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顽石:杜甫故里的冷清

2018-09-17 17:18:46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顽石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640.webp.jpg

  跟铜臭与香烟齐飞,和尚共俗人一色的喧嚣的少林寺相比,杜甫故里则显得十分冷清,不仅“门前冷落车马稀”,里面更是万籁此园寂,但余鸟鸣音。

  雕像兀立,碑刻星罗,楼阁环布,亭台俨然,树林阴翳,花草幽香,偌大的故里园林,几无游人。一间间杜甫事迹展览室竟然昏暗无光,连灯都开不亮。可见,不是顽石赶上了寂寞,而是园子里一直就这样寂寞,一如杜甫的人生。  

  尽管顽石向来不喜热闹,常年独享冷清,但我还是觉得杜甫故里太过清幽了,尤其是在看过少林寺之后。因为,像杜甫这样的诗人是比那些花和尚更应该受到追捧的!

640.webp (1).jpg

  杜甫虽然出身高贵,是个比较典型的“某二代”、“某三代”,可身上却没有丝毫的纨绔之气与膏粱作风。年少即勤学苦读,负不羁之才,“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青壮年时代,邂逅李白,两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缔造了一段“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千秋佳话。惜乎生不逢时,正好赶上明皇不明,而权臣弄权,曾经辉煌无俦的帝国盛极而衰。杜甫终归未能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在后半生,只能寄人篱下,抑或颠沛流离,过着“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苦生活。

  杜甫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并没有沉溺于个人的不幸遭遇中不能自拔,也没有在理想破灭之后就灰心丧气,而是用如椽之笔记录了一个时代。“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山河破碎,社会黑暗,百姓凄苦就是杜甫后半生诗歌的主旋律。在顽石看来,杜甫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诗人”。

640.webp (2).jpg

  自己穷困潦倒,却时刻以家国为怀,以苍生为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真正做到了“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因此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推为“诗史”,在中国文学史册上独享这份尊荣。

  “国家不幸诗家幸”,像屈原、杜甫、辛弃疾这样的诗人,他们何尝愿意享受这种幸运!如果非要说幸运的话,顽石以为,如杜甫、白居易这般书写了那么多直面现实、痛斥黑暗诗歌的士子,却未受妄议之罚、未获讪谤之罪,庶几可算不幸之幸了!

  还有一个现象也很有意思。成就杜甫“诗史”、“诗圣”、“伟大诗人”美誉的主要是那些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诗作,对于这一点,我想应该不会有太多疑问。可就是这些代表杜甫最高成就的作品,大多不能进入清朝人编写的教材《唐诗三百首》,也很难进入当代人编写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有些奇怪吧!

640.webp (3).jpg

  杜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他应该受到追捧。可是,杜甫故里却如此冷清,这个现象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少林寺与杜甫故里,一热一冷,一闹一静,是不是恰好折射了当下的“中国精神”抑或“中国风貌”?

来源:微信“依旧顽石”   2018.09.1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