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刘仰:庸医或耶稣? ——戈尔巴乔夫的宗教观(之二)

2017-10-19 08:49:52  来源: 作者博客   作者:刘仰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庸医或耶稣? ——戈尔巴乔夫的宗教观(之二)

  【本文第一部分链接:庸医或耶稣? ——戈尔巴乔夫的宗教观(之一)

  

二、戈尔巴乔夫的宗教经历及文化背景

 

  戈尔巴乔夫写过几本回忆录,关于自己的宗教经历并没有多少描述。在失去权力、妻子赖莎去世后,戈尔巴乔夫在《孤独相伴》一书中描述了自己出生的细节。他说自己是“在居住间和家畜间之间出生的”。然后借助女儿之口问道:“爸爸,你就像耶稣那样出生的。”戈尔巴乔夫在书中回答:“是啊,要记住。但不要告诉其他人……” 。我们不知道这段对话是当年的真实对话,还是后来戈尔巴乔夫自编的,但是,这段描述是否表达了戈尔巴乔夫一个隐秘的心态呢——他自比为耶稣再世?他要拯救苏联的灵魂?他觉得自己能够成为苏联的救世主?

  戈尔巴乔夫1931年出生于苏联南方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的一个村庄。他的曾祖父从乌克兰迁来此地。他的妻子赖莎的祖先也来自乌克兰。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向西不远是黑海,离著名的旅游胜地索契很近;东面是靠着里海的达吉斯坦共和国。东北方向是卡尔梅克共和国 。西北方向是顿河哥萨克地区。南面是挨着大高加索山脉的车臣共和国,再往南就是格鲁吉亚,斯大林的故乡。这是一个宗教复杂的地区,有东正教、天主教、新教等各种基督教范畴的大小教派,还有伊斯兰教各教派,以及佛教等。戈尔巴乔夫家族是正儿八经的东正教徒。

  1931年戈尔巴乔夫出生后不久,祖父在村里的教堂为他做了洗礼 。我没有看到他长大后有退教的记载,但他成年后一般不去教堂。戈尔巴乔夫自己说,60年代时,他的长辈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给他的女儿做了洗礼 。依照苏联1921年颁布的法律,戈尔巴乔夫家族向儿童传教属于违法行为,但他们没有因此受惩罚。按苏联法律,共产党员若参加洗礼、宗教婚礼、葬礼等宗教仪式,处罚之一是开除党籍。戈尔巴乔夫说女儿受洗事先他不知情。他当时已是党的干部,这是不是为逃避惩罚的托辞?戈尔巴乔夫在不同的回忆录中,对于究竟谁给他女儿做了洗礼,说法并不一致。先说是他外婆,后来又说是祖父祖母,究竟是他的祖父祖母还是儿女的祖父祖母,含混不清。且不说这是否意味着戈尔巴乔夫在此问题上撒谎,至少说明他并没有反对长辈传教的违法行为。由此可见他的无神论立场并不坚定。

  戈尔巴乔夫的祖父母是教徒,长期没有参加集体农庄,一直单干,祖父被处罚后才加入集体农庄。戈尔巴乔夫的外公是苏共党员,集体农庄主席,明确不信教。戈尔巴乔夫说他小时候不喜欢爷爷,喜欢去外公家,并长期住在外公外婆家,事实上也因为身为集体农庄主席以后又担任区土地局长的外公家,生活条件要比爷爷好。后来戈尔巴乔夫一再谴责集体农庄,并声称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就是农奴。不知道他这么说的时候,是否想起小时候对外公——集体农庄主席——家的偏爱。虽然外公是党员,但外婆始终是虔诚的教徒。外公在家里悬挂列宁、斯大林像,外婆则供奉圣像,对于儿时的戈尔巴乔夫来说,似乎没什么不妥。

  戈尔巴乔夫的父亲是集体农庄的拖拉机手,二战期间参加了红军,在与德国纳粹作战时负伤。没有明确记载显示戈尔巴乔夫的父亲是否信教,但他母亲是教徒。1992年,母亲去世后,在家乡的教堂举行葬礼,与先去世的丈夫合葬。那个教堂是戈尔巴乔夫在位时帮助修建的。总结一下,戈尔巴乔夫的直系亲属中,从长辈到晚辈,教徒占大多数,他对宗教的认可与好感也有迹可循。

  顺便说一下,戈尔巴乔夫的爷爷因单干被惩罚到劳改营伐木,表现良好,提前释放回家,随即加入集体农庄。后因表现积极而获奖状。戈尔巴乔夫的外公被打成“托派分子”而被捕。戈尔巴乔夫说外公被判处死刑,因缺乏证据被释放。这个问题戈尔巴乔夫在几个地方说的也不太一致。早先回忆录里没有死刑一说 ,后来的回忆录中出现了死刑又被释放的说法 。令人疑惑。戈尔巴乔夫的妻子赖莎的外公也是富农,被流放,后因反对苏维埃被处决,1988年平反。

  戈尔巴乔夫的家乡是农牧业混合地带,文化相对落后闭塞。西北方向不远的顿河哥萨克地区,早先是很多逃亡农奴的落脚地,戈尔巴乔夫的曾祖父就是其中一员,他们与哥萨克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混居在一起。十月革命前,斯塔夫罗波尔省共100万人口,90%是农民,几乎没有工业。全省只有两个城市,省会城市人口4万。全省有执照的医生22名,全省有5所中学,省会城市有3家书店。

  戈尔巴乔夫早年将近2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离开过自己出生的那个村子。11岁时德国纳粹占领此地,他的家乡成为沦陷区,但时间不长,只有不到半年时间。他记得当时很多农民和哥萨克站到了德国一边。苏联红军反攻胜利后,这些类似中国“汉奸”的领头者被镇压了。十月革命后,这里与外界最主要的联系是来自莫斯科的报纸。希特勒德国军队入侵时,为了方便听到来自莫斯科的声音,政府给这个村子发了一台收音机。青壮年上了前线,农村妇女大多不识字,少年戈尔巴乔夫便给妇女们读报。战争使得戈尔巴乔夫的学业中断了两年。13岁时才重回学校。

  戈尔巴乔夫的家乡在文化上除了多种宗教混合的浓郁氛围外,也有一些突兀的文化高地。由于偏远和闭塞,这里曾经是沙皇流放犯人的地方。一部分十二月党人被流放到这里,后来还有其他流放者,他们给当地带来了一些外部文化。流放者名单里比较著名的有普希金、赫尔岑、奥多耶夫斯基、奥加廖夫、莱蒙托夫等,当地还为莱蒙托夫建了一个博物馆。少年戈尔巴乔夫对这些流放者及其作品有所了解,他那时喜爱俄罗斯文学,其中不少就是这些流放者的作品。戈尔巴乔夫说他那时就读完了别林斯基全集。

  年轻人爱读书是件好事,但我有一种感觉,由于缺乏名师指点,少年戈尔巴乔夫对于那些旧时代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作品未必能够全面了解。沙俄时代的知识分子大都是贵族出身,基于对西方“先进文化”的认识,面对落后的俄罗斯,试图改造自己的国家。从彼得一世开始,俄国借助西方文化的改革者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与俄罗斯底层社会脱节。虽然俄国民粹派曾经发起“到民间去”的运动,这种知识分子与现实脱节的现象也未能改变。少年戈尔巴乔夫囫囵吞枣地学习俄国旧知识分子的作品,让人怀疑他也受到这种影响,在他后来主导的苏联改革中,得到虎头蛇尾的体现。同时,少年时期的这种学习还让戈尔巴乔夫对于旧贵族产生了向往。例如,他评价妻子赖莎说:“她具有天生的贵族风范” 。事实上,不论是戈尔巴乔夫还是赖莎,他们的出身,他们的祖辈都是农民,与俄罗斯旧贵族毫无关系。但他们的这种向往,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对于底层社会的背叛。戈尔巴乔夫身边的宗教氛围并不能代表社会底层,因为沙俄时期不论贵族还是农奴,几乎全民信教。

  1950年,19岁的戈尔巴乔夫中学毕业,他希望去莫斯科大学,便给招生委员会提交了入学申请。没有笔试,没有面试,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录取了他。这是因为他出身好,中学假期里跟父亲做拖拉机手得过奖,还是苏共预备党员,中学里的共青团书记。用中国人容易理解的话说,戈尔巴乔夫上莫斯科大学类似文革时期的“工农兵大学生”。

  上大学后,边远地区的见识浅陋与莫斯科的历史文化氛围形成巨大反差,戈尔巴乔夫刻苦、自律,渴望成功,自卑和自大都潜藏于心。成为苏共最高领导后,两者都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面对西方,他有一种自卑和类似对于贵族的羡慕。面对国内及同事,他有一种自大和盲目自信。

  1955年戈尔巴乔夫大学毕业,在校期间与赖莎结婚。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共青团工作。到1978年调往莫斯科,戈尔巴乔夫47年的前半段人生,除了5年在莫斯科上大学,其余42年都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渡过。在这个地方,他从一个农民的孩子成长为边疆区党委第一书记。

  勃列日涅夫非常重视军事与粮食。戈尔巴乔夫调入苏共中央,一方面因为他的管区有著名旅游胜地,很多苏共高级领导经常到此度假,使得年轻的戈尔巴乔夫在领导那里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安德罗波夫。另一方面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离开共青团后,长期从事农业工作,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是重要的农牧业产地,因此,他进入苏共中央也是分管农业。虽然戈尔巴乔夫短暂地分管过意识形态,但从知识结构和工作履历上说,他并不全面。能够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几乎完全是因为年轻。当时的苏联再也受不了每年一个国葬的老年政治。

  (未完待续)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