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黑的夜幕终于合上了最后一丝缝隙,下了许多天的阴雨依旧没有停止的迹象,风也一阵紧似一阵,吹得山上的树木呼呼作响。此刻,这个地处江南的莫家村,除了风声雨声,再也听不到任何声息,连狗都颤颤地缩在窝里,没有了丝毫东犬西吠呼朋引伴的兴致。
刚过完年,莫家村在短暂的热闹之后复归于冷清,青壮年男女又陆陆续续踏上不同而又相同的外出打工旅途,继续他们的征程与梦想,留下来的老人和孩子又进入了新一轮的日复一日的担忧与期盼。
莫琢孟还没吃晚饭,不想吃,也吃不下。他干脆关了门,早早上了床。呼吸又急促起来,胸部也隐隐作痛,不时干咳几声。琢孟艰难地爬起来,从桌子上的药瓶里倒出两粒速效救心丸,在缸里舀了半杯凉水,将药服了下去。吃完药,琢孟又躺到了床上,可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他再一次想到了死。
活着这么痛苦,还有什么意思?不如死了算了,反正孤身一人,了无牵挂,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早死早解脱……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想到死,琢孟就会想起父母,想起他们临死前留给他的遗言:
孟儿,父母亲对不起你,我俩走了,不能再拖累你。你要好好活着,攒点钱,娶个媳妇,给咱莫家留个后……
那是六年前一个深夜,在南方打工的莫琢孟突然接到堂伯的电话,得知父母一同吃农药离开了人世。他怕吵了同室的工友,就一口气跑到宿舍楼后面的空地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扑通跪下,嚎啕大哭起来。他恨自己没本事,赚的钱太少,治不好父母的病,他时而捶打着胸膛,时而用额头重重地撞击冰冷的水泥地面,像野兽一样凄厉地哀嚎着,直到工友们把他架回宿舍,按到床上。
第二天清早,琢孟就坐上长途公共汽车往家赶。回到家已是半夜,见到躺在床上的父母,琢孟一头扑了上去,他抱着早已僵硬了父母,撕心裂肺地嚎哭,哭着哭着,就昏死了过去。堂伯父、伯母过来叫醒了他,将他父母的遗书拿给他看。
从琢孟记事起,父母身体就不好。听母亲说,她和父亲刚结婚那会,并没有过上多少轻松快乐的日子,就开始盘算着怎么发家致富,怎样早日当上“万元户”。他们梦想着将来出生的孩子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能好好念书,长大有个好出息。从那时起,父母便总是起早贪黑地干活,除了种田,还喂了几头猪。为了节省养猪的成本,父母经常到齐腰深的小河里捞猪草,捞一次要两三个小时,直到深秋河水冰凉了都还下去。几年下来,家里还真有了上万元的积蓄。可在水里泡多了,父母都患上了严重的风湿关节炎,后来走路都一瘸一拐了。
这个时候,小琢孟降生了,短暂的快乐过后,父母便是日复一日的忧愁。他们不能再养猪了,只能勉强种着那几亩田来保障一家人有饭吃。父母舍不得花钱看病,尽量想将那点积蓄留下来供儿子长大了读书。到琢孟上完小学的时候,父母腿脚更不灵便了,连下田都很困难。种不了田,一家人吃什么?万般无奈之下,父母只好去医院就诊,每次打完针,吃上一些药,腿的疼痛就会稍微减轻一些,可过不了多久,就会更疼痛。这样一来二去,几年间,家里本就不多的积蓄慢慢在看病中花了个精光。
想起父母的遗书,想起他们对自己的期望,琢孟求死的决心又一次动摇了。“唉——”,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不死又能怎么样?靠什么活下去?就算活下来又有哪个女人愿意嫁给自己?世道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啊!想着想着,一些往事又浮现在了眼前。
初中毕业后,琢孟以全班第一的分数考上了全县最好的高中,在那个曾经无限向往的校园里,他只待了一个学期,就带着无尽的辛酸和无限的眷恋,毅然选择了离开。那个时候,为了省钱给自己上学,父母亲连病都不治了,东拼西凑,还和亲戚借了一大部分,才勉强供自己读完一个学期。父母亲实在无能无力了,自己真的没有办法再读下去了,琢孟清楚地知道,上大学已经不属于他的梦想,他必须去赚钱,除了养活自己,还要养活父母,帮父母治病。
离开学校的最后一天,琢孟独自在校园走了一遍,他明白自己再也不会回来了,他要和他深情眷恋的宿舍、操场、励志亭、梦想阁……做一次没有诗意的告别。最后,他来到教室,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静静地看着黑板上方“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的红色标语,不知不觉泪流满面……没有老师也没有同学为他送行。琢孟没有告诉任何人,这些痛苦他只能独自咽下,没有谁可以为他分担。再说,他也不喜欢那种悲伤的离别场景,那些如昙花般瞬间绽放的廉价的同情甚至眼泪对他毫无意义,就这样悄悄地静静地离开吧。
当看到父母因为供不起自己上学而痛不欲生的时候,琢孟反复劝慰他们想开些。他说,读不起书的也不是自己一个人,早点出来赚钱更好。堂哥琢玉倒是读了大学,现在不也是给人打工?琢孟他告诉父母,过了年就出去打工,赚了钱就寄回来给他们治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