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前期和中期,齐国曾威风八面,臣服四方,称霸诸侯,显赫一时。可从春秋后期到战国初期的几 任齐国君王个个昏庸无能,贪婪成性,以致偌大的齐国逐渐沦为积贫积弱的国家,不仅曾经的风光不再,而且沦落到了只能任人欺凌宰割第地步。其时,魏、楚、燕、韩、赵,乃至后来居上的秦国,综合国力、国际影响都已经将齐国远远抛在后面。到公元前356年齐威王继位后,齐国才终于实现了国家复兴,重新成为诸侯霸主,使其余诸侯国闻齐而胆寒。
齐国靠什么走上复兴之路?答案很简单,就是改革。齐威王到底实施了怎样的改革?给后世留下了哪些启示?
重树理想 率先垂范
齐威王是个典型的官二代,即位伊始,“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于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史记·滑稽列传》)司马迁告诉我们,威王继位之初,日事酒色,不理政事。以致韩、魏、鲁、赵等国都来入侵,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国家已经到了危在旦夕的境地。就在齐国即将覆亡的关键时刻,淳于髡、邹忌等关心齐国命运的贤士纷纷向君王进言,齐威王终于幡然醒悟。觉醒的威王为齐国重新确立了雄霸天下的理想,表示要以黄帝和齐桓公为榜样,决心“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树立了理想信念之后,齐威王开始了他的励精图治。他不再沉迷酒色,而是日夜操劳国事,亲自下到基层做调查研究,严禁各类媒体吹牛拍马,办事唯实,杜绝虚华。因此大臣们“莫敢饰非,务尽其情”。一把手以身作则,群臣跟着效仿,上下齐同,政通人和,齐国官场一扫颓靡,出现了崭新的气象。
唯才是举 知人善任
齐威王深深懂得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将人才视为国之重宝。《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威王二十四年,齐王与魏王在郊外一起打猎。魏王问道:“大王也有宝物吗?”威王说:“没有。”魏王说:“像寡人这样的小国,也还有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的夜明珠十颗,齐国这样的万乘之国怎么能没有宝物呢?”威王说:“寡人的宝物与大王的不同。我有个大臣叫檀子,派他镇守南城,楚国人就不敢向东方侵犯掠夺,泗水之滨的十二诸侯都来朝拜。另一个大臣叫盼子,派他镇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到东边的黄河里捕鱼。有个官吏叫黔夫,派他镇守徐州,燕国人就到北门祭祀,赵国人就到西门来祭祀,以求神灵保佑不受攻伐,搬家去追随他的有七千多家。还有个大臣叫种首,派他戒备盗贼,结果就道不拾遗。这些贤臣就是我的宝物,他们光照千里,岂是照耀十二辆车的明珠可以相提并论的!”魏惠王心生惭愧,扫兴离去。
除了上述檀子、盼子等人,齐威王求贤如渴,礼贤下士,还网罗了当时天下最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外交家,不拘一格,委以重任。威王从没有勒令受百姓拥戴的官员去反思,没有将功高震主的大臣整趴下。一介寒士邹忌毛遂自荐,鼓琴论政,劝威王用贤臣,除奸佞,恤民养战,经营霸王大业。威王一见倾心,三个月后就用邹忌为相国,加紧整顿朝政,改革政治,使威王刚刚上任时的“百官荒乱”的政局很快得以扭转。内举不避亲,齐威王任命宗亲田忌为大将,统辖军事。以后的事实证明,田忌确实是战国时期出类拔萃的统帅之一。孙膑在魏国受同学庞涓嫉妒迫害而遭受膑刑(挖去膝盖骨),身罹残疾,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孙膑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大家。再如出身“赘婿”(入赘到齐国做女婿)、受过髡刑(将头发剃掉,一种最残酷的人格侮辱)、相貌丑陋的淳于髡,因博闻强记、滑稽善辩、敢于谏诤,而受到齐威王的赏识和重用,后来长期活跃在齐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舞台,对齐国崛起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威王时,齐国人才鼎盛,这为齐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广开言路 杜绝马屁
溜须拍马、投机钻营之徒在各个时代都不乏其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齐威王即位初年也未能免俗,朝廷内外,阿谀之风盛行。可齐威王终究是一代雄主,他在淳于髡、邹忌等人的帮助下,终于克服了领导干部喜欢听马屁的通病,广纳建言,使得齐国上下风清气正,实现了真正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威王喜欢饮酒,往往置酒后宫,通宵达旦,淳于髡讽谏说:“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皆然。”齐威王听后,连声说“善”,从此“罢长夜之饮”。相国邹忌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劝谏齐王改变作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广为人知),虚心纳谏。齐威王于是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当面指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齐国在广开言路之后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一整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改变立场 铁腕治吏
不能说齐威王的改革就是基于人民立场,那个时代的君王还不可能有这种认识,我们不必因此苛求古人。但如果说齐威王是站在国家的立场而不是少数既得利益者的立场进行改革应该不至于有太多的疑问。正因为齐威王是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所以他做到了以法治国,赏罚分明,铁腕治吏,敢于对靠权力谋财的腐败官吏痛下杀下,毫不留情。
有一次,朝廷召开座谈会,了解各地官吏执行中央政策的情况(汇报的官员也大多没有使用书面稿,只是口头发言)。齐威王发现,即墨大夫被普遍诟病,而阿城大夫却受到一致好评。精明睿智的威王可不那么好糊弄,座谈会后,他立即派人下到即墨和阿城实地考察,结果表明,两地现实和座谈会反映的情况完全相反。即墨大夫正直无私,勤理政务,积极垦荒,百姓富饶,蛋糕分得公平公正,只是不善于结纳近臣,并且还不时批评朝政,所以不受多数官员待见;而阿城田地荒芜,仓库空虚,防务松弛,但阿城大夫却善于巴结上官,和既得利益者沆瀣一气,扬言只要做大蛋糕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因此各级领导都很喜欢他。齐威王查得实情,立即召回二位大夫,当众给即墨大夫加封万户的赏赐;对阿城大夫则处以烹刑。由是,齐国上下震动,人人不敢隐过饰非,国家实现了大治,各诸侯国对齐国再也不敢小视。
铁腕治吏,赏重罚严,官场得以形成良好的风气,也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保证了改革朝着有利于国家和百姓的方向发展。
增强军力,打出威风
一个国家要想成为霸主,必须要用实力说话,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不能老投弃权票,当缩头乌龟,特别是关乎主权等最高国家利益问题决不能看他国脸色,韬光养晦。齐威王深谙这个道理,所以他时刻不忘富国强兵,积极争取在重大的国际争端中掌握话语权。
齐威王三年,在著名的围魏救赵战役中,田忌率齐军首次打出了齐国军队的威风。十五年,魏国(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王明白要想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就一定不能坐视魏国为所欲为。于是他派遣田忌统兵,孙膑辅佐,围魏救韩,杀掉魏国太子,消灭魏国十万大军。齐威王打垮魏国后,又对其他曾经侵略过齐国的国家各个击破。如二十五年和三十年两次联魏伐赵,杀赵将韩举。二十五年,乘燕文公之丧,夺取燕国十城。其他国家如宋、鲁、卫等也都一战即溃,纷纷“还齐侵地”。魏国屈服后,韩、赵、燕、宋、鲁、卫等国也都对齐国敬畏顺从。齐国代替了魏国的地位,称雄关东。
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日渐强大,曾多次打败韩魏,把势力伸向东方,成为齐国的强大敌手。秦国为了征服齐国,借道韩魏,向齐国进攻,结果齐军大败秦军,使秦王称臣谢罪,齐国因此成为战国中期真正的霸主。史载:“威王始以齐强天下。”(《史记·六国年表》)“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历史上也有很多改革失败了,但毫无疑问,齐威王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概括而言就是“五个一工程”:要想保证改革成功,必须有一个不谋私利富于智慧的改革带头人,有一支廉洁奉公的干部队伍,有一个顺应历史潮流合乎民心的改革立场,有一套完善合理的政治、法律和人才选拔制度,有一支可以捍卫国家主权保障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军队。
20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