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曲在人去说红歌《十送红军》

2018-11-15 09:34:25  来源: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作者:姚老庚
点击:    评论: (查看)

  歌颂,以时代的名义。我相信,就艺术水平而言,《十送红军》是经典红歌的精品。成为共产党和他人民情深似海、患难相依的经典诠释。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归乡。

  《十送红军》是一首著名的红色歌曲,1961年建军节,《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正式公演,《十送红军》一炮而红。歌词荡气回肠,曲调委婉,充满留恋、期盼、祝福之情,十分感人,早已唱遍大江南北,家喻户晓。2001年,电视剧《长征》播出时,以这首歌作为片尾曲,很快就红遍全国,这首红色老歌却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传唱。

  今日中国,未必有多少人知道此人。然而,提起他作曲的这首《十送红军》,我想但凡三十岁以上者,恐怕是耳熟能详,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哼上两句。朱正本,1928年出生,安徽凤台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2012年4月28日,朱正本在北京辞世,我已经无法记起第一次是何时听到《十送红军》了,每当听到这首歌时,就感觉到它和其他那些歌颂领袖的红歌不一样,多数红歌豪迈、雄壮,表现出意气风发的革命豪情和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而这些歌的旋律呢,却能击中一个少年心中的软驱,让其感动。多年后,随着阅历增加,我明白了《十送红军》表达的是一种生离死别的凄美。

  离情别绪,是人类永恒的情感。这样将亲人、恋人、友人依依相别的普遍情感演绎得如此细腻、婉转、凄楚的旋律,放置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能打动人。

  关于《十送红军》曲调的源头,音乐界公认是来自江西民歌。朱正本的女儿介绍是“以江西采茶戏《长歌》的曲调为基调”。也有人认为这首歌直接脱胎于赣南客家人民歌《十送情郎》。《十送情郎》一开头就唱:“一送里格情郎,给你嘛二吊钱,那是妹妹的心哪,给你做盘缠。”“里格”是客家山歌的衬词,在《十送红军》的歌词中,亦被保留。还有赣南采茶戏中著名的长歌《送郎调》,“一送‘里格’表哥(介支格)柜子边,双手(里格)拿到(介支格)两吊钱……”说的是表妹送别即将远行的表哥的故事。《送郎歌》中的情景是妻子送郎出远门,边送边唱,情深意长,一唱三叹,触景生情,如泣如诉,悲切哀惋,欲言又止。这优美凄凉的旋律,最后通过置换新词,成为《十送红军》,不仅曲谱和《十送红军》相差甚微,就连句式、助词的运用都一样。“比如‘介支格’就是瑞金本地的方言,是语气助词,没有特别的意义。所以我们赣南人听了特别亲切。”

  由此可见,《十送红军》被长期误认为是一首江西民歌,不为无因。它反映的是中央红军告别苏区,进行长征时,当地人民含泪相送的感人场面。记录了人民军队与老百姓之间的红色温情记忆。如果以历史的专业眼光来较真,当时中央红军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这样的军事行动是仓促的、秘密的,连红军一些失势的高层人士都不得与闻,而目的地是何处,红军主要指挥者也心里没谱。这种情形下,很难出现当地百姓闻讯前来相送的场面。而且红军作为有史以来纪律最为严密的武装队伍,其主要战斗人员和亲人的通信并非畅通——尤其在那种恶劣的战斗环境中,那么其父母、恋人闻讯前来相送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当然,文艺作品有其历史背景,但并不能和真实的历史等同。如果抛开歌词的话,光从里面的场景和旋律来看,几乎无可挑剔。1934年10月,由于中央“左”倾错误,加上国民党几乎倾尽全力,采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策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利。这样,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此时的红军已经与苏区的老百姓形成了血浓于水的鱼水深情,当得知部队要转移的消息,战士们是多么的不舍,群众是多么的难受呀!红军被迫告别了用鲜血和生命捍卫过的这片红土地及养育自己的衣食父母,苏区人民更是洒泪送走了自己的子弟兵。许多战士原本就是当地人,故土难离;许多老百姓的家中都有人参加了红军,这一别也不知道是否还有机会见面!

  我们来看几句歌词:“秋风(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树树(里格)梧桐叶落尽”,“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成千上万的群众站在于都河畔,10月的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歌曲中的许多自然现象也很好地呼应了这一历史场景,如此的形象、栩栩如生。

  《十送红军》这首歌说是赣南民歌,但赣南民众可能不会唱,因为当时压根就没有这首歌。《十送红军》中,歌词中有“三送红军到拿山”,“七送红军五斗江”,“十送红军望月亭”,加上下了山、过了坡,上大道,这是井冈山地名和路途,而不是红军长征路线。这些井冈山斗争时期专有的地名,如“拿山”“望月亭”“五斗江”等让人确定:《十送红军》唱的就是井冈山老百姓送红四军主力下山的场景。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心象(里格)黄连,脸在笑……而那时,红军长征,按官方定义,较为客观的出发地表述是: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党政军首脑机关撤离瑞金,于10月17日傍晚在于都率领8.7万名红军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

  这首歌承载了那代人太多的记忆,一首柔肠百转的甜美红歌,实在是太好听了,百听不厌,让人感动到流泪!作词者和作曲者希望把自己采风获得的所有素材一并揉入其中。因此就出现了特定地名、季节、景物的融合,在专家看来这些要素在“打架”,似乎没有一个具体的历史场景能符合它的全部要求;但在创作者眼中,在听众看来,它们在一起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融洽,成为埋藏在心底最理想的、最纯真的历史。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十送红军》送的是哪支红军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反映出红军与人民的鱼水情深。

  瑞金、于都在江西赣南,而井冈山在吉安。中央、红军和毛泽东那时侯早就在赣南的瑞金红都了,吉安湘赣界的井冈山1929年就撤了,谁送啊?《十送红军》1961年问世时,连空政文工团的老同志们看到后,哑然失笑:“长征时哪来的《十送红军》?“再说当初出发长征,绝对的高端机密,除了核心成员少数人之外,没人知道,哪来的大张旗鼓高唱十送红军”。

  当这样美好的曲调被填上虚伪的歌词后,那些美丽的旋律,迷惑了不少大众。“文革”时,充满着革命斗争火药味的“红歌”遍布,达到疯狂的地步,使许多无辜的生命陨落在“红歌”的阴影里。后来“文革”结束,“红歌”也成为反思历史的一种讽刺和笑谈。现在,“红歌”又回潮,望大家保持清醒的头脑,小心“文革”之风卷土重来。中国人实在承受了太多的人祸伤害,现在已伤痕累累。

  用时尚的话来讲,“哥”实在很累,“哥”再也伤不起!你看这歌情深意切,歌舞飞扬,天知道不仅时间挪位,空间上更是对不上号。那个时代许多优秀的艺术家,被他曾讴歌的时代红潮所吞噬,这是中国一个大时代的悲剧,也是一个个文学家、艺术家的个人悲剧。无论主流意识形态标准如何变化,无论这些文艺工作者的命运如何,对朱正本这些艺术创作者所做的努力,还是应该保留一份尊重。

  有一种精神,穿越时代的云烟,日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的风雨, 更臻醇厚。红色岁月已经离我们很远很远了,可是那些经典旋律依然留驻。《十送红军》作为一首革命歌曲的创作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也达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虽然《十送红军》与真实情况存在着一些不符,但我们同样对这首老歌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当年的编曲作者表达深深的谢意。可以说,正是这首歌表达了当年的军民鱼水情,反映了为什么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最终会夺取全国的解放。在此,对当年不怕牺牲的红军将士,为革命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老区人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