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分,记者在沈空宁山路干休所拜访了著名军旅作家杨大群,探寻了老人不同寻常的人生轨迹。
彭老总看了他写的《高射炮长“腿”》后称赞:这是战争中战士的伟大创举
杨大群写过一部纪实作品《毛岸英》。书的扉页上是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写的序:“岸英在朝鲜大地上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40天,而我当时根本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两年后的1952年我才知道他去了朝鲜前线,对于他赴朝参战后的生活与战斗我知之甚少,杨大群同志作为曾在朝鲜前线与岸英并肩战斗过的战友,饱含深情的写下了这一切……”
1950年,杨大群加入东北防空军政治部宣传队,成为第一批入朝参战防空军高射炮部队的战地记者。初上战场的杨大群,有些“心理障碍”。用他的话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敌机“拉粑粑”(投炸弹)。那时候,战地新闻稿件要通过志愿军司令部才能转到国内。每次送稿,杨大群总是绕道走,结果被彭德怀的机要秘书碰见了。询问原因后,刘秘书鼓励他:“你站着倒下了,还‘咣当’响一声。如果爬着死了,死也死得窝囊。”杨大群被他的这种豪气深深感染,他也因此与刘秘书结为知己。让杨大群想不到的是,这位“刘秘书”正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
一次,杨大群正在写战地新闻《高射炮长“腿”》,说的是我军为解决高炮射程不够的问题,硬是将大炮抬到山尖上,使得高射炮如同长了“腿”,接连打下美军B-29飞机2架、击伤1架。美空军司令斯特来梅耶惊呼“共产党有了新防空武器”。美军电台报道:中国发明了新武器……
毛岸英看到这篇新闻稿后,将稿件送给彭老总。几天后,毛岸英告诉杨大群:你的那篇稿子彭老总看了,他很高兴,称赞说“这是战争中战士的伟大创举”。
杨大群在抗美援朝前线的5年间,冒着炮火撰写30万字的战地报道,先后发表在志愿军报、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上。
毛主席的讲话影响了他一生,他因此改名叫杨大群
杨大群原名叫杨建生。解放战争初期,他在东北行政学院读书,写了个“诉苦”的稿子。想用笔名发表。用什么笔名呢?那时学院正在组织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一想,干脆叫大群得了,到广大群众中去,这是毛主席的号召呀!
毛主席的这个讲话,影响了杨大群的一生。老人说,那时他还不太明白什么典型啊、人物啊等等。学习毛主席的讲话,联系当时流行的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他懂得了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是创作之本的道理。从那时开始,杨大群的口袋里装着一个本子,一装就是60多年。他的本子主要有3个用处,一是语言笔记,记录群众的语言;二是描写笔记,凡观察到的群众生活都把它记下来;三是记录典故和风土民情。
“我写的东西,主要是反映辽河、营口到三江口这一带发生的故事。为什么家乡的老百姓喜欢我写的东西呢?就是因为我熟悉他们,写的都是他们。离开群众,离开家乡的沃土,我无法下笔。”杨大群如是说。2013年,杨大群的一套反映家乡人民群众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伪满洲国演义》刚刚出炉,就引起广大读者好评。这部长达450万字的历史演义小说,是86岁高龄的杨大群历时10年撰写而成的心血之作。问及创作背景, 杨大群感同身受地说:“我出生在东北,当过14年的亡国奴,我最真切的感受就是:一个国家如果不强大,人民就会受欺负,民族就有灭亡的危险。为了写好这部小说,我对伪满洲国历史研究了整整40年,我有责任让后人知道家乡人民经历过什么样的苦难。”
60多年来,杨大群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始终在记录群众的生活、家乡的历史,满满记了300多本,累计3000余万字。他的《爱要和爱给》《龙的叫声》《小鼓手》等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课本和辅导教材;《小矿工》被译成11种文字,发行几十个国家;《关东演义》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走进千家万户。他创作的30多部长篇小说手稿和2000多万字的创作笔记复印件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成为东北地区名副其实的高产作家。
李立三的一个行动,激励杨大群确立了人生追求
无路难,选择走哪一条路更难。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被日本人侵占了长达14年的东北军事重镇沈阳终于“重见天日”。杨大群总算盼来了报效国家的机会。然而,面对国民党、共产党两支几乎同时进驻沈阳的军队,到底选择哪一支队伍,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如何对待群众是检验一支部队的试金石。一天,杨大群亲眼目睹当时国民党部队的腐败情景。他回忆说:国民党部队一来就抢工厂、抢钱,有的还抢女人。这时,李立三带领共产党的部队也进到沈阳市沈河区。李立三他们把日本人留下的妇女、孩子集中到一起,准备往回送。后来在一次集会上,杨大群听李立三说:共产党人活着,就得给群众干事。鲜明的对比,使杨大群认识了共产党。从那一刻起,他就决定追随为人民群众做事的共产党,并且终生矢志不渝。
战争年代,杨大群跟着共产党参加战斗,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和平年代,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用文学作品启示人们热爱和珍惜和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近年来,杨大群十分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沈阳市修建“九一八”纪念馆,他把自己的大半积蓄捐了出来。一个父母双目失明的女孩考上重点高中却没钱上学,杨大群资助她到高中毕业。去年,杨大群还把耗尽10年心血创作的《伪满洲国演义》丛书捐给部队官兵,作为“铸牢军魂”的“磨刀石”。据不完全统计,他为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捐款达300余万元,先后被全国、全军评为拥政爱民模范先进个人,被中组部评为老干部先进个人。
杨大群1984年离休,第二年便加入由沈阳市老红军、老八路、老英雄、老模范、老作家组成的“五老报告团”,足迹遍及白山黑水。他向人们讲述历史,讲述抗战的故事。他小的时候,在离他家1公里的火车站,日本鬼子残忍地将8个趴在铁道上看火车的小孩的脑袋砍下挂在电线杆子上,这让他刻骨铭心。他满含悲愤地向人们控诉日军的暴行。他怒目圆睁地说道:仇可以不报,但账不能不记,日本鬼子杀害我们3500万人,这笔账我不能不告诉后代。在他家的客厅上,一个条幅浩然醒目:不忘国耻是我的创作动力。这也是杨大群不顾年迈,坚持义务为学生们宣讲历史的不竭动力。沈阳市某校辅导员张艳丽动情地说:“我上小学时就听过杨爷爷作报告。20多年后,我成为一名老师,带领学生再次聆听他那热血沸腾的话,依然感到震撼。”干休所做过统计,杨大群离休后先后为军地单位义务作报告多达900余场,听众超过60万人次。
杨大群的事迹传到老家新民县时,家乡人民称赞他“笔蘸辽河写巨著,翱翔关东一雄鹰”,特意为他修建“军旅作家杨大群馆”。馆外有副对联:“看书写书收藏书书痴书疯,乡情友情关东情情深情重”。(记者 卜金宝 特约记者 田旭辉 通讯员 胡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