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唱读讲传 > 讲故事

我与《我的祖国》在盘锦

2023-07-14 15:40:31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王贵新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引子

  早就想为刘炽老师做一点什么,只是因为他红军作曲家的名声太大,唯恐背上沽名钓誉的嫌疑,所以就一直默默地在艰辛曲折的音乐旅途上苦苦的跋涉着----

  我知道挣钱与赚钱的区别,也看过用圣人做诱饵去钓圣人的伎俩,可是我毕竟到了落齿耳顺,物我两忘的人生阶段,只是想把我当年在盘锦与作曲家刘炽老师的一段往日故事写出来以告慰老师的在天之灵。

  常常在睡梦里走进当年与老师在盘锦风雨岁月,依稀如昨的记得:1974年的国庆节,您微笑着看我演奏小提琴的模样;1975年的中秋节,我们一起观看电影《海霞》,在盘山招待所悄悄塞给我的月饼;1976年的元旦,我们顶着满天的大雪在向阳农场各个大队的场院激情演出的情景----1976年的夏天,您在不告而别留给我的字条“如找我不到可去信‘陕西建筑设计院刘炜’处打听其具体地址”,让我在寻你不着的情形之下一个最后的希望;1986年,我在与您分别了十年之后去北京见您不着,一个人孤零零坐在红墙白塔之下品尝着把美丽的风景咀嚼的支离破碎的苦涩。

  万万没有想到1976年早春的分别竟然成为了我们的生死之别,1983年3月14日您在信中为我修改的歌曲就是留给我的教诲绝笔。当我后来完全得知您坎坷不凡人生遭遇,惊闻您在1998年10月23日在北京因病仙逝,心里面除了重重的伤痛之外,惟我所能为传唱老师关于生命与祖国的颂歌而竭尽绵薄之力。

  1974年10月1日

  九月二日下乡盘锦以来,今天是第一个国庆节,营里放假。老知青李峰要带我和蒋昌义去向阳农场三棵大队拜见作曲家刘炽老师。

  起因是昨晚向阳村青年营的国庆联欢会。来到陌生的地方头一次有机会显露一下自己的艺术才能。蒋唱了一首《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我用小提琴演奏了组曲《白毛女》。在学校文艺队时蒋攻独唱,我是小提琴演奏兼队长。热心肠的老知青李峰看完演出后找到我说:拉得不错!我给你介绍个老师吧。我那时一愣,想:这儿什么地方?四处荒野,放眼望去没个人烟,哪儿来的老师?!

  “刘炽!一条大河的作曲,刘炽老师。”李峰自豪的说着,仿佛刘炽就是他的老师。李峰看我不信解释说:1972年下乡时,由于青年点还没建好和下放的“五。七”干部住在一起,常去刘炽老师家听他弹钢琴,还时会儿帮其挑水,干杂活,一来二去也就认识了。

  “一条大河的作曲,那是作曲家啊!”激动的我一宿都没睡好。拎着小提琴带上我从前的所谓创作底稿早早就催着李峰出发了。十几里的农村土路让异样的热情很快的就量完了。跟着李峰来到一户乡下普通的土屋前,刘老师看见李峰便迎了出来。

  李峰向他介绍了我们的情况。

  “好啊!小提琴先来一个”。刘老师豪爽的说道。

  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便把昨天在联欢会上演奏的《白毛女》又拉了一遍。(这时的我还不知道刘炽老师就是歌剧《白毛女》的作曲者之一) 听完我的演奏他鼓励一番说:拉得不错,只是有些不正规。小提琴不是我的专业,再给你介绍个老师吧。我一听急了,鬼使神差的向刘炽老师求道:我跟您学作曲吧?他笑着问道:“你以前写过吗?”“写过。有一百多首呢”。我边说边把写在日记本上的一百多首都拿出来了。

  刘炽接过去饶有兴趣的翻了起来。此时我发现,他根本没怎么看我写的歌,倒是对我的一些歪诗看了个遍。很快我的评语出来了:歌写得没基础,诗倒是有些想象。收你了,一周一课。

  此情此景至今已有42年了,当年当日刘老师的音容笑貌至今还清楚地印在我的脑海。那时他53,我19,我只知道他是写出:“一条大河”的作曲家,而不知他是从延安窑洞里走出来的红军作曲家。

  可是看他的外表,在盘锦,在大荒大地,在当时当地人的眼里,他就是农村一个极其普通的拾粪老头。

  1974年11月1日

  拜师以来,我全力以赴用业余时间精心写了六首歌:

  1、我爱农场好地方,

  2、歌唱连队八大员,

  3、四六班歌,

  4、老牛我的伙伴,

  5、向阳战士之歌,

  6、太平河工地小唱。

  青年营三三编制,我是三连一排排长。收工后来不及休整便急忙赶去向老师汇报,当时柳春老师和莹莹也在家。刘炽老师逐首边改边讲,很快六首歌就成型了。现在翻阅当时的笔记,是这样记录的:

  1、写歌时要唱给被创作的对象听,以求得人家的理解和认同;

  2、下功夫学好民族民间音乐;

  3、作曲、和声、复调、配器四大件是作曲的四门硬功夫;

  4、旋律要出新,我的祖国56124——是关键;

  5、不可贪多,好歌是改出来的;

  6、重要和关键词要放在强拍上,强化基本功乐理训练,多多注意观察活。

  刘老师还给了我一个机会。当时他周边的人或单位纷纷找他谱曲,还在改造的人——他们认为是可以轻易麻烦的。于是,各式各样的人所写的歌词都怀着变成一条大河的美梦,天南海北、大队小队、男女老少、杂七杂八滚滚而来。不知为什么,刘老师会顺手转给我一些。

  我猜想可能一是让我锻炼,二是代他满足人们的虚荣。可是在我的笔下它们注定成不了流势,能嘀嗒嘀嗒也就不错了。因为这个缘故,我得到了两点好处:一是难得的煅练写作机会,二是在当地有了点小小的名声。

  那个时候学音乐说来可怜,最苦恼的是没有专业书和相关教材。刘炽一个大音乐家是被抄家后下放到盘锦的,屋里除了一架旧钢琴别无它物。而我手中的唯一资料只有样板戏,就音乐成就来讲可说是精华,但对初学者它又过于艰深,只能是干着急使不上劲。

  1975年2月2日

  知青放寒假了,成百上千的人挤在盘山候车室里,焦急地等待着每天只发一列的沈山线火车。闲着无事,伙伴们催我拉琴来打发无聊。当一条大河的声音响起,知青们顿时把我团团围住: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沈阳住,

  听惯了妈妈的呼唤,

  看惯了姑娘的蓝衫……

  这是当年知青们对刘炽《我的祖国》最直白的喜爱。

  那时知青的歌最流行,却被定性为黄歌不能在公共场所演唱、演奏,而同样流行的朝鲜歌曲是为官方所允许的。殊不知黄、朝二者对比激昂的革命歌曲在情感上是一致的。

  那个夜晚我演奏了:《血海》、《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的命运》《月飞山》《打虎上山》《炉台》《灯光》《向阳村,我故乡的村》……

  小提琴伤感的歌唱抚慰了知青们苦闷的心,也诉说了我的思念和无奈。

  我是怎样审视眼前的这一大群青春的听者啊,我看到他们面部的表情,一会儿双眉紧蹙,一会儿面容舒展,随着旋律的变化而变化,我从他的动作看出他的性格,通过他的外表看出他的内心。让音乐成为慈祥母亲最慈爱的抚手吧,在这远离家乡的盘锦,在这天寒地冻的他乡,在这即将拢岸归家的时刻,我庆幸仿佛就是她啊。

  过年了,应对刘老师有所表示,可身无分文的我只能干着急。说来惭愧、想来心痛。

  1975年6月15日

  营里布置各连准备文艺节目参加向阳村青年营插秧会战总结大会。我与同学张彦合作写了组歌《插秧大会战》。这是我第一个大作品,由六个部分组成:

  1、合唱,风展红旗;

  2、领唱合唱,战前誓师;

  3、合唱,战斗情爽;

  4、男声合唱,春风绿辽南;

  5、女声合唱,清泉饮田间;

  6、混声合唱,任重路远。

  事先我先请刘炽老师帮助做了一些修改。他说:艺术要有合理拔高与充分想象,要考虑到演唱者的实际水准,高音及和声要安排合理等等。因条件的限制不能写出乐队的伴奏,只有一把小提琴伴着全连162个知青的喊唱。不管效果如何,大家以诗的豪情自己演绎了一回共同经历的艰辛而苦涩的昨天。

  盘锦的插秧会战真的让人掉层皮啊!当时我曾在营部的期刊上发过一首诗,透过豪迈的语言可看到知青们当年的一些生活与劳动片断:

  骄阳烈烈灼人脸,我引清泉到旱田;头上汗珠明又亮啊,流进口中微带咸。同志们,热吧?不!连长,不怕。

  激情伴我挥银镰,你追我赶非等闲;站在地头放声唱啊,稻谷堆得撑上天。同志们,累吧?不!连长,不怕。

  风卷雪花翩翩舞,严寒裂土三尺三;我为革命修渠坝啊,胆壮心红意志坚。同志们,冷吧?不!连长,不怕。

  太阳懒惰起的迟,星儿颗颗睡的酣;永红出工开饭时,窝头咸菜嚼得香。同志们,苦吧?不!连长,不怕。

  不怕、不怕、不怕,革命战士的回答;——响铮铮,——火辣辣,为共产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死都不怕,还怕啥?

  晚会上我的另一个作品是鲍思玉的女声独唱《向阳村,我故乡的村》,歌中以青春与理想的结合,浪漫与期待的交往,抒发了知青们年轻而又热切的愿望:

  在祖国辽阔的渤海岸边

  座落着一个美丽的村庄

  每当那桃花盛开的季节

  村庄里布满动人的景象

  我的故乡是美丽的故乡

  它使我的青春闪闪发光

  每当我走向那新的岗位

  总也难忘向阳第二故乡

  我的故乡是富饶的故乡

  它是我人生的第一课堂

  每当它披上彩霞的傍晚

  正是我战天斗地的怀想

  故乡啊美丽富饶的地方

  稻田里洒满青春的欢乐

  当你再次庆贺丰年之时

  我一定是你席上的坐客

  [副歌]

  啊……

  向阳村

  我故乡的村

  向阳村

  我骄傲的村

  1975年6月26日

  调到连里担任团支部书记不久,正赶上盘山县文工团来青年营招兵买马,我和蒋都被选中了,可营部的金营长以我刚刚提干为由不放,我也想与刘炽老师的学习才开头不能轻易放弃而作罢了。(二十年后,在沈阳建工局的一次会议上,有人拍我的肩头问我:“还认识我吗?”我看着想着那人却怎么也记不起来是谁,只好说:“你认错人了吧?”“你不是拉小提琴的吗?你姓王……”此人正是金中山……)

  盘锦的知青至今都还记得一句响亮的口号“战天斗地…”

  结束了白天的天地斗后,晚上马上开始了与人与己斗,我与刘老师在二十里路外的学习也就难上加难了。只有夜里是我自己的时间,感慨中写了三首歌:

  1、连长教我搓草绳

  2、我的算盘好伙计

  3、北斗星

  刘炽老师为我修改完后说:“学习作曲没有教材是不可能有收获的,我写封信你去X市歌舞团找赵瑞章,让他帮忙给借一些。”

  第二天,我带着这封介绍信揣着青春99度的热情以编造的理由请来的假,兴致匆匆的上路了。两天一夜,来到歌舞团的大门前,看门的告诉我说:“赵导下乡了,什么时间回来不知道!”我的心一下子就来了个透心凉。

  现在的孩子们不能理解:不就是一本书吗?至于吗?过来的人都知道:上个世纪六、七十年的书店只有红宝书,不卖任何其它专业书。几乎所有的专业人士也都因为抄“三黄四旧”,而舍书就如舍病一样的,没有人敢去坚持所谓的“白专”道路。

  1973年,我在学校文艺队的张老师曾经带我去她的老师杜杰处借过书,这次回沈刘炽老师让我顺便去杜杰处借几张意大利男高音的唱片,而我也想借老师的脸光向他借几本专业书。(当年刘老师是哈尔滨歌剧院的指挥,而杜是名合唱队员。)结果,两个愿望都被无情的拒绝了。那个年代,人的眼随着政治走,“一条大河…”只能在自己的心中流,而我是什么?河底的沙?沙底的泥啊。

  所有的愿望都落空了,就连回盘锦的路费也没有了又没脸向家里要…(我做知青的时候坐车从来都是买票的,唯有一回没买还从打虎山扫车厢一直扫到沈阳…)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同学吴长年二哥单位的车要往盘锦送货,我带着小提琴带着我的歌儿搭上了顺风车。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汽车刚走到辽中就遇到辽河发大水,车被搁在中间无路可行,望着滚滚的辽河水与满堤抗洪的人群,司机与我一样囊袋空空,我一把琴他一车货,中听中用不中吃啊。

  辽河大堤上的夏夜真是凉爽寂静又饿人啊,举目无亲的我只有拉琴来为自己与司机师傅充饥了: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

  夜风裹协着小提琴如怨如诉的歌唱,在漆黑的堤坝上满洒开来。听到突如其来的琴声,人们从四面八方向着琴声围了过来,有工人,农民,大学生,解放军战士和机关干部,几百人把小提琴围了个水泄不通,司机师傅见状忙打开了车大灯为我、为大家、为奔涌的辽河、为这特别的舞台投下耀眼的光环。

  当人们得知我们路过被困还没有吃饭时,纷纷发出邀请。刚才还在为吃饭发愁,谁料想,只是一瞬间音乐就为我俩解决了面前的所有困难。

  就这样,我在辽河大堤上拉了三天两夜的琴,吃了九顿因琴而获的干饭,拉光了我的不多的曲子就开始瞎编,想起这次回沈的诸多不顺,想起刘炽老师的嘱托,想起苦涩的青春与这没有着落的理想与抱负,有情无名的旋律就似这身旁的辽河一样,跌宕起伏在心头,飘向星空,汇入大河,驱散寂夜。

  后来,我把发生在这儿的故事讲给刘老师听时,他哈哈大笑着说:用音乐换饭吃?可白瞎了我的一条大河了!

  在日后的作曲课上,我把在辽河大堤上演奏的曲目罗列了一下,以便向刘老师请教:

  我的祖国

  草原红卫兵见到毛主席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翻身道情 —刘炽曲

  打虎上山

  细读全会公报

  毛主席共产党恩比天高

  忠于人民忠于党

  白毛女组曲

  红色娘子军组曲

  井冈山上太阳红

  毛主席关怀咱山里人

  以及一系列朝鲜歌曲的变奏

  1975年7月15日

  音乐最早对我的诱惑是在1964年熊岳那个难以忘怀的夏天…

  那年我去姥姥家串门,正赶上连雨天,窝在屋里那儿也去不了,成天对着远处蒙蒙胧胧的望儿山发呆,表哥花宝泉看我太无聊就借来一支竹箫教我吹奏,对着乐谱我一遍又一遍的吹着不成调的“一条大河波浪宽…”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刘炽的名字。

  后来又在床底下翻出了父亲早已扔掉的“大众琴”,琴上面现成的音符标记让我很快就学会了识简谱,只是由于大众琴太过于老旧发音又不准,就又借来只口琴,为那纯正的声音直吹得口角流血,再后来又陆续学了京胡、二胡、秦琴、笛子等乐器,可都是一知半解没有一样是精通的。

  直到1967年的春天,当我路过邻居也是我的好友苏喜云家门前时,听见一种美妙婉啭的声音扑面而来,当我寻声而去时,才平生第一次见到了—小提琴。

  因为家境条件根本不可能去买一把新琴,还好,绞尽脑筋总算是借了把无弓无弦的旧琴,舍不得五分钱的车费走了两小时到沈阳中街买了琴弦,琴弓,松香一应用具,就因为没钱错买了支最便宜的琴弓,后来才知是二胡弓,让我本来就坎坷的学习之路从一开始就走了条巨大的弯路。这是后话了。

  小提琴从此伴我走过了大半个人生之路,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霜雨雪,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天南海北,我与它从来没有分开过……

  我坐在我心灵的恋爱者身旁

  听着她的诉说我悄然无语

  在她的声音里有一股

  令我心灵为之震颤的力量

  那是电击般的震颤

  将我自己与自己分离

  于是我的心飞向无垠的太空

  它看到世界是梦

  而躯体是心灵狭窄的囚室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

  曲调是撩拨感情之弦的阵阵和风

  小提琴就是叩击感觉门扉的纤纤素手

  她唤醒思想也重温记忆

  如果她是凄切的

  她就唤回痛苦和忧伤的回忆

  如果她是欢快的

  她就唤回舒朗和热情的回忆

  她的琴弦发出铮铮之声

  带着这世上最温馨的抚慰

  她可能化作一滴热泪

  从你的眼里流出

  这眼泪可能是因亲人远离的痛苦

  或是时光之齿噬咬的伤口的痛楚

  她也许化作一个微笑

  从你紧闭着的双唇间绽出

  那微笑实际上是幸福和安逸的表征

  小提琴

  你这音乐中的女高音

  声音王国的母亲

  作为来自上苍的一种语言

  和其他语言不同在于

  她讲述的是心灵的隐蕴

  在一颗心与另一颗心之间

  她是心灵的切切私语

  她为爱插上翅膀

  让荒漠里的蛮歌放声吟咏

  使流浪的心灵得以抚慰

  真正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1975年7月20日

  青年营要放暑假了,临走前去看望刘炽老师,老师拿出五十元钱说:“这三十给你奶奶买点礼物,另外二十给我代些日用品……”听到这话,我的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我知老师是看了我写在作业本上的诗才这样做的。

  我与奶奶有着说不尽的故事,特别我下乡与她的分别就是生离死别啊,记得临走那天母亲因去看望生病的姥姥不在家,父亲给了我三十元钱,说是单位给知青发的补助费,我偷偷的塞给奶奶十五元,走后听邻居们讲:你奶奶就象疯了一样,围着你们家的房子走了一圈又一圈啊……

  我听了感慨万千,随手在作业本上写了几句,不想被老师看到了,才有了老师今天的关怀与关爱,真是令我终身难忘啊。(那本作业与写在本子上的诗歌后来不慎丢失了,真是让我追悔莫及啊)难以报达只有努力,学好作曲的本领就是对刘炽老师最好的回馈。

  那时的我,手头只有八本翻烂了的样板戏的主旋律及《红色娘子军》与《红灯记》的总谱以及该丘斯的《音乐的构成》,我是多么渴望能写出象老师《我的祖国》那样好听又博大的作品啊,现在想来真是幼稚又可笑……

  1975年7月25日

  半大小子,吃死老子。下乡的第一年在青年营吃的是定量伙食,常常是吃不饱,再加上繁重的体力劳动,就得忍饥挨饿了。而知青们是没有休息日的,所以大家都盼望着下雨,因为,只有雨天才是老天赐与大家的恩典。可是雨天我却不能出门,盘锦农村的泥路真是寸步难行啊。我与刘老师的作曲课只能在收工以后,顾不得吃饭就得急急的去赶那将近两个小时路程。

  这次按照刘老师的要求,我创作了七首歌曲:

  1、女声独唱《向阳村,我故乡的村》

  2、男声独唱《老牛,我的伙伴》

  3、混声合唱《红旗之歌》

  4、齐唱《向阳知青向太阳》

  5、合唱《奋战在一九七五年》

  6、表演唱《连队八大员》

  7、女声小合唱《请到向阳农场来》

  在刘老师用钢琴边弹边讲的过程中,我真是受到了极大的教育,而种教导所化做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只可惜因我没有钢琴基础,我的多声部合唱写作往往都是不及格的,可是,我又能往哪里去寻钢琴啊?只能把键盘画在纸上,用眼去看,用手去摸,用心去想。把有声的音乐化成无声的猜想,这才是真正的无奈啊!

  当刘老师的钢琴静下来的时候,他那音乐家所特有的耳朵听到了我肚子饿得咕咕的唱歌声,随即让柳春老师给我下了碗面条,还特意打上了两个鸡蛋…

  在饥饿难耐的状态下学习音乐,旋律真是让人感到什么是飘散挥洒,而在感动温暖的心态中学习音乐,曲调又是这样的诱人优美。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至今仍然温饱在我这就要衰老了的心中啊。

  许多年之后,我看到日本作家栗良平的小说《一碗阳春面》,怀念着已离我而去的刘炽老师,情不自襟的泪流满面啊!《一碗阳春面》的故事,最有力的诠释了“信念”这两个字的含义,它将深深的激励我永不放弃。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为成功而拼搏,就像前往一个遥远的圣地,道路是崎岖而漫长的,这就需要我们有“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念。巴尔扎克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

  我绝不能辜负刘炽老师的教导啊。 【待续】

  【文/王贵新,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