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愚公吕日新
吕日新(左二)与河北农林科学院的专家们
吕日新等建设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洞阳坡标志牌
洞阳坡基地上空,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在洞阳坡群山间建设的寓意长征路上的四座桥
寓意秋收起义的斜拉式铁索吊桥
朝阳桥
钓鱼池
官兵垴秋色
红叶坡
连翘花
南蛇藤
建设中的工人桥桥基
建设中的农民桥桥基
太行山洞阳坡远眺
中红网北京2017年12月6日电(李新彦)在河北省石家庄西部太行山深处的井陉县洞阳坡,一块“万亩连翘生态栽培示范基地”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牌匾是由河北省农业厅、河北省财政厅和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联合树立的,建设单位是井陉县洞阳坡生态经济园区,基地负责人是吕日新。
如今的洞阳坡,春看连翘花,满目黄金岭;秋赏黄栌叶,层林尽染红;炎夏无酷热,云雨罩山影;冬雪化阳坡,冷气凝雾凇。可谓:“千树万树摇钱树,金坡银坡洞阳坡”,相当于在这里建成了一道生态屏障和一个永续利用的植物银行。
这里,正在建设中的河北洞阳坡省级森林公园呼之欲出,虽然森林公园眼下尚未正式运营,但声名早已远播,几年来数以万计的远客近友纷纷慕名而来,争相一睹洞阳坡的风采,这又给洞阳坡村民的农家乐和土特产的销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惹得周边十里八村的村民羡慕不已。
可是,有谁能想到,这里,十六年前,那个叫做洞阳坡的小山村,竟是一个“山高路陡人不留,守着大山人发愁”的省级特困村!发生在这里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缘自一位老共产党员十几年如一日的呕心沥血、艰苦奋斗!他的名字叫:吕日新!
现年73岁的吕日新,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退休处级干部。早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曾是一名医生,在部队和地方从事过十多年的医务工作,还在省、市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做过十多年的卫生管理工作。他曾有一个很好的职业,端着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又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成为一名绿色志愿者,完成了从医人到医山、从官场到山场的转变呢?又是什么原因使他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扎根太行山,乐此不疲地从事治山事业的呢?
一次下乡扶贫机遇,立下治山富民壮志
那是1986年,中共石家庄市委要求“党政军警民,大家来扶贫”。市里分配给卫生局的扶贫点是井陉县的红土岩村。吕日新时任市卫生局副局长,局党组确定由他兼管这项工作。
从1986年到1994年,老吕几乎用尽了8年里的星期天和节假日,在专家的指导下和村民们一起艰苦奋斗,三年栽果树10万棵,完成了一批配套工程,红土岩村走上了林果致富之路。通过扶贫,使他了解了山民,学会了栽树,爱上了大山。1994年老吕调往省职业病防治所当所长,随之兼管的扶贫工作也就移交了。此时老吕感慨万千,写了一首叫《奋进歌》的散文诗,其中一段说:“绵水长,太行高;责任重,路途遥。八年情谊胜鱼水,种子入土根己牢。父老乡亲乃我师,净化灵魂在山坳。红旗高举为真理,奋进之歌涌春潮。自古人民创历史,金牛岭上丰碑照。”字里行间洋溢着他与乡亲们结下的不解之缘,他已经魂系青山了。
老吕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老主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的理事长石山老人在河北省科委的一次会议上讲,毛主席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你们说什么是水利的命脉?人们对他绝妙的提法感到惊讶。他笑了笑说:山!山是水的命脉。吕日新沿着石老的逻辑推理下去:那山的命脉是什么?有一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凡有“神仙”居住之处都是山清水秀的所在,那里的树都很多。但“神仙”是没有的,只剩下林了。此话最好应改为“山不在高,有林则名”;“山不在高有林则美,山不在高有林则富”。所以,林应该是山的命脉。那什么是林的“命脉”?有两句话:一是“要想富,砍大树”,二是“山区要想富,少生孩子多栽树”。可见,人们的认识和行为直接决定着林业的兴衰,人是林业的“命脉”。什么是人的命脉?也有两句话:一是“民以食为天”,二是陈云同志讲过的“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可以认为农业是人的“命脉”。这样,水、山、林、人、农五个因素依次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命脉圈”。在这个圈内,人是主宰,山是战场,栽树是主要任务。所以,在山区,抓住了林业就抓住了主动;抓住了林业就找到了开发山区具有战略意义的切入点;抓住林业就能抓出综合效益。而抓好林业就能形成良性循环:有好林才能有好山,有好山才能有好水,有好水才能有好农,有好农人们才有可能过上好日子。所以,在山区栽树实实在在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因此,想当一名绿色志愿者的欲望曾一度使他寝食难安,欲罢不能。
一种责任感激发着他追求绿色大业。在改革大潮和党的富民政策的影响下,广大山区的面貌和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此同时,不少人告别大山外出经商或进城打工了,人们讲实惠、顾眼前,看钱重、看德轻了。洞阳坡,还是老吕在红土岩扶贫时该村曾求助于他,才使他有机会了解到这里的一些情况。这个村有7000亩山场,200多亩耕地,昔日曾有400多人,由于经商潮的冲击,到本世纪初常居人口只剩下80人了,仅在县城做买卖者就有40多人,留在家里的人们守着大山发愁,并成了省级特困村。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在战争年代广大山区和农村曾做出过很大贡献,我们就是依托山区和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取得了胜利,可现在有的山村仍然很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老吕感到了身上的责任。过去自己当医生是为人治病,做卫生管理工作是为社会治病,而当绿色志愿者是为生态治病,往大里说,那责任都是一样的。尤其是对于后者,认为自己有这个愿望,也有这个能力,应该抓住不放并且做好才对。几经考虑,吕日新向河北省卫生厅党组提出申请,毅然辞去省职业病防治所所长职务,于2001年春和几位绿色志愿者一起承包了洞阳坡及邻村南芦庄的万亩荒山,创建了“井陉县洞阳坡生态经济园区”。
既当愚公,又做智叟;科学治山,高效播绿
人说,每个成功人士,都是一位苦行僧。吕日新离开省城一下子到太行山里一个偏僻小山村,住窑洞、喝山泉,这个落差着实不小,遇到的第一个字就是“苦”。这里的山高坡陡行路难,想出山得先走11里的山路才能去挤公交车。上山干活回来一身汗,没有条件洗澡不说,常常连吃饭都不能按时。他只身一人在山上时,晚上就用暖瓶泡米焖做翌日早晨的稀饭,起床后再啃一个凉馒头就上山了。一年下来,体重减了20多斤,老乡们心痛地说:“刚来时白白净净的,现在又黑又瘦,和我们一样了,要多保重啊!”老吕笑呵呵地说:“都一样才好,我们大家一起艰苦创业,能过上好日子再苦也值!”过去人们常讲“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现在老吕用上了,每当感到苦的时候,这两句话就响在他耳边,顿时就产生了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感觉,成了他心理调节的良方。
第二是寂寞。除了干活就是和老乡打交道,剩下的就是寂寞。但是,他心里有想不完的事,脚下有走不完的路,手里有干不完的活,反而感到很充实。老吕在山上的住处,一年四季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看到国旗,他便感到心中有底气,前进有方向。他最喜欢唱的歌是“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此时,好像有一支红军队伍进山了,而自己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到这里创业富民,坚守着自己的誓言和使命。这种心理的寄托,化成了胸中涌动不止的激情,且长盛不衰。
第三就是难,整天和山、树、人打交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育苗、栽树、建桥、筑坝,特别是复杂的农村人际关系,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经常感到自己陷入重围。这种情况下,有几位一起来的同事便以“身体不适”、“家里事多”、“资金缺乏”等理由回城不干了。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告诉他:世上无难事,重要的是难中取胜,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过后是彩虹;十多年的管理工作经验劝慰他:挑战与机遇同在,沉着应对,困难就会转化为机遇。事实也正是如此,每当克服一次困难便能前进一大步。一伙年轻人事后告诉老吕:他们最怕的是他也放弃;一位老奶奶则从庙里求了一个护身符,执意让老吕戴上;一位80多岁的村支部老书记多次鼓励他:“你是硬骨头,万能机。要是换上一般人,恐怕早就跑了几次了!”
吕日新他们在山上的作用,主要是发挥自己的优势,组织当地山民一道去开创治山的大业,而不仅仅是多了几个劳动力。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估计几年之后基本上“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变化不会太快。老吕说:古代愚公是移山,当代愚公就要治山、绿山。我们既要当愚公,艰苦奋斗,又要做“智叟”,用智慧巧干治山、绿山,只有依靠科学技术和自主创新才有出路。
——依靠科技治山、绿山,依靠科技创造效益。井陉县洞阳坡全部是岗坡山地,干旱、贫瘠,选对树种,适地适树是关键。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药用植物中心主任、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谢晓亮博士帮助下,规划确立了以木本药材连翘为主栽树种的规划,建设万亩连翘谷。连翘是清热解毒的中药材,在太行山野生分布较多,根系发达、耐干旱、耐瘠薄,适宜在洞阳坡的岗坡山地种植,只是经济效益十分低下,基本都是野生,很少有人种植,依靠科技提高效益成为大规模发展的关键。在专家的指导下,洞阳坡建立了连翘生态栽培模式和野生抚育技术,其中连翘修剪技术、授粉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解决了连翘产量低的难题;“三不管理”的仿野生栽培技术确保了连翘质量,“三不管理”指的是:不打农药,利用连翘生长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原理控制害虫;不施用化学肥料,充分利用枯枝落叶增加土壤有机质;不用浇水,利用连翘耐旱的特性,做好集雨鱼鳞坑,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维持连翘对水分的需求。实现了省工省力省成本,生态环境零破坏。万亩连翘栽植,营造了宏伟的植物景观色彩,实现了“漫山遍野黄花开,昔日荒山遍地金。”
——总结并运用“1+3”的栽树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干旱山区造林难的问题。“1”是指一条“适地适树”的造林原则,“3”是指“容器苗”、“雨季造林”、“旱栽技术”三项措施。这样做造林快,成本低,成活率高。2001年5月1日育香椿苗,8月7日开始办班统一栽树技术要求,到9月14日10万棵香椿定植完毕。当年河北省内专家随机抽查了450个树坑,只有5个坑没有苗。进山的前5年,平均每年以20万棵的速度造林。2004年9月,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司长吴彬视察洞阳坡,高兴地赞扬:我们非常喜欢看到这种造林场面。2006年12月,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省内专家评审,认为洞阳坡的“1+3”的造林模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摸索出一项适应山区的索道运输技术。2001年他们育了10万棵香椿苗,因定植区域在又深又宽的八里沟阻隔的南山,村干部们替他发愁,说全村男女老幼加上毛驴都运苗,也得三个月,雨季早过了。老吕买来卷扬机、柴油机、钢丝绳,选址并组织架好了一条500米长的索道,一天可以向山上运苗过万,确保了雨季造林工程的按时完成。如今,经过不断地改进,他们运用索道可以在这万亩山场随心所欲地运送苗木、线杆、建材等,也可以将山货运下来。先后建索道30多条,至今仍留有永久性索道16条。正如荀子《劝学篇》中所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索道加技术,使人们的手长了,开发荒山就有高度和纵深。初来这里的客人只见滑车空中穿梭而看不清负载绳,往往禁不住会问:“洞阳坡的飞机飞得怎么这样低?”成了洞阳坡人的自豪和笑谈。
——架桥技术逐渐成熟。洞阳坡山高、谷深、沟多,交通十分不便,物资已可以通过索道“空运”,但人还得跨沟越涧,既费时又费力。受索道的启发:一条几百米的钢丝绳可以成功地将电线杆运到山上去,若是用一组钢丝绳建一座百米左右的桥,走几个人安全不会有问题。于是老吕现场勘察、选址,市场选材,于2001年国庆节前组织本村山民架好一座长140米的钢丝绳桥,取名“朝阳桥”。之后请来资深的建桥和机械动力的专家评估,认为“构思巧妙,用材合理,安全可靠”。这座桥使用至今已近16年,状态一直良好。因为有了桥,人们的腿也长了,过这座桥只需1分多钟,而从桥下翻沟至少得半个多小时,既方便了生产,又增添了一道风景线。为了看桥、过桥的八方来客络绎不绝。此后又先后架了6座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四座桥长170米,是河北省疾控中心出资由老吕他们承建的,并命名“健康桥”。受此影响,石家庄市林业局、井陉县委和县林业局、市科技局等纷纷效仿,先后出资建成“兴林桥”、“致富桥”、“科技桥”,这种现象被老吕戏称为“健康桥效应”。这七座桥中,最长的200米,最深的90米,越架越坚固越漂亮,总长度达978米。现在已建成16座,为搞好旅游,还要建几座木桥,将形成桥连山、路连桥的独具特点的交通网络。
毛主席说,人是世间最宝贵的。治山的事,要带领大家一起干,首要的关键是传技术。育苗、栽树、管树、架索道、架桥等都是老吕先提出技术要求,再亲自带山民干的。现在,干这些活他们都很娴熟,不少人还一专多能,关键时刻互相替补。大家团结一致,形成合力,很有战斗力。二是抓作风。治山要有人,这些人要组成一支队伍,这支队伍要有好的作风。洞阳坡人少,强壮劳力更少。平时有十几人上班。对任用的六位作业区长都有职责要求,统一归山场部经理负总责。平时人们很少迟到早退,有事请假、销假。近几年统一配发了工作服、帽、鞋,统一的背包和2000毫升的不锈钢保温瓶,“区长”们都配了对讲机,集合起来还真像一支队伍。大家的上班号是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是讲理想、树正气。2001年来,吕日新通过自己的广播站坚持向大家播放红歌,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宣传好人好事。遇到重要节假日、纪念日便组织大家学习。还组织骨干们参观学习老典型河北邢台前南峪、山西大寨、“全国连翘第一县”山西安泽,还组织团队去陕西革命圣地延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现在,大家有理想、有抱负,有治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遇有外边工程来招人,说工资比这高。老吕团队的人说:“经济利益对我们已经没有多大诱惑力了,我这儿还忙不过来呢”。老吕听了,心里暖烘烘的。
这十几年里,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支持下,洞阳坡用了五年时间栽了木本蔬菜香椿、木本药材连翘、木本油料椋子等100万株,园区的造林面积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之后用了三年一边抚育小树,一边开展治水工程,共建塘坝七座,水池20个。2009年申报省级森林公园并获得成功,名称定为“河北洞阳坡省级森林公园”。从2010年起,开始对连翘进行重点管理。在原有野生连翘的基础上,加上他们新栽的80万棵,面积约8000亩,经检测药用成份含量很高。目前洞阳坡山地种植的连翘进入了丰产期,年产青翘30-50吨,今后期望值为100吨左右。除了药用连翘的可观收入,副产品连翘叶子做成的连翘茶还是抗菌、消炎、减肥、通便、益寿延年的保健饮品。
烙红: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吕日新在太行山奋斗的16年,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播绿烙红”。所谓“播绿”,就是让荒山绿化,这件事已基本完成,并以此获批省级森林公园;所谓“烙红”,就是以绿色生态游为载体,将红色纪念游融入其中,把红色印记烙在深山各处。
事出有因,前几年老吕家上小学的小孙子告诉爷爷:他们不少同学不知道周恩来是谁。老吕沉默了,他联想到这些年我国的经济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不少人的信仰出现了问题,尤其是不少青少年甚至是信仰缺失。老革命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而这些祖国的小花朵却不知道老前辈,这实在是一种悲哀!革命导师列宁早就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些孩子不存在“忘记”的问题,责任不在他们。受此刺激,老吕在谋划森林公园规划时,一不盖庙宇,二不塑泥胎,而是执意要把我党我军和建国的历史尽可能地通过这里的沟沟岔岔和一些建筑彰显出来,也就是给洞阳坡人为地烙下红色印记,以让人们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了解、重温、品味历史,知史而明志,在心底激起奋起的波澜。
在园区通天谷的钓鱼池到大垴沿的百草亭,辟有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段的景点。钓鱼池是一个在山谷半腰新建的面积200多平方米的水池,其上拟建钓鱼亭,还有和钓鱼池配套的高三米、宽十米的弧形碑,碑上刻有吕日新撰写的前言,《让历史告诉我们》。前言抒发着老吕的心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记“两个务必”,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勿焉”的历史性课题。一个人有了忧患意识,才能居安思危,扎实工作;一个民族有了忧患意识,才能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一个国家有了忧患意识,才能兴旺发达,蒸蒸日上。而忧患意识的产生,则是基于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革命先辈而言,我们都是后来人。喝水不忘挖井人。在享受着幸福生活的今天,我们后来人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感恩革命先辈。事业愈是发展,社会愈是进步,就愈应如此,就愈应学习革命先辈。为此,我们尝试将此条步游线路办成“红色纪念游”,从这里出发,您不但可以欣赏到自然美景,还可以重温一下自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和我党的建党、建军、建国以来苦难辉煌的历史。我们衷心地期盼:以此来铭志,牢牢树立一心为公、胸怀天下的人生观,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以此为借鉴,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内外斗争新形势下不迷失方向,做好每一件事,过好每一天,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以此为宝藏,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在实践中百炼成钢,成为民族的脊梁……
从钓鱼池到半月潭瀑布,植被很好,已修好台阶,路边会设有宣传牌,内容是两次鸦片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诸个不平等条约,让人们不忘国耻,牢记使命。
这是从建党到井冈山路段。从百草亭出发,过工人桥后便是建党纪念亭,红色,亭顶有党徽,这里拟有介绍我党筹建情况、建党的伟大历史意义和入党誓词。在亭的另一侧便是农民桥了。在建党纪念亭两侧有工人桥、农民桥,表示我党的基础和服务对象主体是工农大众。
出了农民桥,走上北伐路,之后有一块平地,约500平方米,再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反动派清党、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的场所,定名“壮志坪”。“壮志”二字取自毛泽东同志诗词“为有牺牲多壮志”,坪的周围,两年前栽植的柏树茁壮成长,四季常青。
当年,面对敌人的屠刀,周恩来等同志率先在南昌向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在中共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受中央委托到湖南发动和领导秋收起义。于是,游客从坪的另一端走出踏上了秋收起义路。此路长千米,途经一片黄栌林,约有黄栌近百棵,定名“英雄林”。每年国庆节前后,黄栌的叶子变为红色,层林尽染。这里,有现代从李大钊到当代的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杨立伟等不同时期英雄的代表人物一一选树挂牌,附有简介和照片。
从八一南昌起义纪念亭出发,经过三河坝整编,再现朱德等同志率南昌起义余部踏上去井冈山之路,与毛泽东同志的队伍胜利会师,到达“会师纪念亭”。亭高十多米。顶部有一大火炬,可随风转动,有大标语四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红军游击战术“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待到夜晚,亭顶的火炬及整个轮廓都有灯光装饰,引入注目。
从会师纪念亭向山顶部约250米,已建有三层小楼,楼顶都还有一个亭,名曰“风光阁”,取意毛泽东同志的“无限风光在险峰”。阁旁己建好150立方米的蓄水池,池的上方设有主动性蓄水系统,以保持池水不断。临阁再建一个60-80平方米高标准食堂,还有一个宽6米,长70米的长亭(地基已基本修好),可供游人休息或临时就餐。关于就餐食谱,除一般大众饭菜外,还会安排有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瑞金的“过桥米线”,遵义的“抄手”,山西的“刀削面”,延安的“羊肉泡馍”等等。
从井冈山到延安路段。从会师纪念亭下来,有一段“苏区路”,以之字形弯度连着瑞金桥头,从瑞金桥起到延安桥止,这段路为长征路,已建好四座桥,依顺序分别是瑞金桥、遵义桥、赤水桥、延安桥。每桥两端均有红色彩钢瓦亭,亭均预留了四块宣传板面,共八个亭32个宣传栏。
从延安桥向前出发,就进入解放战争路段。此段二百多米,宽三米的路基已经挖好,由南京工业大学设计,安排有8个木亭,依次是重庆谈判亭、中原突围亭、撤离延安亭、三战三捷亭、小河亭、沙家店亭、杨树沟亭、黄河亭。每亭各异,都有一个故事或一段历史。8个藤架均是木制的。架上的藤是本地通天谷里的特色植物南蛇藤。南蛇藤是一种中药材,治疗风湿、类风湿有特效,此藤夏天遮阴,冬季时果实裂开,开成三个金黄的瓣,中心有一个似石榴籽大小的红色光鲜的果心,乍一看酷似一朵鲜花。此“花”一直开到春天才谢。所以,藤架上会有“千朵万朵鲜花开,一直开到春天来”的风景。这在华北冬季,是独一无二的美景。
从金山阁到理想亭路段。此路段长度不下八百米,是一个缓坡,满坡连翘和黄栌,现有一条自然小路直通山顶。路的右边,是一个刀劈般的悬崖,险如华山,左边是缓坡。老吕打算,将台阶路开好后,右边临崖,安装护栏,在护栏上挂宣传牌,内容反映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帝国主义反动派对我国的侵略和干扰,以警世人。左边是建国60多年来,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五年来的巨大成就,以强自信。到山顶上,则有一个长约30米,宽6-8米的理想亭,主要展示领袖们、英雄们的事迹和有关理想的内容。山顶海拔1077米,向西眺望,太行山脉苍山如海,关山重重;向东远眺,华北平原一望无际,晴天时省城石家庄遥遥在望。
返程路段。从官兵垴正顶下来,到金山阁,沿牛头峪岭小路下水洼栈,过小茶臼洼,从科技桥下穿过,绕马鞍山。过集结号桥返回。集结号桥,是返程必经之处,长80多米,宽3米,桥两端各有桥头亭,亭顶部各安一个号角。意指游人经过一天的辛苦,粗略地了解了自鸦片战争至当今时代苦难辉煌的中国历史,受到激励和启迪,大家集合起来,从这座桥出发,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向着美好的未来,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吕日新创建的生态经济园区今天已经满十六岁了。当年栽的树长高了,也有了些回报,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在播绿烙红的奋斗中,年逾古稀的老吕不惧山风劲吹,烈日狂晒,捶打得面如古铜,健步如飞,身体状况比十几年前还好。这里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可以说,身体的康复,生态的恢复,人心的回归兼而有之,收获不小。此间,吕日新也获得不少褒奖和荣誉:当上了市级劳动模范,荣获中国老科协突出贡献奖,省级和全国绿化奖章。家住北京的石山老人,不顾90多岁的高龄,分别于2001、2004、2008年三次视察洞阳坡,留下了“入山非求道,创业富山民,官场转山场,无限赤子情”的题词和“三上洞阳坡,山花笑迎我,当年荒山地,林草植满坡。多谢退休客,治山献奇策。佳处遍太行,此地更人和。事迹信且达,影响更多重。认真推广后,举国起新风”的诗作。原井陉县委书记庞彦须多次光临洞阳坡指导工作,并授意县林业局出资帮助建设了致富桥,还留下“暮年豪情高万丈,当代愚公战太行。万亩林果香飘溢,致富桥上奔小康”的题词。吕日新还曾当选为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和井陉县政协委员。随着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在这里挂牌设立了“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河北农大连续在这里安排本科生、研究生做课题;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义务为他们做了公园的规划,指导开展旅游工作,还想把这里作为旅游系的实习基地。高校的介入,势将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近日,吕日新听到一个好消息:太行山麓平山至赞皇的高速公路要动工了,而且在洞阳坡村边竟有一个出口!该路竣工后,从省会石家庄到洞阳坡森林公园不到一小时车程。老吕欣慰地感到:森林公园的建设工程更要加速啦!
还是在十几年前吕日新刚进村不久,村里有位80多岁的老翁叫连雨成,属虎,人称“老虎大哥”。记得这位长者以他那略显浑浊的老眼仔细地盯着老吕,不紧不忙地说:“我早就等着一个名字里带日的人来治山了,如今你来了就好了”。吕日新的名字,取自中国儒家经典《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原来,他是带着勤于省身和不断革新的态度对待人生的。而这位“老虎大哥”可能知道老吕曾在离此不远的红土岩村扶贫的旧事,对他寄予厚望。于是,老吕突然感到来洞阳坡是又一次时代“受命”。今天看来,洞阳坡自己是来对了。一是有长达八年的对红土岩村扶贫的经历。八年的扶贫,使他爱上了大山,了解了山民,学会了栽树,还因此成了一名绿色志愿者。二是自己是一名医生,对中草药当然情有独钟,经过调查得知,洞阳坡适合大量栽培木本中药连翘,于是几年后这里便营造出了一个在国内数得着的万亩连翘生态基地。三是自己从第三军医大学毕业后先分配到部队当兵锻炼,恰好分到从井冈山走出来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连,这个连队的党支部就是毛主席亲手组建的,在革命战争年代功勋卓著。庆幸自己此生能有在红一连当一年战士和班长的绝好机会,还成了红一连的党员,红色的烙印早己深深印在心里。于是,在规划省级森林公园时,就萌生了烙红的念头,最后,由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的领导和教授们在公园规划上帮他完善表达了心愿。四是自己曾是一个兵,养成了看地形的习惯,他甚至把洞阳坡这块万亩山场当作一篇文章来读。经过长期研读,终于读懂了:这里原本就有具备烙红的基础,我们所需要的地形地物就在那里摆着,只要我们稍加改造利用,梦想便会成真,真是太奇妙了!看来“老虎大哥”说对了,除了吕日新,恐怕再换几个人也难得这样做。
新时代的今天,吕日新面对大山,感慨良多。这里的人、山和树,像慈祥的老人一样已经陪伴了老吕十多年。十几年来,他对他(它)们爱不够,看不够,经常从心里与他(它)们对话。他(它)们好像告诉自己:现在天时、地利、人和诸条件都具备了,再有三年就要大变样了!生态资源与红色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水乳交融,将成为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眼前这郁郁葱葱的树木,生动形象的景点,不就是自己生命的扩展和延续吗?吕日新抚今追昔,心潮澎湃,成就感油然而生。他饱蘸着这些年流过的心血和汗水,填成了一首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词,名曰《治山有感》:“自幼喜爱山,如今更谓然。神州江山多娇,使命在召唤。前有先辈奠基,后继有人承担,激情涌无限。一群志愿者,扎根太行山。造林重,治水巧,育人难。成就治山大业,唯此三关键。终日与山为伍,绿树清溪相伴,创业富民篇。此生得意处,胜似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