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文化传承的意义上说,黑泽明仍然是张艺谋无法超越的父亲,而张艺谋则是黑泽明不成器的儿子。
对张艺谋来说,黑泽明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黑泽明的作品哺育了张艺谋,奠定了他今天的地位,但张艺谋一直生活在黑泽明的阴影下,从来没有真正走出过。
张艺谋今年隆重推出的《影》,观众不难一眼就看出对黑泽明《影武者》、《乱》、《蜘蛛巢城》等的模仿,但在思想境界方面却等而下之了。
人性之悲,莫过于陷于欲望之中无法自拔,这一点可以说是人类的共性。
黑泽明用深邃的眼光和人道主义精神剖析了隐藏于人性背后的罪恶——欲望不仅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许多美好的东西,如善良、正直、忠诚,等等——这正是黑泽明电影的魅力所在。
但张艺谋却始终没有悟透这一点。
张艺谋的影片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没有好人”——没有谁是正直善良的人。
所有被杀的人都是罪有应得,死有余辜,最后胜出的,则是最凶险、最残忍的人。
02
《影》不仅没有超越他的精神之父黑泽明,也没有超越他自己的《满城尽带黄金甲》。
《影》套用《三国演义》中“吕子明白衣渡江”的架构,讲了这么一个“架空”的故事:
沛国大都督子虞(邓超 饰),被敌国战将杨苍(胡军 饰)击败,负伤之后启用从小培养的替身“境州”(邓超 饰),为他行走在朝堂和战场。同时,沛国国君沛良(郑恺 饰)与大都督子虞互相算计。
做为“影子替身”存在的“境州”则在权贵的权谋游戏中挣扎求生,并等待反胜的机会 。
《影》其实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沛国和敌国争夺镜州,是明线;另一条是沛国的内争,是暗线。
子虞利用替身“镜州”,一方面袭取镜州,代己立功;另一方面,要暗中弑杀沛良,篡夺王位。
沛良虽然装疯卖傻,但对子虞自以为得计的阴谋洞若观火,决定将计就计,既得镜州,又杀子虞。
但真正的聪明的却是替身“镜州”,他借子虞之手杀死沛良,然后又反手杀死子虞,自己反客为主,最终登上了沛国王位。
03
《影》延续了张艺谋电影的传统:完全没有人民视野。历史是而且仅仅是权贵、将军们的尔虞我诈,血腥厮杀。
在《影》中,老百姓等于完全没有出现,他们只是沛国军队奇袭镜州时惊慌闪避的影子。
没有人民视野,价值尺度也就失去了标准。
沛国与敌国对镜州的争夺是毫无意义的,子虞、沛良、“镜州”为王位进行的厮杀也是毫无意义的。
《三国演义》的价值尺度是“正统”观念,以是否忠于刘汉皇室做为臧否人物的标准,汪海林编剧的《铜雀台》延续了这一标准;郭沫若创作的《蔡文姬》采用了人民史观,而《影》则可以说没有价值观。
在《影》中,所有的人都在算计别人,所有的人都在被别人算计,没有人尊重那些不能带来实际利益的价值。
和《甄嬛传》一样,一开始被迫害的小白兔最后并不是用智慧和善良战胜对手,而成长为一头更加凶残的大灰狼,吃掉所有对手,登上最高主宰者的王位。
胜利不是善良的胜利,而是阴谋与凶残的胜利。
04
《影》充斥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如太极、书法、古琴等等,镜头极其华丽,有水墨山水的意境。但本质上却是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极度丑化: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一群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的人吗?他们中间就没有一个讲道德的人吗?没有一个高尚的人吗?
在黑泽明的《影武者》中,武田信玄的替身影子武士,从贼性未改到被武田家的大义之举所感动,尽心尽力履行职责,甚至令武田家人及敌人坚信他就是信玄本人,最后他也为武田家而死。但《影》中的替身“镜州”却一直要伺机杀掉子虞,相互之间既没有信任,也没有情感。
敌国的杨仓父子在影片中算是两位正派的人物,但他们父子双双被杀,却并不具有悲剧意味。他们不是因为善良而被杀,而是因为战败被杀,虽然子虞在袭取镜州时使用诈术,但军事斗争中是可以欺敌的,所谓“兵不厌诈”、“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等,都是这个意思。
《影》也延续了张艺谋的另一个传统:密室当中囚禁着欲望无法满足的女人,通奸与偷窥,等等。巩俐年龄已经太大,不适合再扮演这样的角色,所以换上了孙俪,但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是《菊豆》。
用历史和现实中并不存在伪民俗、伪兵器以及种种臆想天开的伪战法制造视觉奇观,这是张艺谋为首的第五代导演的一个恶劣习惯,在《影》中,张艺谋延续了这一恶习,被极度渲染的“伞刀”并没有任何历史依据,这样的“武器”,除了用来表演之外,也得不到任何力学原理的支持。
05
在亟需重塑中国在世界新形象的今天,张艺谋展示给世界的仍然是猎奇又平庸的东方“奇观”。
中国进步了,但张艺谋一点也没有进步。
《影》是八十年代吐出来的一口痰,而这口痰又刚好被糊在当代中国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