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八年五月,在抗日战争进行到第十个月时,毛主席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有力地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科学预言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一定是中国,并具体提出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战术,给迷茫中的国人以方向和希望,成为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指路明灯。
笔者近日重读《论持久战》,发现这篇巨著堪称是系统思考的经典之作。
当代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称系统思考是“看见整体”的修炼,它是一个思考框架,能让我们看见相互关联而非单一事件,看见渐渐变化的形态而非静态的“快照图片”。按照系统思考理论:抗日战争是一个复杂系统,观察、解释复杂系统从浅到深有三个层次,可用下面的冰山模型说明,见图1。
事件。冰山的第一层,是浮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是人们可以观察、感知或经历的事件。事件层用一句话说就是只关注“发生了什么事情”,并根据发生了的事情做出包括立场、观点、态度、议论、困惑乃至行动等方面的反应。很多人都局限在这一层观察、解释复杂系统,他们常常被表面现象迷惑,看待事物的方式几乎没有预见性,更不能揭示其内在的原因。
《论持久战》发表时,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陷落。看到、听到这些“事件”,亡国论就说中国会亡,再战必亡,最后胜利不是中国的。看到、听到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等“事件”,速胜论又开始流传一时,说中国很快就能取胜,无需费太大气力。有的人也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但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不太知道、不太清楚!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日不在渴望着战争的胜利,一些人也说最后胜利,但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不很了解、不很明白!很多人对抗日战争如何演变和发展是雾里看花、困惑迷茫。
行为趋势。冰山的第二层,这一层在水面下,关注于察看复杂系统要素、变量(例如中日两国的国力)过去、现在乃至未来较长期的趋势。能够看到冰山下这一层的国人就很少了。
毛主席深刻感知、洞察到抗日战争过去、现在和正在生成的未来,指出:依目前条件来看,战争趋势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客观现实的行程将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然而给战争趋势描画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用图2表示。
系统结构。冰山的第三层,在水面的更下一层。抗日战争复杂系统要素、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矛盾就是系统思考理论所说的系统结构,它专注于回答:是什么造成行为趋势的变化?这一层由于隐藏在冰山的底层,很难被看到或找到,一旦能看到、找到并予以应用,就能起到强有力的作用。系统思考理论最经典的一句话是:“结构影响行为”,因此改变系统结构,能够产生不同的行为趋势变化。由于人类复杂系统的结构还包括决策者如何做决策,因此,重新设计决策方案,等于重新设计复杂系统结构。
这一层,毛主席首先分析了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的基本特点(见下表),得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结论。
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的基本特点
军 事 力 |
经济力 | 政治组织力 | 战争 性质 |
国际援助 |
综合力量 |
|
中国 | 弱 | 弱 | 弱 | 进步正义 | 先少后多,逐步超过日本 | 国大,人力物力支持长期战争 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 |
日本 | 强 | 强 | 强 | 退步野蛮 | 法西斯援助后继乏力 | 国小,人力、物力先天不足 |
在此基础上,有力地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驳亡国论
亡国论看问题主观、片面,只看到中日国力敌强我弱一个因素,就得出抗战必亡、再战必亡的结论。见图3
毛主席把亡国论者支撑其观点的论据逐一加以驳斥,最后归结为,为什么中国不会亡,为什么中国必胜,这是时代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具体反映是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中国的进步和多助。
批速胜论
速胜论看问题主观、片面,根本忘记了敌强我弱这个矛盾,夸大中国长处离开了真实情况 ,把抗战的前途主要地寄托在外国援助上面。贪便宜尚空谈,是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见图4
接下来,毛主席对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以及持久战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进行了深入研究(见图5、图6、图7):从图5可以看到,将中日两国国力进行对比,对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 敌强我弱,敌是优势而我是劣势。但这种强弱优劣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加以战争过程中我之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更加变化了敌我原来强弱优劣的形势,因而敌我只限于一定阶段内的一定程度上的胜或败,造成了持久战的局面。
◎ 战争过程中,只要我能运用正确的军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则的错误,竭尽最善的努力,敌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将随战争之延长而发展,必能继续改变着敌我强弱的原来程度,继续变化着敌我的优劣形势。到了新的一定阶段时,就将发生强弱程度上和优劣形势上的大变化,而达到敌败我胜的结果。
◎目前敌尚能勉强利用其强的因素,我之抗战尚未给他以基本的削弱。其人力、物力不足的因素尚不足以阻止其进攻,反之,尚足以维持其进攻到一定的程度。其足以加剧本国阶级对立和中国民族反抗的因素,即战争之退步性和野蛮性一因素,亦尚未造成足以根本妨碍其进攻的情况。敌人的国际孤立的因素也方在变化发展之中,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孤立。
由此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结论,进而指出持久战具体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按照这种战略方针进行抗战,中国的国力将得到提升,最后抗战一定取得胜利。
抗日战争三阶段我之采取的主要作战形式和中日力量变化趋势如图6、图7
毛主席研究了为什么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和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大体上是说“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属于对抗日战争复杂系统的观察和解释范畴。那么,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还要研究“怎样做”和“不怎样做”的问题,属于用正确决策改变抗日战争复杂系统使之向有利于我国方向发展并最后取得胜利的范畴。复杂系统问题的解决方案,在系统思考中称之为“解”。有些解是关键性的,有些则是辅助性的。起关键性作用又能引起系统持续而重大改善的解称之为“杠杆解”。杠杆解很难被找到,因为这往往涉及思维和行为习惯,甚至根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解决复杂系统问题,很少只采用一个解决方案,通常要综合采用对系统变化有主要影响的若干解决方案,特别是要在关键性的“杠杆解”处持续着力。
毛主席给出持久战和取得抗战胜利的解决方案主要是:
要战胜敌人,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持久战具体的战略方针是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实行持久战离不了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战争的形式主要是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抗战的政治动员;兵民是胜利之本。
上述决策方案都是解,但杠杆解是“抗战的政治动员”和“兵民胜利之本”: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主席高屋建瓴,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把人民群众看成和军队一样,都是战争的主体。他认为,这是为什么中国一定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总依据。
毛主席进行持久战并取得抗战胜利这个“怎么做”的决策方案,可以用图8表示,蓝色细箭头部分表示“解”,红色粗箭头部分表示“杠杆解”。图8只是一个通俗易懂的简略图,用系统思考理论介绍的方法可以更准确、更精细的画出(略)。
《论持久战》为我们提供了系统思考的经典案例和洞彻复杂系统的深邃智慧,对解决今天面对的复杂问题并保持战略定力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