篝火:对电视剧《解放》的观感
红歌会发了一篇文章《一部令中国人民无比振奋的电视大剧〈解放〉!》起到了广告作用,我因此也去看了〈解放〉。总的感觉是该文章题目吹得有点过了,不至于“无比振奋”吧?思想深刻的人至少不会如此。
该连续剧主题思想总体是正面健康的,也较有些同类历史剧胆儿大了一些,但本观众看来,有优点有缺点。
优点:
1,喊出了毛主席万岁,尽管整剧只有一次,相比不少同类剧,这已有了很大进步,也符合真实的历史。
2,剧情大处着眼,上层人物情节占绝对多数,叙事大开大阔,但也粗中有细,有平民与普通战士的情节。
3,相互衬托出了国民党与共产党奢侈与俭朴、私心与公心、等级与平等的作风差别。而奢侈、私心、等级败给了俭朴、公心、平等。例如毛泽东还可以亲自炒菜、坐滑滑板嬉戏之人的真性情……而这是蒋介石放不下架子,作不到的。
4,体现出毛泽东主席并非闭门造车,理论脱离实际,只凭臆想与地图瞎指挥,而是确实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比那设身处地的林彪还看得准,入超凡脱俗之境。
5,体现出了尊重实际、虚怀若谷之共产党高级干部应具有的修养,可修改既定方针,不强行命令,例如采取了粟裕关于暂缓过江,在江北打几个大仗的意见;不必事事请示,可临机决断。这些与国民党老蒋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6,剧中大小人物都体现得稳重,不似那些抗日、解放战争神剧人物装腔作势,轻薄耍狠,虚得令人作呕。但那些战争神剧人物的形象却能骗取相当多青少年的崇拜,我看过一部战争神剧,其中一个童子军的表演,全是学的大人们那种装腔作势、装酷耍狠的嘴脸。
7,体现出了反腐的力度问题,对恶性周期循环律的清醒预告,很有现实针对性。
缺点与疑问
1,对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性表现不足,有就军事论军事之嫌,挖掘不深,难脱当今军事剧通病。解放战争时期例如诉苦会激发觉悟,群呼口号激励士气也是常态,而《解放》就太少群呼口号,假如是毛泽东时代拍这样一部电视剧,那味道肯定更艺术更有味。
2,第15集里,蒋夫人说,当年张灵甫从远征军前线回到后方,怀疑其妻有背叛行为而杀之,闹得沸沸扬扬,全国知名妇女联名写信要求严惩张灵甫。蒋介石说,抗战时期芷江保卫战张灵甫大获全胜而不邀功……这是不是在借蒋介石之口变相歌颂或者肯定张灵甫?
再看第17集里,陈毅说,皮定均用400大洋给张灵甫买了口上好棺材,这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太过了?用得着这样过份超高待遇吗?这个情节在其它有关孟良崮战斗的影视剧中是没有的,有一个影视剧中只提到买了口普通棺材,笔者以为这就行了嘛,但《解放》却出现400大洋的棺材之说,是虚构抑或是真实事实?如是虚构,用意为何?
这样一来,张灵甫好像革命大功臣似的,比真正的革命家与牺牲的支前运水民工命值钱!笔者个人以为,此举过了,没必要这样去感化敌军同类,关键是启发阶级觉悟。怪不得刘大爷发牢骚。
记得在一个影视剧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人民解放军攻进南京蒋介石总统府,我战士在里面打铺睡觉吧?遭到陈毅凶狠地斥责。睡了你娘的床吗?用得着这样的态度吗?有什么不可理解的?顶多笑嘻嘻地讲一下道理就得了吧?联想起来,不得不使人产生疑问,塑造的陈毅究竟是个什么形象?红军时期,极左份子夏曦残酷屠杀陈毅的部将,陈毅有不有责任?
3,粟裕在中央谈留江北打几个大仗的理由,观众听得到的理由无力,而后起作用的陈述是观众最想听到的,却用虚幻镜头偷工省料,观众只看得见手动、嘴动,听不到声音。
4,淮海战役中,弱化了粟裕的指挥作用,加强了邓小平的镜头。这个粟裕演员比之前那个演粟裕的气质上嫩了点。
5,唐国强演毛泽东主席内功不错,但手势、语音差了去了,太随意,缺尊重伟人之心态。
本观感只代表个人。不当处请指出。
「 支持红色网站!」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