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唱读讲传 > 讲故事

刘立祥:洪学智的“抠门儿”

2024-09-08 08:12:38  来源: 昆仑策网   作者:刘立祥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图片

  洪学智(1913—2006年),安徽金寨人,1929年投身革命,戎马倥偬几十年,参加了长征、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历任团政治处主任、军政治部主任、军区司令、纵队司令、兵团副司令等职,身经百战,功勋卓著。新中国成立后参与指挥了解放海南岛战役、万山群岛战役、抗美援朝等,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部司令部司令员、总后勤部部长、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军委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洪学智是我军历史上唯一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高级将领,有“六星上将”之誉,他曾两次担任总后勤部部长,长期手握军队财政大权,极擅理财,但却出奇的“抠门儿”,甚至有许多“抠门儿”的故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第一个故事:“马皮虽小当姓公”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战后,洪学智到所属部队检查装备,发现某领导少了一匹战马,他们之间便发生了如下一段对答——

  “马呢?”

  “死了。”

  “怎么死的?”

  “生病。”

  “马皮呢?”

  “卖了。”

  “卖了多少钱?”

  “50元。”

  “钱呢?”

  这位领导顿时胀红了脸,支支吾吾,不得不将卖马皮的50元钱上缴财务部门。

  事后,有人劝洪学智:“何必那么抠门儿,为了一张马皮,区区50元,搞得上下级感情怪别扭的。”

  洪学智神色凝重:“这不是钱多钱少的事儿,马皮虽小当姓公啊!”

  第二个故事:“一个铜板要掰成两半花”

  全国解放后,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军队建设渐渐走上和平发展的轨道。

  1953年到1959年,国防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由34.2%逐年下降到10.5%,[1]军费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如何在军费连年快速递减的条件下确保军队建设需要,推动军队建设的发展,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

  1956年,洪学智出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面对新形势下我军后勤工作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挑战,他从国家和军队建设的实际出发,在健全后勤工作组织机构、理顺体制、制定标准、完善制度等方面,创造性地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我军后勤建设在现代化正规化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洪学智又使出了他的绝招:“抠门儿”。他明确提出要科学筹划,精打细算,“一个铜板要掰成两半花”,尽最大努力确保军费投向投量正确。这样,既保证了部队生活的基本需要,又突出重点,集中财力办了一系列大事:购置了大批特种装备如飞机、舰艇、坦克等;保障薪金制、军衔制、义务兵役制等重大制度改革;建成各类院校160多所,新建营房4600多万平方米;保障炮击金门、西藏平叛作战等。[2]

  作为总后勤部长,他发动广大官兵开展自筹自建、清仓查库、修旧利废、技术革新,开展节约一度电、一粒米、一滴油的群众性节约活动,使我军勤俭建军厉行节约的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得到发扬光大。

  第三个故事:抠出个“斤半加四两”

  1980年1月,洪学智再度出任总后勤部部长,后又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他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全军后勤工作很快步入正常化建设轨道。

  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他提出了后勤工作必须“适应现代战争要求,适应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要求”的指导思想,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后勤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他要求全军后勤人员必须树立“全局观念、战备观念、群众观念、政策纪律观念和勤俭节约观念”,提出“钱少要把事情办好,人少要把工作做好”,在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困难情况下,保证了军队建设和发展各项工作的需要。

  在全军将士中备受赞扬的是洪学智抠出个“斤半加四两”。他在长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艰苦努力,在军费支出非常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营养学理论指导改善部队生活,提出“斤半加四两”的副食标准。所谓“斤半加四两”,即保障每个战士一天能吃上一斤半蔬菜,再加上一两肉、一两禽鱼蛋、一两豆制品、一两动植物油。

  军费那么有限,怎样保障这个标准的贯彻施行呢?

  洪学智再一次拿出了他的老绝招:“抠门儿”。一是厉行节约,把有限的钱花在刀刃上;二是大力开展农副业生产,弥补军费不足。这个“斤半加四两”副食标准,对于提高部队战斗力,推进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产生了巨大作用。

  第四个故事:两双皮鞋穿了30年

  洪学智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放过羊,当过学徒,自幼饱尝生活的艰辛与苦难,养成了克勤克俭艰苦朴素的良好品格,终其一生,坚守不渝。

  几十年身居高位的洪学智,在生活上对自己的“抠门儿”近乎苛刻。他下部队调研,历来轻车简从,绝对不许突破就餐标准,离开之前一定要秘书去结算伙食费,不结账就不肯上车。有一次下部队离开的时候,发现车上放了一袋花生,询问随行人员,回答说花生是战士们自己种的,部队领导想送给首长尝尝鲜。洪学智立时沉下脸来,狠狠地批评了随行人员,命令他们立即将花生送回去。

  他平常只穿布鞋,不穿皮鞋,只是在出席公务活动的时候,才肯换上皮鞋,公务活动一结束,马上又改穿布鞋。

  1959年,洪学智受彭德怀冤案株连,被下放到吉林,1977年奉调回到北京,为了应对日益繁忙的公务活动,他破天荒“大方”了一回,为自己购置了两双皮鞋,一双黑色,一双棕色。自此,这两双皮鞋成了他的“标配”,伴随着他走过了30个春秋,直到2006年与世长辞。

  第五个故事:饭粒掉在餐桌上必随手捡起来放进嘴里

  在家庭生活中,洪学智的“抠门儿”更是达到了极致。他穿衣极不讲究,一套衣服要穿好几年,一日三餐简简单单,而且每顿用餐必定实行“光盘行动”。他不仅要“光盘”,而且还必定要“光桌”——如果有饭粒掉在餐桌上,必定随手捡起来放进嘴里。

  是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他的“抠门儿”对子女们产生了深远影响,久而久之,形成了清俭淳厚的家风。

  洪学智与夫人张文共育有六个子女,他每周都要召开一次家庭会议,与夫人张文分别对每个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使他们远离“骄娇”二气。对于孩子们的穿着他也很“抠门儿”,衣服总是大的先穿,穿小了由小的接着穿,磨破的地方打上补丁继续穿,孩子们自觉地以父亲为榜样,谁都没有一句怨言。

  第六个故事:儿子结婚只送一条旧毛毯

  1968年,长子洪虎要结婚。这可是家中的大事,洪学智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实在拿不出像样的礼物送给儿子,他和夫人张文翻来翻去,从箱底翻出一条旧毛毯,把它送给了儿子,权当是结婚礼物。

  这条旧毛毯还颇有一番来历。1946年,洪学智率部取得四平保卫战胜利后,奉命率部前往黑河剿匪,其时天气极寒,冰天雪地,气温时常在零下40多度,战友陶铸怕他吃不消,把自己的一条毛毯送给他。此后,这条毛毯随同洪学智南征北战,南到海南岛,北到黑龙江、朝鲜战场。他非常珍惜这份战友情,将毛毯视若珍宝,轻易舍不得拿出来用。

  洪虎接过父亲送的毛毯,深感这份礼物的沉重和父亲的良苦用心,自然也舍不得用,视若洪家的传家宝,精心地将它保存起来。如今,这条记录着洪学智战斗足迹,凝聚着浓郁战友情、夫妻情、父子情的毛毯,已被收藏在四平战役纪念馆。

  注释:

  [1][2]廖锡龙 孙大发:两膺上将文韬武略 忠贞不渝功勋卓著[N].人民日报,2007-11-20

  (作者:文史学者、原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政教主任、教授;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原载《文史精华》2024年第7期),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