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第一次来到延安。当他进入陕北苏区的中心县城保安时,入目所见的是一座由几百孔窑洞构成的荒凉小城。他好奇已久的“红色中国”的一些领导人,就住在这些窑洞中。
1936年7月15日晚上,在一间油灯摇曳的窑洞中,斯诺见到了慕名已久的毛泽东。他环顾四周,只见屋内陈设十分简朴,唯一一件可以称得上是奢侈品的,只是一顶蚊帐。而站在他面前的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穿的竟是打了补丁的衣服。
在这里,他见到其他人生活也相当朴素:周恩来的办公桌是睡觉的土炕上支起来的一张小炕桌;彭德怀穿着用缴获敌人的降落伞做的背心;苏区的“财政主管”林伯渠戴的眼镜只有一条镜腿,另一半用绳子系在耳朵上……
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果真如此贫困吗?
是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条件十分艰苦,但尽管如此,毛泽东已经做了多年的红军领袖,红军队伍也没收过许多地主、官僚和贪官的财产,按理来说,这支队伍的领导人,绝不至于穿不起一身没有补丁的衣服。
共产党的领导人甘受清贫,不是被迫如此,而是选择如此。
为实现国共合作抗日,周恩来有很长一段时间留在灯红酒绿的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他有一条藏青色哔叽裤子,穿了多年,磨的光光的,但是还没有打过补丁,于是他常穿这条裤子会客或者参加会议。相比国民党官员们穿的崭新的高级毛料衣服,这条裤子确实有些寒酸。警卫员劝他再买一条新的,周恩来却说:我们是共产党、八路军,怎么能和他们比呢?他们的钱是剥削劳动人民得来的,我们是为人民利益工作的,怎么能增加人民的负担呢?
是的,共产党的领导人绝非吃不起、穿不起、用不起,他们甘守清贫,勤俭节约,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己任,珍惜劳动人民创造的果实。从领袖、将领到战士,红军队伍和人民群众一起艰苦奋斗,在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中坚定革命意志,赢得了人民由衷的信任。
此前在国统区长期生活过的斯诺对国民党官员的贪污腐败、贪图享乐有着深刻的了解,在延安、在红军队伍身上,他看到了一种蓬勃的朝气。他断言这种清贫节俭的生活作风必定会产生一种取得革命胜利的伟大力量,并称之为“东方魔力”,认为这是兴国之兆、胜利之本。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由勤俭破由奢”,在古代,勤俭节约常与社稷兴衰相联系。在近代,共产党员也将勤俭节约与革命事业成败深深联系在一起,勤俭节约成为革命者们战胜一切困难走向胜利的强大力量。
烈士方志敏在《清贫》中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在老一辈革命家身上,勤俭总是他们不变的本色。
朱德一生奉行俭朴,解放后他的被褥和床单用了20多年,打了许多补丁,仍舍不得丢掉。保温杯塑料壳裂了几道缝,用胶布粘了继续使用。
“布衣元帅”徐向前有个用来装随身物品的小白木箱子,由几块木板钉成,没上漆,做工也很粗糙。在战争年代,这只箱子跟着他“南征北战”,新中国成立后,身边工作人员劝说他买一个皮箱代替,被他拒绝,依旧提着这个小木箱南来北往。
周恩来担任共和国总理26年,一共三双皮鞋一双凉鞋。鞋底磨坏了,打个掌继续穿。
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庄严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谁能想到,他整洁的礼服里面,穿的竟是一件破了四个大窟窿的羊毛衫裤和一件不知道补了多少回的衬衫!
老一辈革命家身体力行发扬节俭作风,用生动事实告诉我们,共产党人应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
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过“苦日子”时,战胜了物质匮乏、条件恶劣的困难;在过“好日子”时,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革命传统更加需要时刻秉承于心。因为这是我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赢得人民信任的不二法门。
日前,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军队弘扬优良传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意见》,强调在新时代弘扬优良传统,不断强化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思想。
国家经济发展使部队官兵们在衣食住行上有了更好的保障、更多的选择,穿衣戴帽虽各有所好,但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却要时刻警惕、坚决抵制。一旦被奢欲冲昏了头脑,随之而来的就是革命意志衰退,理想信念动摇,人生走向颓废和堕落。个人如此,军队亦如此。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军队花的每一分钱,都是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取得的,分厘皆辛苦,人民军队更应该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号召上走在时代前列。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富,军无俭不强,党无俭不兴。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无论什么时候,“洁白朴素的生活” 都不会过时,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都是培塑军队战斗力的必要要求,让勤俭节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崇俭抑奢成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文明追求。
(钧正平工作室·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