然希望天上掉下一个或把有权有势的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英雄人物”当做救世主去进行所谓领导群众的斗争,这种“英雄人物”必然程度不同甚至完全脱离群众的根本要求、愿望,必然自觉不自觉地指责、贬低和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竭力夸大自身的作用,把群众仍然直接或间接看做群氓、工具,看不到群众斗争实践中涌现出来的积极、进步的因素和各种力量,甚至不同程度地压制和打击。也就不可能真正起到组织、领导、带领人民群众进行反复辟的斗争。如果这种思想存在于普通群众之中,必然会自觉不自觉会导致贬低或根本否定自身作用,过多地把希望寄托在他人和某些知名人物身上,或者借口当今还没有这样的人物,因此处在消极观望、等待状况,而不积极努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