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告诉我们:价值是什么。
“价值是什么”?这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其实充满了争议。
通常的说法:价值就是商品以及劳务在交换中的衡量尺度。
尺度,就是用来丈量的尺子。比如,丈量重量的砝码,丈量长度的卷尺,等等。
用“交换尺度”来定义价值,这个解释很朴素,很直观,很形象,菜市场的大妈大婶都能理解。如果仅从表象层面来把握价值,这样的解释也就够了。
但是,如果诸位还要从内容上,甚至本质上来把握价值,那么这样的解释就远远不够啦。
对于价值长得什么样——样态,人们没有什么分歧:“价格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是,对于价值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学界的分歧很大:
——有人说是“稀缺”;
——有人说是“效用”;
——有人说是“生产要素”;
——马克思认为是“劳动”。
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但是很遗憾,很多同学,包括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同学,甚至包括政治经济学专业的教授,其实并不相信劳动价值论。
换言之,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嘴上讲着马克思,心中想念别的思(比如科思、诺斯、凯恩斯)。好长一段时间以来,甚至嘴上也不敢(不屑)讲马克思了。
这是为什么呢?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自诩为“科学”的西方经济学说:“用‘效用’、‘稀缺’或者‘生产要素’,才能说明价值的来源”。
西方经济学的这个“理论自信”,大家很容易理解,尤其是市场上的小商贩感同身受。这不:
——“越是稀缺,越有价值”;
——“对我越有用,价值越大”;
——“商品是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又不是劳动者一个人的功劳。你劳动者赤手空拳能生产出商品吗?”
说价值是由“稀缺”、“效用”、“生产要素”创造的,一目了然,一听就懂了,一想就明白。所以,这才是“科学”嘛!
可是,马克思说“劳动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这太绝对了嘛!比如,晏智杰教授就说:“劳动价值论只能适用于实物交换”,所以是一种陈旧落后的理论。
言外之意,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劳动价值论可能还有一丢丢解释力,因为人力很重要。但是,现在科技的作用越来越大,人力的作用越来越小,生产过程都“AI”了,都自动化、无人化了,还说“劳动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谁信呢?
西方经济学喜欢“跑数据”、“讲故事”。数据跑的溜溜熟,可以获得各种“大奖”;故事讲的好,可以进入“大家”和“大牌”的行列。
为了澄清价值论的误区,看看稀缺、效用以及生产要素究竟能不能说明价值的来源,我不打算用马克思的辩证法来论证,而是向西方经济学的教授学习,以“如果马克思错了”为命题,来展开我要讲述的故事。
首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2018年初,中国苏州天源服装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服装供应商之一,同时也是阿迪,锐步,阿玛尼等品牌的供应商),在美国阿肯色州投资2000万美元投产的一家工厂,每天为阿迪达斯生产8万件T恤衫,由于大量采用机器人进行制造和缝纫,每件T恤衫成本仅为33美分,也就是差不多2元人民币。
——董事长唐信宏接受媒体采访时说:“21条全自动生产线全力运行时,这套系统能够在22秒内生产一件T恤衫,这意味着我们能够为阿迪达斯每日生产8万件T恤衫!放眼全球即使劳动力最廉价的市场也无法与我们竞争,我真的为之感到兴奋”。
讲故事前,我出一个思考题:采用自动化以后,每件衬衣的成本由过去1美元,降到0.33美元。这意味着,包含在衬衣成本中的价值减少了。那么,减少的成本价值是指下面哪一个选项:
A,稀缺性;
B,效用;
C,自然力;
D,资本(生产要素)。
(未完待续)
【赵磊,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常务副总编,博导,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