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国校长演讲现场(视频截图)
《昆仑策》网站1月7日刊载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近期一篇分析、认识中国当代大学教育现状和改革方向的长达万字的公开演讲。(以下简称“演讲”,见附录)笔者一直在高校任教,虽已退休十多年,但对高校现状和改革一直比较关注。《昆仑策》网站发表该演讲有一个简短“导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近期的这次万字公开发言,堪称最近几年,在大学教育最振聋发聩的、黄钟大吕般的声音。他提出了当前中国高校最严峻、最紧迫和最至关重要的问题,并提出了他自己独特见解。”这个“导读”更加吸引笔者认真阅读。读完后,确实感到其提出了中国大学教育存在的某些严重问题,一些改革方向和措施也是正确的。但依笔者对中国教育现状的了解,感到这些问题并不是“当前中国高校最严峻、最紧迫和最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该演讲也不是“大学教育最振聋发聩的、黄钟大吕般的声音”。现笔者也就中国大学教育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目标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角度谈谈个人的不成熟的见解。
《演讲》指出中国大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向
王树国同志在多年从事大学教育和领导工作中,确实感到中国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太多了,作为有担当重任的大学领导希望能够能够改变这种状况。读完全文,为王校长整个演讲中透露出来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精神所感动。他的这篇演讲应该是他对中国大学教育现状的认识成果,也是他从事和领导大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奋斗目标。
该“演讲”讲了四个大问题即:一、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二、大学教育未来该向何处去?三、欧林工学院为何能迅速崛起?四、大学的变革正在发生,那我们怎么做呢?上面四个大问题,笔者简要概括王校长的主要观点:
当今世界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一是“知识生产的逆向流动——由原来大学到社会的单向流动变成了社会向大学的逆向流动。所以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知识产生的新模式。”二是“这些新兴的学科,每一个领域都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行业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也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这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中国大学教育没有跟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进步伐,严重脱离社会现实。
演讲开始以“小榔头”教学为例,说明中国大学教育“与新时代发展的需求相比,显得过于陈旧、过于单薄”,中国“学校没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的大学现在还沉浸在细分的、非常陈旧的学科的框架内去培养人才——与社会的需求脱节太多。”
第三,中国大学教育“人才”标准简单、片面。一是对“创新”的片面理解,“我们很多人把发文章当成了创新,我们很多人把登记一项专利看做了创新。”二是缺乏对学生远大理想抱负的培养。“演讲”以美国欧林工学院招生标准为例,说明现代人才应该有改变世界的愿景、愿望。“你有改变世界的愿望吗?你想如何改变世界?”“它希望每一个人是带着愿景来学习,带着愿景走出学校去工作,而不是没有灵魂没思想的,纯粹是学习一门技能混一个吃饭的本领。”三是缺乏“关爱”教育。“我们作为一个种群,要持续发展,应该互相帮助关爱。这是人类文明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第四,大学如何变革?“演讲”指出:
“第一个就是变革的指导思想,一定是四个面向,因为这是始终作为我们未来现代大学发展的一个指导思想。”“大学需要社会深度的融合,社会也需要大学渗透的变革。我想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中华民族与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如此接近的,这样一个机遇下,如果我们再不反思,再不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可能我们要错过一次来之不易的新技术革命的机遇。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可饶恕的。”“社会设立大学是希望你在基础研究,在学科领域,在科学技术思想等方面去引领社会,而不是跟在社会在后面一步一步的更新,那就失去了大学的存在意义。大学培养的是社会的未来,是年轻的孩子。你都没站在时代发展之前沿,你培养的学生如何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心态?”“大学要开放,要主动打开围墙,深度地融入社会。”“大学想继续引领社会,没别的路可走,必须主动融入社会,利用大学多学科相互交叉优势,利用大学基础研究优势,和企业未来的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来共同推动社会进步,来共同培养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第二是变革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想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大学,那就是说总书记说了要打造全国重要的科研和文教中心。”“演讲”中以美国欧林工学院为榜样,强调要“项目牵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演讲”中还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坦率地说,我们也在探索。和美国欧林工学院一样,我们也在探索21世纪中国能不能提出或者践行一种新的大学形态,来引领世界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结合总书记的四个面向,我们做四个板块:“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国际联合实验室和研发机构研究平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大科学装置和工程实验中心,面向经济主战场的校级联合实验室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命科学实验室和区域性的医疗中心。”
笔者上述概括有可能不完全,但“演讲”的基本点都讲到了。从总体评价笔者认为,“演讲”中谈到的中国当代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确实客观存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也是正确的,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赞同这些基本观点。但整个“演讲”题目是“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那就要对中国当代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做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分析认识,由此才能做出“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的科学结论及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该“演讲”本身还存在以下问题:
该“演讲”揭示的只是当今中国大学教育存在的部分问题,且根本性或者说实质性、要害性问题并没有揭示出来。只是揭示目前中国理工科院校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而对综合性大学特别是对文科大学存在的严重问题及改革方向基本没有涉及。所以与演讲题目不完全相符。
对这些问题只停留在现象的认识上,而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没有揭示其深层次的根源。同时,也只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教育的比较对照认识中国教育及改革方向。
整个“演讲”只字不提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更没有运用其教育理论分析认识中国当代大学教育问题。所以导致整个“演讲”存在简单化、片面化、肤浅化的倾向,导致没有真正找到改变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这第三个问题也是该“演讲”的要害和实质性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教育思想
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这在党章、宪法中都是明确规定的。所以分析、认识中国当代一切社会问题和确定改革目标都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教育问题当然也不例外。既然是谈论中国的大学教育改革,那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分析认识之。但多年来我们的主流媒体、刊物、教学研究已经基本不讲也很少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了。因此运用之首先应该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究竟是什么?这是个大课题,不是本文都能够讲清楚的。笔者是马克思主义专业工作者,也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有过基本研究。所以依据自己的学习研究,简要介绍马恩列毛的教育思想。如果我们不明确、不清楚这些基本要点,就无法找到分析中国当代教育问题的理论基础、支撑点,或者说逻辑的起点。
(一)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的本质问题
教育作为人类特殊的一种实践活动受物质生产实践所制约,同时为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服务。教育属于上层建筑,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教育的内容属于思想范畴,也就是社会意识。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教育是创造、储存、传播知识的组织和机构。所以就教育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就是各类学校。教育的具体内容是综合性的,没有离开社会意识形态的纯粹的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发展表现为人生存的外部世界的发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社会环境又表现为物质生活条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风气、社会舆论等)和人本身的发展。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发展。既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要求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本身就会更加促进社会外部环境的发展。
2、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人。人的本质是劳动实践并在劳动实践中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的人,人是具体历史的人。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的人。教育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历史继承性即通过文化的传播、影响培养人。
文化的本质就是化人,就是塑造那个时代所需要的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服务的具体标准的人。不同的文化塑造的人的标准不同。封建文化塑造的是拜倒在权力面前的奴才性人格的人。资本主义文化塑造的是拜倒在金钱面前的自私自利的拜金主义人格的人。前两种人都是片面、扭曲、异化、不完整的人。马克思主义文化塑造的是社会主体意识、社会主人意识的人,是为人类当今的进步事业即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的集体主义意识的努力做杰出贡献的人,是全面发展的完整性的人。
3、关于教育的培养方式问题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只有在生产劳动实践中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目的,也才能促进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些学者曾经谈到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如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和傅立叶在这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前人合理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具体分析,科学地揭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充分肯定了它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恩格斯还严厉批判了资本主义及其之前的教育制度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教育与生产劳动脱节的严重现状,并指出是由于阶级的产生和社会分工的出现而造成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在《资本论》等多部著作中详细地阐明了这一原理。提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重要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正确途径和方法。
(二)列宁的教育思想
1、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特别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的国民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劳动者只有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才能担负起经济建设的任务,才能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同时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的消灭阶级的历史任务服务。他严厉批判鼓吹教育超阶级、学校教育只是传播一般文化、科学的机构,教育与政治无关,反对党对教育的领导,反对在学校开展共产主义教育的谎言。阐述教育的阶级性,教育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社会主义教育就是帮助培养和教育劳动群众,使他们克服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旧习惯、旧风气,那些在群众中根深蒂固的私有者的习惯和风气。充分认识教师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人才中的特殊重要作用,通过各种政策提高教师的地位,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学习、学习、再学习
列宁特别重视学习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他多次讲过,革命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一是要学习共产主义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要融会贯通,确地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工作和斗争中的实际问题。不能仅限于阅读书本或小册子,或只求背诵共产主义的口号。二是学习共产主义道德。教育青年克服利已主义的自私心理,培养为公精神,消除旧观点旧习惯的影响,养成为公共利益和公共事业而自觉劳动的态度,遵守自觉的纪律。三是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包括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没有这些,我们就不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
怎样学习呢?一是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他认为,资本主义旧社会留给我们的最大祸害之一,就是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完全脱离,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克服这种倾向。离开工作,离开斗争,离开现实的阶级斗争实践,从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可以说是一文不值,因为这种书本知识仍然保持了资本主义旧社会最令人厌恶的特征,即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二是必须学会思考、消化。他特别强调,要“使学问真正深入到我们的血肉里面去,真正地、完全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使学问变成僵死的条文和时髦的辞藻。”如果学习共产主义只限于了解共产主义著作、书本和小册子里的东西,那我们就很容易造就出一些共产主义的书呆子或吹牛家。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基本的知识来发展和增加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因为不把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共产主义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就会成为一块空招牌,共产主义者也只能会是一些吹牛家。三是要批判继承。强调必须用批判的态度对待旧知识,不能囫囵吞枣。
毛泽东教育思想
1、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教育是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要坚持党的领导,要走群众路线,教育要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高度认识其重要意义。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2、党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青年学生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青年人首先应该成为普通劳动者。青年人应该又红又专。
3、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与物质生产劳动相结合,要与阶级斗争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4、教育、教学方式要改革。教育方针要改革。教育制度、教育体制要改革,旧教育制度害死人。强调多种途经、方式、方法办教育、办学校、办大学。教育课程、教学内容、考试方法都要改革。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
5、教育者要首先受教育。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认识社会问题包括认识教育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要首先改造世界观,努力解决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教育者既要把工农看作服务对象,也要看作学习对象。教育者要向教育的对象学习,教育者也要自觉接受受教育者的教育。
6、要变革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党的事业、为共产主义、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学习。强调学习的直接目标是促进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强调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强调全面学习、博与专的结合、做人知识与技能知识的结合。强调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思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学习与生活学习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学习知识要用来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案、方式方法,指导实践。强调学得好的标准是对现实问题是否真正给予科学的说明、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毛泽东不仅有极其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而且把这种理论应用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他不仅深入教育实践,批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端,积极支持教育改革实践中的新生事物。如大力支持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决裂》电影就是这所大学的缩影)、上海七二一大学,废除旧招生制度,从工农兵群众中招生大学生等等。
三、中国当代大学教育究竟存在什么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分析认识中国当代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当之多。以笔者的观察。主要存在问题是:
不讲教育的阶级属性,不讲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讲中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自觉不自觉地用美国等西方国家教育理论与实践对照比较中国教育现状。该“演讲”只讲“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不讲“我们需要怎样的社会主义大学?”文章多处提到西方学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特别是把“欧林工学院”模式比较对照中国大学教育的弊端和问题,再联想中国大学建设所谓“一流大学”概念,不都是把西方教育理论与大学模式作为中国大学改革和追求的目标、楷模吗?
不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教育人,特别培养又红又专的全面发展的人。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西方某些教育理论中也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但是在中国的教育包括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中,都没有把培育“人”摆在第一位,中小学追求的是升学率,大学追求的是政绩、规模、研究生点、排名、项目、金钱地位,而程度不同地忽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性的人才。近些年,为什么某些大学对留学生提供极其忧厚待遇,如免试入学、免费就学甚至加大学习补助、中国大学生陪学等等,据说就是为了提高学校排名和获得更多教育经费。大学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单纯强调专业知识能力,不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提或少提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大学生单纯为文凭而学习,为脱离农村、脱离艰苦、为“人上人”而学习。“演讲”中提到“西安交大”的“西迁”精神,那是毛泽东时代的产物。毛泽东时代青年学生“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当代大学生是“到北上广去,到海外去,到最能赚钱发财致富的地方去”。作为中国所谓“一流大学”楷模的北大、清华每年留美学生大多滞美不归,为美国资产阶级服务,甚至个别高材生帮助美国破解中国卫星密码,还有南开大学高材生竟然成为美国政府制定反华政策的高参之一。如此极其之多的事例难道不能说明中国大学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存在严重的问题么?
程度不同地削弱和放弃思想政治工作。古田会议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民军队明确为谁打仗问题。社会主义大学也应该明确为谁教书、为谁科研问题。近些年伴随私有化、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以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精致利己主义的私有观念不仅在整个社会泛滥开来,也严重祸及教育领域。领导、教师追逐个人名利地位极其严重。为什么这些年来,高校弄虚作假十分严重,每年媒体都有所披露。包括西安交大10年前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揭露的该校李连生等人学术造假一案轰动全国。前两年网络和媒体又披露的北京电影学院翟天临博士论文抄袭、南京大学教授博导梁莹论文抄袭等现象。在一定的意义上,大学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的名利场。而大学领导调动干部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的主要法宝就是加大物质奖励,片面强调各种所谓具体细致的考核制度,单纯强调物质利益的作用,放弃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职能。不重视甚至完全忽略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世界观改造和自身的全面发展。
学校尤其是大学官本位极其严重。多年前,深圳某大学几十个教师竞争一个处长职位。目前大学的各级领导基本上都是上级领导任命,管理上照搬政府行政模式,普通教师没有对各级领导的批评权、监督权和选举权。学校领导利用手中权力和各种资源直接或变相打击报复教师现象经常发生。大学真正有社会责任感和学术水平的基层领导和普通教师不能充实到领导班子中,许多领导岗位被一些庸才或有才无德的人物把持着。大学相当多的教授、导师所获得的职称、荣誉、各种研究项目、奖励、研究生点不是真正依靠自身真正的踏实努力实干出来的,而是依靠手中掌握的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或者用五花八门的行贿权力者的方式获得。这在高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对社会生活中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和歪风邪气缺乏辨别力、批判力和抵制力,并导致其在教育界内部严重泛滥,邪气上升。在发表成果、申报和审批各类型项目、教学评估、各类评奖评比活动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请客送礼,行贿受贿,潜规则盛行,以权力占有教学科研资源和谋取各种不正当的名利地位。导致大学精神、使命丧失,导致相当多的领导干部、知识分子是非、善恶、美丑不分,许多知识分子已经把自己降低为小市民、商人和政客。知识分子自身应有的正气、骨气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气质完全抛弃了。
第六,背离实事求是原则,缺乏踏实实干精神。不研究教育现状,不研究教师,不研究学生,不研究教育的基本规律,不研究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不研究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实际素质和能力究竟是什么。唯书唯上唯权力、浮躁浮夸、急功近利、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盛行。笔者从事大学教育几十年,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就是大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矛盾即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得到解决。在教学问题上重要倾向是重教改轻学改,用教代学,完全忽视“学”在教学改革中的极其重要地位。在教学科研问题上割裂二者关系,部分学校领导人甚至提出教学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笔者反对大学生单纯追求文凭,反对大学单纯追求规模、地位、项目等,但并不反对追求上述目标,但我们追求的是实打实的目标,笔者在岗时给学生提出要求是追求货真价实的、含金量非常高的、实实在在的、沉甸甸的文凭。同理,大学追求各种具体目标也应该是追求货真价实的、含金量非常高的、实实在在的、沉甸甸的。但非常遗憾,许多大学生包括学校领导、教师追求的目标虚假成分极其严重,所谓“教授”、“博导”、“大师”颇多水货。
第七,大学缺乏追求真理、追求真善美的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按照唯物史观基本理论,学校特别是大学不是追求直接的物质生产,而是追求精神生产,追求真理、追求先进、追求正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应该成为整个社会学习研究氛围最浓厚的地方。但非常遗憾,据笔者观察和亲身感受,由于学校单纯追求规模、项目、排名、地位等并形成扭曲的价值评价标准,导致学校特别缺乏对真理和真善美的追求和研究氛围。大学学风极差,不仅学生厌学,领导干部、教师也厌学;不仅学生不懂学习、不会学习,而且干部、教师也不懂学习,不会学习。大学学术研究氛围也非常差,学校缺乏学术民主气氛,没有对学术权威的批评,学霸现象严重。领导和教师也非常忙碌,但都在忙碌个人的科研、实验、能否公开发表和获取个人奖励。真正在一起发挥集体力量研究探讨真理的氛围淡之又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外学者上世纪末曾提出学习化社会、学习型企业等思想,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曾提出建设中国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思想。其实毛主席早在1966年五七指示中就强调要把军队及工业、农业等各种社会组织都办成大学校。大学本身就是学习研究的专门组织,但笔者痛感中国大学存在的种种问题,于是就写成一篇论文《大学要努力办成“学习型社会”》,发表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上。
第八、大学课堂教学三个“缺乏认同”。2014年11月14日《辽宁日报》刊载部分记者在全国而十多所高校听课和电视研究中,发现大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严重问题,他们以“致高校老师的一封公开信”中讲到了这些问题即三个“缺乏认同”。“第一是缺乏理论认同。有的老师用戏谑的方式讲思想理论课,揭秘所谓马克思恩格斯的‘隐私’;将毛泽东与古代帝王进行不恰当比较,解构历史,肆意评价;对党的创新理论不屑一顾,动辄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归结为理论的失败。第二是缺乏政治认同。有的老师传递肤浅的‘留学感’,追捧西方‘三权分立’,认为中国应该走西方道路;公开质疑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甚至唱反调;片面夸大贪污腐败、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等问题,把发展中的问题视为政治基因缺陷。第三是缺乏情感认同。有的老师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变成课堂上的牢骚,让学生做无聊的‘仲裁’;把‘就是不入党’视为个性,显示自己‘有骨气’;把社会上的顺口溜和网络上的灰色段子当做论据,吓唬学生‘社会险恶’,劝导学生‘厚黑保身’。”虽然这一报道已过去六年之久,但从多种途径了解到,这种状况虽所改变,但课堂教学存在问题仍然极其之多。
第九,理论与实践脱离,教育、科研与社会需求脱离。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特别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那里讲得相当深刻。毛泽东时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努力改变理论与实践、教学科研与社会需求相脱离的状况,且进行了大量改革实践。但毛泽东之后种种原因这种现象死灰复燃。《演讲》中揭露的理工科院校和专业与社会需求严重脱离的现状就是旧教育制度弊端的典型表现。王树国校长在自己教学及领导实践中意识到这种现象,决心改革之。这种精神和改革意义笔者是非常赞赏的。但目前中国大学教育、科研理论脱离实际、脱离社会需求决不表现在理工科院校和专业。几乎所有的大学、专业不同程度地都存在上述现象,包括文科教学研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也同样存在上述现象。笔者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者对此感受颇深。因篇幅所限,笔者不再一一例举。
总之,各种因素综合导致大学精神丧失,教育质量下降,科研成果垃圾成堆。导致大学组织缺乏一种内在持续发展的活力、动力、凝聚力、竞争力、批判力、创造力。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退休教师汤吉夫教授2007年由花山出版社出版的描写大学合并和教育改革的小说就真实地反映了目前整个大学教育和知识分子程度不同的堕落状况。
四、“演讲”“不能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分析认识中国教育存在问题”说明了什么?
回到本文的主题,笔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揭示中国当代教育如此之多和严重的问题。那作为社会主义大学的也是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王树国为什么不能够揭示上述问题及真正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呢?其实这种现象不只是王树国校长,据笔者估计,大多数教育部门的领导包括教育部的领导也未必能够真正认识到上述问题及其严重性。那么究竟什么原因呢?这一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
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不熟悉、不了解、不掌握。
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分析认识中国教育问题,那就必须熟悉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但笔者在职时就发现,报刊、学术刊物、主流媒体基本不宣传、不刊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思想及研究成果。十多年前,从我们学校(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有关人中得知,专门研究教育的教育专业竟然没有开设专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课程。上至教育部下至省市级教育部门领导基本没有或极少对各级大中小学领导、教师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培训活动。如此状况怎么能够要求王树国校长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认识大学教育状况呢?
第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信仰、理解程度及应用意识淡薄。
如果说,王树国等大学领导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不熟悉,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常识应该是比较熟悉吧。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都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拔为领导干部后也都在各级党校再次系统学习和培训过。但据笔者所知,相当多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只是装装门面,他们不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更没有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意识,也不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看看媒体报刊经常公布的各级领导讲话,究竟有多少领导干部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当代各种实际问题呢?原教育部长袁某某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生导师,但笔者早就发现他的讲话同其他领导干部一样,官话套话连篇。教育界如此之多的问题,他却不会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这些实际问题,其真正的哲学素养还不如仅仅小学文凭(后进修至大专)的李瑞环同志。从这个意义上说,王树国等人即使熟悉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也未必能够自觉运用之。如“演讲”中举到他自己做过石油工人的经历及一藏族学生深入实践等事实完全可以用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观点和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思想说明之,但却丝毫不涉及毛泽东思想。
第三,程度不同地崇洋媚外,自觉不自觉地用西方文化及教育思想实践解读中国教育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来,思想理论界和经济建设一个极其严重的现象就是崇洋媚外,与西方接轨。教育界也不例外,一切以西方为参照物。“演讲”的论证依据及思路也是这样。如“演讲”中多次提到西方学者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其中一个大标题就是“欧林工学院为何能迅速崛起?”。笔者读完该题目的内容后,不觉得有丝毫的新意。毛泽东时代的教育改革内容比其丰富深刻得多。笔者是工农兵学员,大学期间以课题带动学习司空见惯(文革后被扣上“不系统学习书本知识”的帽子而被否定)。“欧林工学院”倡导学生树立“愿景”学习观念、自觉主动学习观念等,这在列宁和毛泽东那里讲得极其深刻。为什么就不能用列宁、毛泽东的学习观念分析中国教育问题呢?整个“演讲”中心是指出大学教育部门脱离社会需求。这一认识的理论基础在马恩列毛那里讲得更多、更深刻。“演讲”怎么就看到西方学者的某些见解就“如获至宝”呢?这难道不是典型的“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思维方式吗?这还是“社会主义大学”的领导吗?
第四,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发现和推广基层群众在教育改革中的新生事物。
中国的教育问题存在之多,许多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已经程度不同地有所认识,并有所改革。西安交大就有这方面的正面典型事例。上世纪80年代末全国大学部分教师就发现了教育战线中重教轻学的严重现象,开始系统研究大学生如何自觉主动科学学习,成立了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西安交大的部分领导教授就是其骨干力量,不仅在其学校召开过研讨会,其中林毓锜老师和原校长于德弘同志都曾担任过研究会理事长。笔者参加过多届研讨会,与林老师和于校长比较熟悉,从林老的学习理论中汲取了较多的精华,尤其是他的学习素质教育思想。这绝对是教育战线改革的新生事物。但这些同志以及笔者虽多次向上级反映过,非常痛心的是,其教育思想及改革措施始终没有得到教育部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推广。我们天津也有一原天津解放时进城干部后曾做区教育局长、南开大学研究员郑秉洳先生。一生写过许多篇如何学习和学习教育的论文、著作,退休后且运用他的教育理论办九年制“兴国学校”,实验推广他的学习教育思想,成就斐然。但与某些教育领导“单纯升学率”的教育观念相冲突,最终被扼杀掉。我与郑先生也非常熟悉,他2010年去世就与其呕心沥血的学习教育改革成果夭折而受打击有关。为悼念之,同年我就写了长达一万字的《中国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详细介绍了郑先生学习理论、实践及其精神。发表在国内一学术刊物《教学研究》上,后压缩为2000字在《天津教育报》发表。笔者坚信,许多学校第一线的老师也一定在教育改革实践开创出适合中国教育特点的新生事物来,但鲜有报道和推广。不知王树国校长对于德弘校长和林毓锜老师熟悉否?他们的学习素质教育改革目标进展如何?但“演讲”中丝毫没有涉及“西安交大”本身的这个新生事物,不知为什么?
第五,教育部门及各级领导都应该把不断改变自身,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应用意识提高到极其重要的地位上来。
“演讲”本身就暴露演讲者本人的素质、能力特别是学习素质、认识能力、分辨能力、知识的应用意识等多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作为共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的素质和能力还非常欠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特别强调教育者要首先受教育,要先做学生,才能做先生。要首先学会改造发展自己,才能承担改造外部世界的任务。中国各级学校领导者不仅肩负培养社会各个战线的专业技术人才,比其更艰巨的是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一定要从共产党人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大目标的高度和历史使命高度认识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为完成这一极其艰巨而伟大的历史任务,我们自身不发展提高自己能行吗,不认真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实际问题能行吗?不学习研究共产主义及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能行吗?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搞清楚大学的社会主义性质、大学的真正培养目标和培养的真正途径。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只是众多问题中的冰山之一角的小问题。大问题解决了,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果我们高度概括中国当代教育包括大学教育最严峻、最紧迫、实质性、根本性的问题或者说陈疾弊病就是教育各级领导部门的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素质和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认识和不去自觉改变这种状状才是中国大学教育发展最危险的地方。
以上是笔者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及教育理论借评论“演讲”阐发自己对中国当代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剖。文章一定有不完全和错误的地方。欢迎王树国校长及教育部门各级领导、各位学者批评指正!
2020年1月14日
附录:
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
作者:王树国 来源:昆仑策网【综合】发布时间:2021-01-07 08:58:27
【导 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近期的这次万字公开发言,堪称最近几年,在大学教育最振聋发聩的、黄钟大吕般的声音。他提出了当前中国高校最严峻、最紧迫和最至关重要的问题,并提出了他自己独特见解。
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学校达2688所,毕业大学生突破800万人。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在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十字路口——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中国教育的陈疾弊病在哪?如何治?
王树国已从教40年,先后担任过两所国家重点大学校长。普遍认为,西安交大在王树国与党委书记张迈曾掌舵的这几年,蜕变、进步明显。
整理王树国的发言如下,文字略有删节:
我是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站在未来办教育。
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估计大家都感兴趣。我是学机械制造的,当年我上学时,老师让我们做一个小榔头。多年过去,我已经从教41年。当我来到西安交通大学,重新走进学生实践工作时,我问大家,你们实践的项目是什么?“还是做那个小榔头。”
40多年过去了,没有一丝改变。尽管做这个小榔头可以锻炼学生的多种技能,但是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与新时代发展的需求相比,显得过于陈旧、过于单薄了。所以由此引起我的反思——我们高等教育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当作何变革?这个问题值得大家共同探讨。
一、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
1 . 大学要适应人才需求新变化。
坦率地说,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不仅中国教育,整个世界高等教育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来我们大学是引领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学术研究成果、学术思想都走在了社会前面,所有的人都对大学充满了崇拜,象牙塔就是由此而产生的。
大家认为,如果我不懂可以到大学去请教,因为他们是专家,他们更容易把握和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他们的思想成果走在我们的前面,他们的业绩和思想在引领着社会的发展。
然而今天,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社会走在了大学的前面,需求走在了我们前面。我们的知识供给没有满足社会的需求,甚至我们的思想知识都落后于社会的发展。
施瓦布是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一位非常有名的经济学家,他说:“第四次工业革命正颠覆几乎所有行业,变革将产生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将彻底改变整个生产管理和治理体系。供给与需求的直接融合、大学与社会的反向交流,促进了科学进步。”
还有来自于欧洲的学者迈克尔﹒吉本斯和彼德﹒斯考特,他们写了一本书这样描述现在的大学的状态:“领头的教授们瞄准基础研究的国家基金,他的一群研究生和博士后都在连续不断地被训练成教授的替代者。这种组织化的研究方式,控制着整个大学。”
这本书阐述了一个道理:现在社会反向向大学提出了需求,你能用哪样的理论,能用什么样的技术和知识来支撑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
大家看到了很多颠覆性的技术,新产业形态、新经济模式,都基础理论支撑的。社会反向向大学提出需求,你如何解释这一切发生的现象?
这叫知识生产的逆向流动——由原来大学到社会的单向流动变成了社会向大学的逆向流动。所以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知识产生的新模式。这样一种反向的流动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大学需要社会深度的融合,社会也需要大学渗透的变革。我想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中华民族与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如此接近的,这样一个机遇下,如果我们再不反思,再不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可能我们要错过一次来之不易的新技术革命的机遇。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可饶恕的。
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更值得让我们深刻反思,中国的大学未来该怎么走?
大学要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语重心长讲了这样一番话:
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互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将引领全球能源变革;空间和海洋技术正在拓展人类生存发展的新疆域。
总书记这段话,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都点出来的。
你们会感受到,总书记点的这些领域都没出现在现在大学学科目录和专业目录上,但它是实实在在的,在我们身边的,是未来将会改变世界的若干个领域。
这些新兴的学科,每一个领域都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行业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也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这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社会设立大学是希望你在基础研究,在学科领域,在科学技术思想等方面去引领社会,而不是跟在社会在后面一步一步的更新,那就失去了大学的存在意义。大学培养的是社会的未来,是年轻的孩子。你都没站在时代发展之前沿,你培养的学生如何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心态?
你都不掌握最新的技术,还用固有的旧的技术培养学生,那叫误人子弟。你培养的学生到社会不受欢迎,你的存在价值荡然无存。
总书记在阐述了若干学科领域后,直接点出了问题要害所在。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和老百姓的福祉直接密切相关。这就是老百姓对中国高等教育有那么大的气吧,目前学校没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大学要深刻理解创新的内涵。
再举一个例子,给大家警醒会更重一些——美国有个竞争力委员会,是由大学校长、著名企业CEO,以及社会各界的代表人物所组成的竞争力委员会,是个民间组织。
委员会宗旨是这样的:提高美国生产力,提高美国生活水平,确保美国在全球市场成功。这是美国大学,美国企业家,美国社会各界代表人物的使命所在。我们还不该警醒?
面对今天这样一次大国博弈,我们不期待恶性竞争。但其他国家,学者、企业家面对这样一次新技术革命思考的问题,不值得我们借鉴?
他们对创新怎么理解的?他们是这样定义的:创新是为社会创造价值。
我们是如何理解创新的?我们很多人把发文章当成了创新,我们很多人把登记一项专利看做了创新。我们是一个有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我们是一个有灵魂的伟大民族。当一个时代变革,当一个巨大的历史机遇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在作何思考,这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立德树人,我们的德立在什么地方了?我们能没能给后人传承、保持或支持我们民族未来发展的灵魂的支撑?
所以我把其他国家学者、专家的思考做一个小结:
一,知识的垄断已不复存在。就是说我们作为大学,希望知识就垄断在我们学校院墙之内。不存在!所以大学要开放,要主动打开围墙,深度地融入社会。
二,产业结构变化催生新的学科组织方式。大家看到了,现在任何一个产业,任何一个学科,甚至任何一个装备,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而不是单一学科能够支撑的。而我们的大学现在还沉浸在细分的、非常陈旧的学科的框架内去培养人才——与社会的需求脱节太多。如何围绕着现代产业和未来技术的发展,来重构我们的学科领域,来搭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并在这个环境下来培养人才。
三,一个知识更新的高频节奏催生新的培养模式。现在知识更新太快,技术更新也太快。你刚拿了一个手机,突然发现一个新型的手机又出来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原有慢节奏的、长周期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市场对新技术的高度敏感性,催生科研方式的转变。我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大家看到华为对5G通信技术的投入、钻研的深度广度绝不是一个学校所能比的。这样的世界龙头企业,注定会引领这个世纪在某一个领域未来技术发展的走向。
面对这样的华为,我们大学培养的人才如何能跟上节奏和步伐?如果我们再不主动和这些龙头企业深入结合,掌握他们对未来技术发展的需求,我们大学的存在价值何在?
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大学想继续引领社会,没别的路可走,必须主动融入社会,利用大学多学科相互交叉优势,利用大学基础研究优势,和企业未来的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来共同推动社会进步,来共同培养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这就是大学的新模式,我把它叫做大学的新形态。
二、大学教育未来该向何处去?
1. 回应世界的关切
大学要变革,有几个焦点,必须要回答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整个人类全球都在关注什么问题,这是我们大学不可回避的。
我这列一个人类文明的价值观,我为什么谈这个?因为这次新冠疫情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冲击。不仅是经济伤害,生命的损伤,还带来更大的价值理念的冲击。
很早,一个人类学家答记者问时提到:人类文明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记者猜想他一定会回答:“火的发明,或是石器的发明”等等。
但这位人类学家说:人类文明的诞生是考古学家所发现的一块人类的腿骨,这个腿骨折断了,但是又愈合了——这是人类文明的开始。
为什么?因为在远古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一个人腿断就预示着死亡。因为他再没获取食物的能力,他能够存活,腿骨得到愈合,一定是他同伴帮他照顾他——这就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我们作为一个种群,要持续发展,应该互相帮助关爱。这是人类文明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人类文明真正价值,就会理解总书记为什么反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因为我们目前所面对的问题,是来自于自然界的挑战,不是哪个国家的问题,是整个人类在面对自然界挑战时,能不能良性持续地发展下去的问题。
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价值理念,如果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不去深深地刻在一代又一代年轻孩子心中,那我们的教育是一个失败。因为他们作为人类未来的竞争者,他不知道人类真正的价值所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一个大课题,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
回应国家的关切
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面前,我们中国的大学如何结合中国的发展和实际,在这样一个变革的过程当中,去回应国家的关心。
国家关心哪些问题?总书记已经点的很明确了,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最近一次讲话总书记又加了一个面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样四个面向突然理清了我们21世纪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新的大学办学思路。
回应社会的关切
社会希望大学提供什么,我们能帮社会解决什么问题,这是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如果我们大学自身没跟上时代发展,还停留在过去老的单学科的那种状态,我们没法回答社会的需求。所以必须主动地融入社会,了解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倒逼我们自身科学的进步,进而支撑社会发展。
我们学校有一个郑南宁院士(曾任西安交大校长),我就跟他讲:“人工智能提了这么长时间,但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连教材都没有。你提供一点,他提供一点,都是碎片化的。”
郑院士在工作之余就倾全力写了一本《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这本书一出就引起巨大反响,再版了不知多少次,供不应求,为什么?在大家都需要对新知识渴望得到一个体系时,你提供了满足社会需求的教材。这就是引领。
还有一个邱爱慈团队,邱院士80多岁了,仍然奋斗在科研第一线。她最近发明了一个可控脉冲的油气采集装置,能使原有产油量提高6倍——一个不得了的贡献,等于再造了几个大油田。
我在油田当过工人,我知道一次采用、二次采油、三次采油非常复杂。中国不是油气非常丰富的国家,发现了一个油田点,我们恨不得把所有油气都开采出来,但开采不是那么容易,而他这项技术将使我们油气开采率提高40%以上——完全是一种颠覆性的技术,一种变革性的革命创新。
所以我希望说明,只要我们主动作为,在若干领域满足社会需求是可能的。所以就需要我们主动融入社会发展中,才能够发现社会的需求。
我们那儿有一个藏族学生叫白马央金,她每个假期都要回西藏。不仅自己去,和同学们组织了一个西藏雪域女团家乡调查研究,为当地扶贫,为当地孩子的教育贡献一己之力。事很小,但体现了这一代孩子的情怀。她不那么功利,不那么物质,她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她把自己和生她养她的土地的未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所以我非常感动。
如果我们不培养这样的孩子,或不让未来孩子具备这种情怀,是我们教育的一种失误。如果学校没按社会需求把孩子培养成才,那家长会非常失望。没一个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一个不注意孩子品德培养的学校。
有一些人说,在面对物质利益引诱时,你现在讲这些东西都很没有说服力。但我说好像不是这样。如果这样的话,就没有当年的精神,就没有当年一批老教授、一批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从繁华的大上海一声号令迁到了大西北。
我们的前辈曾经做过,总书记对西迁精神再三强调,“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家国情怀。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之根本,是一个民族灵魂的传承,是根本。你没有这点儿情怀,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未来就没有希望。
三、欧林工学院为何能迅速崛起?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不是我们在思考,是别人也在思考,别人也在尝试,甚至走到了我们的前面。
这是美国一个非常年轻的学校,本世纪初才刚刚开始运作,叫欧林工学院。它现在本科培养质量在美国名列前茅。这是用中国现有的大学排行榜的指标是衡量不出来的。这个只有十几年办学经验的小学校,在校生只有350人,为何能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
首先,这所学校完全采取了不同的非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在招生时就问:“你有改变世界的愿望吗?你想如何改变世界?”它希望每一个人是带着愿景来学习,带着愿景走出学校去工作,而不是没有灵魂没思想的,纯粹是学习一门技能混一个吃饭的本领。
第二,它不是按传统模式来对学生课堂教育,然后教学实践,毕业答辩,最后到工厂实习。它不是这样,它叫项目牵引,如果这个学生想在人工智能领域,在机器人领域改变世界,学生从入学之初,学校就和企业联合给学生立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是学生自由选择。学生说我想做一个智能机器人,企业家认为可以,就给他立一个项目。从此开始他将围绕着他这个项目走完在学校的几年学习生涯。
这种学习是主动的,我要做一个机器人,但是我现在不会做。为什么?因为我缺知识。老师告诉我,我得学数学、物理、化学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围绕着这个项目产生了——个性化的培养。所以,这时孩子学起来是主动的。他知道为什么学这门知识,未来我所从事的这个主要领域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这种主动学习是入脑入心的。
而被动的学习是我要考高分,我要及格,我不能挂科,我要拿毕业证,否则我就不能毕业。这种学习极为痛苦,是一种被迫的、不得已的,是为了自己谋生存而不得去学。这种学很难入脑入心。即便是考试记住了,一旦走向社会很快就忘掉了,因为没在你脑子里头扎下根。
同时,欧林工学院没有放弃对孩子们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所大学自己没有人文学科,但是列出必须要学习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科目,他们学校旁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大学,可以提供这方面课程,这叫社会教育资源共享,和我们现在提倡的共享经济是一个概念。
所以当我看到这些他山之石,确实值得引起我们深刻反思:一个学校真正的价值在于是不是真正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国家的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如果说中国大学在中国若干的关键领域或卡脖子问题上,没拿出解决方案,没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没有脸说我们是世界一流大学。真正的一流大学是社会对你的尊重,是当你为这个社会做出卓越贡献时,社会说你真是一流大学。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四、大学的变革正在发生那我们怎么做呢?
第一个就是变革的指导思想,一定是四个面向,因为这是始终作为我们未来现代大学发展的一个指导思想。
第二就是变革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想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大学,那就是说总书记说了要打造全国重要的科研和文教中心。我还是讲西安交通大学的例子——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坦率地说,我们也在探索。和美国欧林工学院一样,我们也在探索21世纪中国能不能提出或者践行一种新的大学形态,来引领世界未来高等教育发展。
结合总书记的四个面向,我们来做了四个板块: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国际联合实验室和研发机构研究平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大科学装置和工程实验中心,面向经济主战场的校级联合实验室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命科学实验室和区域性的医疗中心。
四个大的板块组建了29个研究院300多个研究所,完全打破了现有的学科界线,是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按照第四次工业革命总书记点出来的若干重点发展领域,来确立的各个研究院的使命地位和研究范畴。这些名字都不是现有学科存在的。
我们这个平台成立后,世界500强大概有200多家已经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签署了合作协议,有50多家已经落地共建校企联合研发平台。所以这些都是原来我们不可想象的。但是当我们这样一个开放的姿态,开放的平台,毫无界限的深度融合,我们突然发现做了一个特别受社会欢迎的事情。
我们都没有想到有那么多社会龙头企业,有那么多社会各界组织对此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因为企业家突然感觉到大学不再那么高高在上了,我们的企业就在大学,我们的研究室就在那儿去,我们关心的问题,我们想解决的问题,我们就和教授在一起解决,而且学生就在参与这些项目之中得到了能力的体现。
世界各国的朋友来这儿也很高兴,因为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所以我们刚刚举办了一个关于贵重仪器大型科学仪器面向全球开放的仪式,明确地告诉全世界,这个平台上所有的科学仪器、所有的科学平台,是面向全球科学家开放的。大家可以再次共同研究,来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贡献。
所以我们自身也感触良多,因为通过这些合作,及时把握住了世界最前沿的技术发展动态,我们也知道最好的企业已经干到什么程度,我们也知道未来发展还会遇到什么瓶颈,无形当中对我们自身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是一个极大的反向推动。
我们还成立了丝路大学联盟,有30多个国家地区150多所大学加入了这个联盟。他们分成若干个子联盟,有关人工智能的,材料的,医学的,法学的……他们自发地组织,非常活跃。
现在这个联盟是世界上大学联盟当中最活跃的联盟。这其中也包括来自于美国、俄罗斯、欧洲很多发达国家院校,是一个非常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的联盟,但是它又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非常有机地结合起来,和每一个国家发展的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效结合。
这种思想之间的碰撞,使得我们对人类社会整体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所以我们未来培养的中国学生应该具备国际视野,我们应该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提供一个国际化的环境。
如果我们封闭起来,我们老师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更不了解,我们会把孩子们装在一个小笼子里头,当成小宠物去培养。一旦走向社会,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他们会迷茫。他们不知道如何应对,就很难成为社会未来发展的脊梁和领军者。
在西安交大,我们创办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储能专业。这个名字并不是十分高大上,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等相比来讲,热词出现率并不是很高,但它关系到我们人类社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要害所在。因为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化石能源是有限的,也许在未来几十年百年左右,我们的化石能源将消耗得荡然无存。而那时候工业又高度发达,人类社会未来如何发展,大家说还有清洁能源吗?还有绿色能源?清洁能源绿色能源如何使用了?你用时没风,你说用风能;你不用时,风来了能量发挥出来了,结果用不了浪费了。
所以人类社会想要发展,能源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没有能源,人类社会不能持续发展。要想利用绿色能源,储能又是一个关键之所在。我们必须要未雨绸缪。
一是探寻这方面的关键技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二是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所以我们率先创办了一个储能专业,是学校和若干龙头企业联合创办。那也就是顺应了刚才所讲的大学与社会深度融合,面向未来,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检验性问题。我们共同寻求答案。在创新的过程当中去体现人才的培养,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快脚步,不仅仅是做强。我们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更多的是有担当起引领世界走向美好未来的责任,在这其中,中国的高等教育必定会成为引领世界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排头兵。
(来源:昆仑策网【综合】,转编自“大秦直道”“学术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