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读书

顽石:吴起的真正死因(下)

2014-10-19 09:37:03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顽石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吴起的真正死因(下)

 

  ——《资治通鉴》阅读札记之四


 

 

 

  纵观各种史实,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吴起之死缘于他的改革从根本上损害了既得利益集团,以致贵族大臣必欲除之而后快。

 

  吴起一到楚国,就被楚悼王任命为相,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史称“吴起变法”。这个变法主要有下面一些内容:

 

  一、依法治国。无论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还是《资治通鉴·周记一》都有“起明法审令”的记载。依法治国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破横散从(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战国策·秦策三》),“破驰说之言从横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即限制他国说客挑拨离间搞乱国际关系,严禁国内公知利用舆论阵地做文化楚奸(今谓汉奸),这等于是赌塞了“普世价值”的贩卖渠道,端掉了卖国公知的饭碗。

 

  二、限制特权。其一,“(起)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即废除“太子党”“官二代”的按例特供,用节省下来的钱安抚奖励征战之士。其二,“徙贵族于边境,以实广虚之地。”(《吕氏春秋·贵卒》)即将贵族迁徙到土地广阔人口稀少的地方。这两点都从政治上、经济上剥夺贵族特权,对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均衡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整顿吏治。一是“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战国策·秦策三》),即杜绝权门请托,彻底改变官场不良风尚;二是“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固毁誉”(《战国策·秦策三》),要求官吏公私分明,言行端正,讲究原则,不随流俗;三是“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同上),即裁撤冗员,罢免庸官,选贤任能。诸般举措,不仅使吏治得到了整顿,而且对权贵也进行了约束。

 

  吴起在楚国的改革还有别的一些措施,因为与本文主旨无关,故不一一引述。就以上三点看,吴起的改革是合理的,进步的,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从效果衡量,这次变法不仅促进了楚国经济的发展,也使楚国的综合国力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为接下来楚宣王、威王时代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是,吴起的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贵族豪强的利益,招致利益集团的疯狂反扑也就势所必然。所以楚悼王刚死,贵族大臣就迫不及待发动了针对吴起的政变。

 

  从以上事实看,司马迁的“(吴起)以刻暴少恩亡其躯”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除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我还没有在其余典籍看到有类似的评价。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除了几乎全文引用《史记》史料,没有再另外发表看法,而《吴子·图国》中说吴起“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即便按照司马迁在《孙子吴起列传》的叙述,吴起也不是一个刻薄寡恩的人。“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廉平,尽能得士心。”“ 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均摘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用今天的话来说,吴起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廉洁公正,身先士卒,甚至用嘴去吮吸士兵身上毒疮里的脓液,因此深孚众望,被弱势群体由衷拥戴。试问,这样的吴起又怎么可能是一个“刻暴少恩”之人?

 

  或许是立场使然,司马迁对吴起的评价显然有失公允,经不起推敲。

 

  从吴起变法以及古今中外所有的改革不难看出,凡改革必然要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或者是动了贵族大臣的甜奶酪,或者是砸了弱势群体的铁饭碗。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的改革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争斗甚至是血腥的博弈。吴起触动了少数人的利益,他的改革成功了,自己却因此丢了性命,商鞅变法也是如此。

 

  稍有理性的人都知道,对弱者动刀子容易,对豪强下狠手很难。没有“敢同恶鬼争高下,不向霸王让寸分”的勇气,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超凡的智慧,没有无惧牺牲的精神是不敢碰触既得利益集团的。历史留给了我们太多这样的慨叹!

 

  吴起虽然被谋杀了,但他辉煌的业绩永远留在了史册,璀璨的思想永远映照在长空。

 

 

  2014.10.17

 

链接>>>顽石:吴起的真正死因(上)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