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本文写于2011年7月,原标题为《共同富裕不是浮云》。一段时间以来,“共同富裕”成了敏感词,被人们回避,被公知嘲讽,被幼幼围剿,被媒体“风沙”。大家想想,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如果连“共同富裕”都成了敏感的禁忌词,岂不是天大的悲催?我欣慰的是,“共同富裕”在当下成了热搜词。然而,什么是“共同富裕”?以及怎样实现“共同富裕”?当下似乎仍处于不甚了了的朦胧状态。我把这篇旧文挂出来,再次重申我的基本观点:共同富裕既不是单纯的生产力概念,也不是单纯的生产关系概念,而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概念。人类社会只能且必然通过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路径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
什么是“共同富裕”?人们可能觉得这个问题已经很清楚了,不需要讨论。我认为未必。
“共同富裕”这个概念的核心词是什么?是“富裕”。没有富裕,“共同”的内容就不知所云。所以,共同富裕不是绝对平均主义,也不是共同贫穷。
那么,富裕的基础是什么呢?从根本上说,富裕的基础只能是人类的劳动,只能是劳动者的实践和创造,以及实践所推动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句话,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提升。不讲生产力,富裕是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所以,共同富裕这个概念首先要指向生产力的维度。
然而,生产力发展了,有了“富裕”,并不必然带来“共同富裕”。因为,谁的富裕?富裕的主体是谁?这是“富裕”本身不可能回答的问题。
必须强调,“共同富裕”的核心词虽然是“富裕”,但是,“共同富裕”这个概念的要害却在于“共同”这个定语。
没有“共同”,富裕的主体就不知所云。所以,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富裕,不是“有富裕而没共同”,“两极分化”是“共同富裕”的对立面。
那么,“共同”的基础是什么?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一句话,是生产关系的完善和进步。
不讲生产关系,“共同”如何落实?所以,共同富裕这个概念必然要指向生产关系的维度。
由此可见,共同富裕既不是一个单纯的“生产力”概念,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生产关系”概念。而是一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概念。当我们谈到共同富裕时,一定要从这两个维度去解读。离开这两个维度来谈共同富裕,都是片面的。
原始社会有没有“共同富裕”?原始社会是有“共同”而没有“富裕”,是低水平的平均主义。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生产力还不发展。
资本主义有没有“共同富裕”?即使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社会是有“富裕”而没有“共同”,是经济高度发达下的“两极分化”。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生产关系的私有制。
北欧的福利社会虽然是当今世界上基尼系数最小的国家,但它们既没有、也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
怎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不发展生产力,当然不会有“共同富裕”。但是,发展生产力只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没有生产关系的改进和完善,没有公有制的切实保障,再富裕的社会也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正是有人之所以要强调“分好蛋糕”的意义所在。
富裕是个历史范畴,富裕的标准和内涵总是相对的、发展的。就更高层次的要求来看,我们当今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仍然处在发展的过程之中。然而,正如许多学者所看到的那样,当代社会生产力所创造出来的巨大财富,已经足以使绝大多数人实现富裕的梦想。这个梦想之所以未能成为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生产力不够发达,而是在于我们的生产关系仍然局限在私有制的框框里。
有人所说得好:
——“西方从英国1640资产阶级革命算起,走向近现代已有370多年历史,他们引以为豪的理念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但就是不提‘共同富裕’这个涉及人类最大多数人、最大利益的根本问题。只有共产党人以彻底唯物主义的勇气和大公无私的精神,把‘共同富裕’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
资产阶级之所以不敢提“共同富裕”,就在于“共同富裕”的要求必然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相抵触,囿于阶级立场,资产阶级既不敢,也不能提出“共同富裕”的口号。
共产党人之所以要把“共同富裕”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这既是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的必然逻辑,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的必然选择。
有人拿“平均主义”说事,讥讽“共同富裕”是“共同做梦”。
“共同富裕”并不是浮云。因为,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来看,不仅富裕的标准是相对的、发展的,而且“共同富裕”的标准也是相对的、发展的,并不断完善的。
人类社会不仅要向着更高的富裕程度迈进,而且必然通过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路径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当然,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仅是指向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更是指向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
(2021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