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毛主席《实践论》
大家好,我是寒牛出栏!
这篇文章,我们讲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在付费文章《实践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中间只差16个字距离。》的基础上重新修改:)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对此作了详细与精妙的阐述,把认识论的唯物而辩证的原理讲透彻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精华内容之一。
老习惯,我们先来看原文: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
这段话有点拗口,不是很好理解。
毛主席担心你看不懂,接着又讲了句:
“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这句话,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基本讲清楚了。
为了搞透这个点,我们再来读段原文: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上述三段话,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讲透彻了。
这篇文章,我们围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展开来细讲,有以下几点内容: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③如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④“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主观主义。
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
为什么理性认识要依赖于感性认识?
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认识来源于实践;
二是认识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是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之上。
毛主席在《实践论》第四段中讲到:
“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也就是说,认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既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也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
换句话说,随着实践不断深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会随之深刻、全面、透彻起来。
在职场上,踩过雷、掉过坑、吃过亏的职场小白,才懂得职场老油条的八面玲珑和人情世故,无形之中就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毛主席总结性地写到:
“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这就告诉我们,认识的过程,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是感觉阶段,属于感性认识,也是初级阶段。
第二个是概念阶段,属于理性认识,也是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只看到事物的局部、表层及现象;
而理性认识,能看到事物的整体、内部及本质。
理性认识,之所以能看到事物本质,是因为它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
换句话说,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比如: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
我们的党和人民,就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新中国刚成立时,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认识并不成熟,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没有经验。
但是,我们全国上下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很高涨,大家都迫切把落后的农业中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主义,追赶上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急于求成,急于摘掉穷帽子,结果欲速则不达。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遭遇了浮夸风、高指标、瞎指挥、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围堵遏制等若干挫折和困难。
经历了挫折之后,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变得更加冷静,充分吸取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和发展指标。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也逐渐更加清晰和客观起来,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
我们来看段史料。
1962年1月30日毛主席在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上讲话:
“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
“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达到自由王国。”
在建设社会主义这件事上,毛主席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认识,就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但是理性认识是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完成的,即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由此可见,人们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均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换句话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正如毛主席所言:
“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
当然,也有人叫板,不认同这点观点。
他们认为理性认识,不需要从感性认识中来。在哲学史上,这类人的观点,有一个特定称呼,叫“唯理论”。(后面会单独讲)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我们就讲到这里。
接下来,我们讲下一个问题。
二、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毛主席说:“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
感性认识,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对事物认识不够深入全面,所以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处于初级阶段的感性认识,需要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理性认识,这才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感觉与理论,现象与本质,都是辩证关系。
比如中医看病。
中医看病,有一个特点,就是先辩证,后论治。
先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来收集了解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和体质特点等信息(感性材料、感性认识),通过分析、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来概括、判断、确诊为某种性质的症候(理性认识),即给出诊断结果。
辩证治疗,关键在于“辨”。
中医辨证的过程,就是对疾病的病理变化做出正确、全面判断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分析并找出病变的主要矛盾。
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中医看病救人的工作流程,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如果医生只满足于感性认识,望、闻、问、切完成之后,不对病情加以分析、综合、研究,直接跳过辩证过程(即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随便开点药给患者,那么效果肯定不好,甚至会加重患者病情。
比如读《毛选》。
只懂文字意思和历史故事,不懂背后的哲学逻辑,更不懂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这种情况就属于感性认识,只能学到《毛选》的皮毛,学不到其中精髓。
当我们读《毛选》时,结合人生阅历来加以思考、分析、研究,或者加入“观海•《毛选》讲学堂”,看各位老师解读《毛选》文章,就能逐渐读懂《毛选》的丰富内涵,就能逐步掌握《毛选》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