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唱读讲传 > 读经典

唯心主义的错误在哪?

2018-08-18 15:32:52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刘光晨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实践中的情况。在实践中,唯心主义不尊重主客体的实际矛盾和实际条件,不懂得调查研究,判断问题拍脑门主观臆断。

  另一种情况,是理论中的情况。这部分人理论和实践是脱节的。如果说唯物主义是从主客体的实际矛盾、联系,看待人、人的需要和人的实践。那么,唯心主义者不懂得这些,他们永远只懂得从有主观意识的人出发。

  实际唯物主义是不反对从人出发的。比如,张三饿了。唯物主义否定张三饿了吗?不否认。因为这是事实。但唯心主义认为,如此就算张三下一步行动或实践的动因了。这是唯物主义者所不会同意的。因为饿了,还只是个体本能的一个感觉,还构不成他要动的因。那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唯物主义者说的张三的动因呢?是张三感觉饿了,然后需要吃东西。这才构成张三的进一步的动因。为什么?因为饿了,是主观的感觉,想起来要吃东西,才和客体世界产生了联系和矛盾:有什么东西可以吃?东西在哪儿?这才可以产生实际行动。否则,饿了,就一定非要吃东西吗?不一定,对不对?

  所以,不管什么性质的实践活动,其动因一定是主客体之间产生了矛盾。是这个矛盾才是动因。并非是有意识的人是动因。任何事情,只有人、人的感觉,没有产生出人作为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就构不成动因。因为,没有主客体矛盾,就产生不了实际的需求。饿了不是需求。要吃东西才是需求。但唯心主义者,往往错误的认为饿了就是需求,就是动因。实际饿了,既构不成需求,也构不成动因。

  接下来,是怎么动。

  唯物主义认为,人们总是根据具体的主客体条件而动的。像上边这个例子。光有想吃什么的想法还不行。如果是在外边,首先是周围有没有想吃的这种东西?然后是看看自己兜里都有多钱,够不够?如果是没有这种东西,或钱不够,要不要换成别的东西吃?

  这就是具体的主客体条件。人们总是根据具体的主客体条件,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从而展开实际的行动的。

  而唯心主义却好像不知道这些,他们只要有个想法就行了,实际是没有主客体条件的概念的。

  所以,唯物主义者往往不是像唯心主义者一样,把人仅是看做意识的人,而是把人看成主体的人。是从主客体的矛盾和实际主客体条件看人的意识和社会实践。当然,当主客体条件从而主客体矛盾随历史变化发展了的时候,唯物主义者也就看到了人的意识和社会实践必然的有规律的发展。而唯心主义,则因为永远只是从自己的主观想法出发,无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种客观存在的主客体矛盾和实际联系。所以,他们看到的永远只是偶然的随机的变化,而不是按规律不断演进的历史。主体论的唯物主义,唯的就是主客体的矛盾和实际具体联系这个物。唯心主义则是从他们自己的心出发。

  可以给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划个公式。

  唯物主义,是从主客体的矛盾和联系,到主体的人;然后,再由主体的人,到主客体矛盾和联系规定限制着的实践。实践——主体(主体意识、认识)——再实践,无限循环。

  看懂了这个公式,就看懂了主体实践的唯物主义。它唯的是什么,它为什么叫唯物主义。

  那唯心主义的公式是什么呢?意识——实践吗?

  那意识何以意识?实践何以实践?

  如果他们的意识,也是反应着他们实际需求的意识,那么这个意识就一定也是已经反应了他们实际的主客体矛盾的主体性的意识,就已经有主客体的联系先在的在那里了。意识实际只能这么解。难道还有不反应主客体联系的意识吗?意识永远都是反映生命体与周围环境主客体联系的意识。只是唯心主义者自己思虑不够周全没有考虑到而已。

  如果也承认了人是主体的人,主客体的矛盾是主体本身发展的动因,还要根据具体的主客体条件采取行动,那么又何必继续执着于是否意识的人的问题呢?这时,意识的人和主体的人,或说主体的人和意识的人,又有什么区别?

  又或者,是用人的意识解释人的主体性吗?那生命意识产生以前,生命界所有那些丰富多彩的生命形式,它们的生命主体性又如何解释?难道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需要用主体性解释意识,而在意识产生以后,就不需要用主体性解释意识了吗?

  或者,只能他们自己才可以做这个思考吧。最好不是瞎想瞎干就好。

  唯心主义唯的就是这么个东西。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