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唱读讲传 > 读经典

迎春:什么是生产?《资本论》与《经济学》比较

2022-10-27 16:18:30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迎春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基础,也是政治、文化以及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是经济学首先要研究的对象。但是,对于生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资本论》和《经济学》却存在着根本对立的认识。

  一、两本书在两种经济学中的地位

  《资本论》与《经济学》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代表作,准确地说《资本论》是无产阶级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因为马克思也是西方人,按照地域划分经济学不准确;《经济学》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代表作。所以,把《资本论》与《经济学》进行一些比较,实际上是无产阶级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对比。

  恩格斯在《资本论》英文版序言中说:“《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第一卷 第56页)列宁也说:“---《资本论》------是用唯物主义方法科学地分析一种(而且是最复杂的一种)社会形态的模范,是大家公认的无与伦比的模范。”(《列宁选集》第一卷 第11页)可见,《资本论》在无产阶级经济学中的地位。以《资本论》作为无产阶级经济学的代表没有疑问。

  《经济学》(萨谬尔森等著)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自从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出现以来,曾经存在着三本流行的教科书。第一本为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二本------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战后,萨谬尔森《经济学》取代马歇尔著作的地位而成为第三本流行的教科书。目前存在于西方的经济学入门教科书虽然为数众多,然而,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本书的仿效品。”(《经济学》译者序 《经济学》第1页)以《经济学》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代表作是可行的。为了适应人们的习惯,下面仍然把资产阶级经济学叫做西方经济学,把无产阶级经济学称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二、生产概念的对立

  两种经济学对生产存在着对立的认识。

  物质产品的生产不仅是经济(再生产)的基础,而且也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马恩选集》第三卷 第574、575页)

  马克思《资本论》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的巨著,但是,它对物质生产内容的研究,也达到无与伦比的高度。反观《经济学》,几乎完全不涉及物质生产的内容,只讲价格如何调节供给与需求。两者存在着天地之别。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第352页)《资本论》与《经济学》的生产概念,存在着根本对立。

  《资本论》认为生产是人们改造自然,生产物质产品;而《经济学》则认为生产是收入,是货币、纸币的收入,通俗的说法就是赚钱。事实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关生产论断的科学性。俄乌战争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关于生产论断符合实际。尽管以国内生产总值表现的生产,美国与欧盟国家比俄罗斯要大几十倍,但是,对俄罗斯进行多轮经济制裁以后,不仅俄罗斯经济依然屹立不倒,反倒是欧盟各国爆发了能源危机等严重的经济问题。原因就是俄罗斯能够生产大量粮食、能源等物质产品,是真正的物质生产,而欧美以国内生产总值表现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存在着大量的虚假成分。

  《资本论》是研究生产关系即生产社会形态的科学,但是,它和首篇《政治经济学批判》等,对生产物质内容的研究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经济学》则根本不懂什么是生产。

  生产的概念。

  “生产 人类使用工具来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现代汉语词典》第1024页)“生产 指以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通过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物质财富)的过程。”(《政治经济学词典》许涤新主编 第91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生产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不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是生产物质产品,因此,主要应该用工农业总产值指标表现。

  《经济学》没有关于生产的定义,更没有有关物质生产的分析,只有用国内生产总值表现的生产。我们的分析只能从国内生产总值开始。

  《经济学》说:“在全部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国民生产总值(GNP),它表示一国产出的总价值。用这个概念,我们可以衡量整个经济的经济运行表现。”“-----20世纪的这个伟大创造”等。(该书第169、170页)

  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统计指标,把产业划分为三次产业:“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中国统计摘要》2022 第205页)这里的第三产业包括政治、文化以及社会方方面面单位收入,完全混淆了物质生产与政治、文化等的界限,抹杀了经济内部的生产、流通、消费不同领域的区别,特别是混淆了生产与收入之间的区别,不仅如此,而且生产总值居然还存在着支出法,直接用支出表现生产,抹杀生产与支出是两类不同的事物,完全不顾生产与支出是两个概念。

  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批判,我已经写过不少文章分析,这里就不重复。

  可见,《资本论》与《经济学》对于生产,有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概念。

  我国经济学界现在抛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采用西方经济学的国内生产总值表现生产,而且还提出过:“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还说什么“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不适应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需要。”等等。早在2013年我就写了《一个祸国殃民的经济理论》章文进行批判。现在虽然强调了支持所谓的“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依然陷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范畴,没有回归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概念。在这种生产概念的指导下,我国的“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的产值已经占据了全部“生产”的53.3%(《中国统计摘要》2022 第24页)。

  三、物质生产的内容

  《资本论》对生产进行了详尽地分析研究。

  1,生产过程

  《资本论》第五章中的“劳动过程”,是把生产作为人的能动作用来阐述。马克思对劳动过程即生产过程进行了详尽的剖析。

  首先说生产的性质:“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经济学》则认为生产是人们对于资源的“配置”。“------能够生产各种商品的全部资源的有限性,迫使社会在各种相对稀缺的商品中间进行选择。”“让我们用大炮和黄油作例子”,“如果我们愿意放弃一些黄油,我们可以有一些大炮,如果我们愿意放弃更多的黄油,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大炮。”这就是所谓的“生产可能性边缘”理论(《经济学》第43、44页),认为人们可以在生产黄油或者大炮之间,任意选择一对组合,可以全部生产黄油,也可以全部生产大炮,完全不承认物质条件的决定性作用,生产条件的物质性完全被人们的主观意志所代替。可见《经济学》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生产,是彻头彻尾的历史唯心主义。

  2,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质的综合体。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的作用于其他的物。劳动者直接掌握的东西,不是劳动对象,而是劳动资料---------这样,自然物本身就成为他的活动的器官---------延长了他的活动的器官,他把这种器官加到他身体的器官上------延长了他的自然肢体。”“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在劳动资料中,机械性的劳动资料--------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等。(《资本论》第一卷第203、204页)

  一些学者不懂机械性的劳动资料在生产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把蒸汽机的发明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实际上纺纱机作为工具机的代表出现,才是工业革命的标志。

  马克思对机器进行了科学地分析。“所有发达的机器都由三部分组成: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或工作机。发动机是整个机构的动力--------传动机构由飞轮、转轴-----组成,它调节运动--------把运动分配并传送到工具机上---------由此工具机才抓住劳动对象,并按照一定的目的来改变它。机器的这一部分——工具机,是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在真正的工具从人那里转移到机构上以后--------人能够同时使用的工具的数量--------就摆脱了工人的手工工具所受的器官的限制。”(《资本论》第一卷 第410、411页)

  工具是生产者直接用手——人体器官操纵加工劳动对象的物品。把手工工具安装在一个机构上,使用工具的数量摆脱了人体器官的限制,就极大的解放、发展了生产能力。例如,手纺车和纺纱机器的发展。

  《经济学》根本就不研究生产,认为价格变动就会自动调节生产。俄乌战争爆发以后,欧盟的天然气价格飞涨,但是天然气的生产依然不可能增长,证明西方经济学对生产认识的错误。

  3,生产过程发展的阶段

  马克思把生产过程分为生产力、生产和生产结果——产品。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这种潜在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和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发生关系,即“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过程消失在产品中。它的产品是使用价值,是经过形式变化而适合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质。”(《资本论》第一卷 第205页)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一种潜在能力,包括劳动者和劳动资料。

  有人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不懂马克思主义的表现,也不符合实际。

  科学属于认识的范畴。“科学 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现代汉语词典》第639页)这里主要是指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规律知识体系,还属于知识范畴,不是物质力量,还没有成为生产力。只有科学知识物质化为劳动资料或者成为劳动者的技能时,才是生产力。说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是错误的论断。准确地说,劳动力才是第一生产力。

  有人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是混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错误论断。

  贫穷与富裕是生产力发展高低的表现。生产力水平低,生活就贫穷;反之,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就富裕。而社会主义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的一种。所以,贫穷与社会主义,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类不同的事物,不存在“是”与“不是”的关系。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不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区别的表现,是一种错误的论断,目的是否定毛泽东时期发展公有制为主性质的经济,否定公有制经济促进生产巨大发展的客观事实。

  4,生产力发展的阶段

  《资本论》指出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几个阶段:使用手工工具的个体劳动,协作或集体劳动,以机械替代手工工具等等。《资本论》的第十一章是协作,第十二章是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三章是机器大工业。马克思分析生产力发展的几个阶段,目的是研究对于剩余价值的关系,研究无产者与资本家产生的影响,但是,《资本论》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几个阶段,也显示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

  毛泽东就是运用这些理论,指导新中国的生产发展。

  新中国一建立,他就提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要发展生产,根本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面貌。

  旧中国遗留下的小生产如“汪洋大海”,要实行集体化,有没有物质生产力基础?刘少奇认为没有。“少奇同志明确表示:现在采取动摇私有制的步骤,条件不成熟。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不要急于搞农业生产合作社。”“因为农业集体化,必须以国家工业化和使用机器耕种以及土地国有为条件。”毛泽东则说:“既然西方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工场手工业阶段,即尚未采用蒸汽动力机械、而依靠工场分工以形成新生产力的阶段,则中国的合作社,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生产力,去动摇私有基础,也是可行的。他讲的道理把我们说服了。”(《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薄一波著 第187、190、191页)毛泽东就是依据马克思有关协作是新生产力的理论,指导了我国农业集体化运动,为我国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

  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我国流行一个叫“大军团作战”的概念,就是马克思说的协作。对于个体劳动来说,协作(集体劳动)是一种新生产力。我国农业集体化以后出现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就是协作这种生产力充分发挥作用的结果。不过,协作这种生产力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马克思在分析协作生产力时,对于这些条件都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请看《资本论》第十一章协作。我国的大跃进期间,出现过分夸大协作的作用,是出现“浮夸”的物质根源。

  机械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发展经济的主要目标。

  劳动者与自然物发生关系,是通过生产工具与劳动对象发生关系,因此,人们主要依据生产工具的变革,划分出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手工工具、机械化等。新中国建立不久就提出实现机械化的目标。

  马克思揭示了生产的发展的几个阶段,揭示了生产发展的客观趋势,并指出生产的发展,必将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物质生产的发展,从而展现了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颠覆了历史唯心主义的社会学,使社会学有可能成为科学。

  5,再生产

  物质生产的再生产就是经济。经济是以生产为基础的再生产,包括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环节。

  “经济 指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消费。”(《政治经济学词典》第55页)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于抽象掉生产关系的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叫“一般”,并对生产和消费、生产和分配、交换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这里仅涉及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部分关系。

  生产与消费

  物质产品生产以后,只有消费了,再生产才能继续进行。当然,这里有一个时间差,不是什么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就必须立刻消费掉,有些产品要储存,有些产品的消费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被称为耐用消费品等。不过产品总是要消费,再生产才能继续进行,这是经济运动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说:“---------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1)因为只有在消费中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例如,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地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不成其为现实的房屋;因此,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2)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马恩选集》第二卷 第94页)

  当前我国存在着的大量空置住房,不能消费,严重阻碍着整个经济的发展,将成为经济危机的爆发点,就是消费生产着生产理论最好的例证。

  6,扩大再生产

  马克思把再生产按照规模,区分为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和危机,连简单再生产也不能维持,就被称为经济危机或者叫衰退。

  马克思所说的扩大再生产与西方经济学所说的生产、经济发展,不是一个概念。马克思所说的扩大再生产,是指物质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如由一个月生产一万辆汽车,增加到每月生产一万五千辆。而西方经济学的生产、经济,就是赚钱,这个月赚一万元,下个月赚一万五千元,才叫经济增长。在《经济学》中,没有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之类的划分。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是有积累。“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任何社会要使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得到发展,就必须把剩余产品的一部分追加到原有的生产规模中去,即从事必要的积累。”(《政治经济学词典》第99页)当前我国生产出来的剩余产品大部分都被国内外资产阶级获得,政府只能依靠发行债券、纸币“刺激”经济、扩大“内需”,防范衰退。照搬西方经济学的老一套,事实已经、必将进一步证明这种理论的破产。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不仅没有剩余产品,而且欠了一屁股债,哪里有什么积累用来扩大再生产,发展经济只有依靠国内外的资产阶级?!

  从《资本论》上述对于生产的分析,充分表明马克思研究生产,是占有大量事实材料,进行具体分析,把客观事实的发展阶段排列整齐,井井有条,从中揭示生产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使之成为科学。

  抠概念与引经据典的必要性

  有人会说,你大量引用《资本论》有关生产的论述,是“抠概念”,是引导人们走向教条主义。

  是的,这里就是“抠概念”。如果经济学连生产、经济等基本概念都搞不清楚,可能会有科学的经济学吗?答案是否定的,《经济学》就是最好的例证。这里就是要“抠概念”,抠“生产”、“经济”等概念。《经济学》就是不懂什么是生产?什么是经济?整个著作就是“一盆浆糊”。上面引用《资本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些原句,是“挂一漏万”,需要学习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

  现在我国经济学界根本不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哪里来什么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如果说现在有教条主义的话,也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教条。因此,要大力提倡学习马列主义经济学,认真研读《资本论》等著作,并运用它分析、研究我国和世界的经济问题,而不是什么“创新”。

  上面大量摘引《资本论》的原话,也是要说明作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巨著,竟然化费那么大的功夫分析物质生产,表明《资本论》确确实实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巨著,它虽然是社会科学的著作,以生产的社会形式为研究对象,但是,它对物质生产内容的研究也下足了功夫。而《经济学》根本不讲生产,不研究生产,甚至于没有生产的概念,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著作。

  四、生产的社会形式

  马克思不仅详尽地研究了生产的物质内容,而且着重研究就生产的社会形式,揭示了生产活动是物质生产内容与社会形式的统一。用马克思自己的话,生产的物质内容叫“生产一般”,是任何社会都共同存在的;而社会的社会形式则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叫“特殊”。我们这里分析的是生产的“一般”。

  《资本论》是研究一种生产社会形式——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伟大巨著,对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了详尽地研究和揭示。这里涉及生产的社会形式,主要是说明生产社会形式对生产“一般”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生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马恩选集》第二卷第82-83页)马克思揭示的生产关系,是把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科学的伟大创举,是彻底否定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学的革命。当前我国社会学存在着的根本问题,就是不讲生产关系,不区分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不讲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

  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可能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又会变成“生产力的桎梏”。当前我国的生产力与“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发生尖锐矛盾,“这些关系”已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着的种种问题,必须从生产关系中找原因,也只有根本改变这种生产关系,重新回归毛泽东时期发展公有制经济的道路才能解决,采用西方经济学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想防范、化解危机只能是梦想,不可能成为现实。

  五、根本原因

  《资本论》能够揭示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因为马克思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资本论》第一卷第831-832页)

  《经济学》作者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代表没落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逆历史潮流而动,因此坚决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论断。说什么:“市场经济是一架精巧的机构,通过一系列的价格和市场,无意识地协调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市场经济最终是被两个主宰所控制的:即消费者和技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先天的或后天的爱好,用他们的货币选票指明社会资源的最终用途。他们在生产可能性边缘上选择一点。消费者是统治者。”把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称之为“统治经济”,说:“一种由政府作出一切有关生产和分配决策的经济--------在极端情况下,由政府告诉人们吃什么、喝什么,应该如何生产食物和钢铁,谁应当生活富裕或生活贫困。”他们还恶狠狠地说:“--------经济科学已经掌握了如何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知识来控制衰退使它在出现后不致于扩大成为長期持续的萧条状态。如果马克思主义者在等待资本主义在最后的危机中崩溃的话,他们就是徒劳的。” “应该着重指出,市场一直在我们周围制造着类似的奇迹--------对于想要摧毁西方民主制度的革命者而言,使市场作用陷于瘫痪的恶性通货膨胀或经济危机确实是比任何东西都要好的事情。”等等。(《经济学》第70、74、40、330、71页)《资本论》与《经济学》的根本对立跃然纸上。

  让我们高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旗帜,彻底批判西方经济学,打退资产阶级在经济学领域的进攻,科学地认识生产,沿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引的发展道路阔步前进!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