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理发累计约40万人次,给国旗护卫队战士义务理发30年
学雷锋60年,七旬老人贾潮江和他的77把推子
脚蹬自行车,中山装领口和袖头开了线,左肩常年斜挎着一个15斤重的理发工具包,背带把衬衫深深地勒进肉里……
在学雷锋的路上,73岁的铁路退休工人贾潮江一走就是60年,步行、骑车、坐火车……行程累计80多万公里。60年来,贾潮江义务理发累计约40万人次,其间为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战士义务理发长达30年;北至哈尔滨南至广州,老人足迹踏遍十几个省份;他先后骑坏15辆自行车,用坏77把推子和40把剃刀。
2019年3月,贾潮江在玉田县中心广场为群众理发(2019年3月4日摄)。新华社发 刘满仓摄
起始:一把推子开启学雷锋之路
在河北唐山,玉田县火车站铁道南家属楼已经被岁月磨得露出了红砖,贾潮江老人就在这老楼里住了26年。
50多平方米的家里,满是老物件和纸箱子,用坏的理发工具堆在冰箱旁,不大的卧室里,摆满了荣誉证书、日记和留言册——这些都是贾潮江心中的无价之宝。
长年累月的奔波和没有规律的饮食,损伤了老人的脾胃和腰椎。今年1月24日,贾潮江因胃出血住进了医院,2月17日才出院,现在他还不能久坐,常常半躺半靠在床头。床头码放着8本影集,记录了贾潮江的义务理发历程,见证了一个老人的学雷锋之路。
翻看着照片,贾潮江的思绪飘出窗外。
自从贾潮江记事起,全家八口人就挤在一间草房里,纸糊的窗户时常透风。虽然生活艰辛,但父母却经常接济村里老弱病残和需要帮助的人。
儿时的贾潮江最喜欢听父亲讲过去的故事:抗日战争期间,玉田属于敌占区,贾潮江的父亲贾连科当过儿童团团长,跟大人们一起贴标语、埋地雷、打炮楼,后来进部队当过司号员。
“父亲从部队回来后,拎着一把方尺,靠着一手木工活养活一家人,给孤寡老人和生活困难的乡亲盖房修窗从不收一分钱。”贾潮江说,“父亲常说,要做老实人、做好人,要多行善事。”
这些叮嘱,在幼小的贾潮江心里埋下一粒“善”的种子。
1963年,“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响彻祖国大江南北。“我也要做一个对人民有益的人,一辈子向雷锋叔叔学习。”这个13岁的少年,可能自己也没有想到,在学雷锋的路上,这一走就是60年。
从那时起,贾潮江就主动修理损坏的桌凳,打扫校园卫生,带领学雷锋小组为军属、烈属挑水扫院子……
1963年冬天刚过,麦苗还未返青,贾潮江去帮烈属李浩堂挑水劈柴,看到老人头发蓬乱、胡子拉碴,贾潮江心里很不是滋味。就是从那一刻起,他萌生了学习理发的念头。
贾潮江一有时间就跑到镇上的理发馆学手艺。后来,他拿压岁钱买了推子,又向父亲要了两块五毛钱买了剪刀,母亲为他扯了块布当围布,从此当起了“小小理发师”,免费为有需要的人服务。
一开始大伙儿并不相信贾潮江的手艺,为了帮“小雷锋”练手艺,老师带着同学们主动找他理发。由于营养不良,又瘦又矮的贾潮江,不得不踩在垫高的木板或砖块上给人理发,经常累得脸蛋通红。
1967年初中毕业后,田间地头和工地上都少不了“义务理发师”贾潮江忙碌的身影,人们亲切地喊他“活雷锋”。母亲还专门为他缝制了一个深色理发工具包,里面装着理发工具和白薯、窝头等干粮。
1968年,贾潮江被当时的公社党委授予“学雷锋标兵”称号,并于1971年光荣入党。经公社党委推荐,贾潮江被保送至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读书,在校期间义务理发也从未间断。
“认识60多年了,像他这样忠诚可交,这样执着的人,我没碰见过第二个。”年逾九旬的老公社书记张庭林感慨地说。
向前:绿皮车上的“火车头”
铁轨距离贾潮江住处不足百米,火车呼啸而过的鸣笛声,常常牵惹起贾潮江的回忆。
1974年毕业后,贾潮江被分配到天津铁路分局通坨指挥部。在铁路系统,他先后担任过扳道员、站务员、车站助理值班员及列车员。
干一行爱一行的贾潮江,理发工具包始终形影不离。利用休息时间,他骑着自行车走遍了站点附近的机关、学校、敬老院等地。
玉田县光荣院曾住着几十位军烈属和老功臣,由于离县城较远,理发十分不便。贾潮江从1978年起每月上门为老人们理发、洗衣服、打扫卫生,一干就是一整天,有时临走累得握不住车把。
在多个铁路站点工作后,1980年贾潮江回到了玉田县老家,在韩家林火车站任助理值班员兼党支部书记。
急旅客之所急,想旅客之所想,贾潮江经常为夜间下车的旅客们解决吃住等难题,也曾自掏腰包为失窃的旅客补票,为生病的旅客寻医问药……
贾潮江多次带头组织为灾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总数近7万元,还资助十多名失学少年重返校园,有的上完了高中,有的读完了大学。
当得知一个小女孩母亲病故、父亲收入微薄无力供她上学后,贾潮江每月又挤出二三十元,把她从一年级资助到六年级。
1996年,贾潮江成为一名列车员。伴随着列车在华北平原游走驰骋,贾潮江把雷锋精神传递至他所去过的每个地方。
多年来,贾潮江把最真诚的服务献给了旅客,有旅客留言说:“坐了老贾的车厢就像到了家,见到了亲人。”
在学雷锋的过程中,贾潮江总结出一套“贾潮江工作法”,其中包括“六当”:当视障者的“眼睛”,当听障者的“耳朵”,当残障者的“拐杖”,当老人的“儿女”,当小孩的“父母”,当失语旅客的“翻译”。
为此,贾潮江所在的车厢被车务段命名为“标准化车厢”“学雷锋车厢”,获得国内外旅客的表扬、感谢达数千人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的毕生追求,我虽然没有渊博的知识,也不懂高深的理论,却有着一颗赤诚滚烫的心。”贾潮江说。
守望:与国旗护卫队的30载情谊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十几万人民子弟兵以最快速度抵达灾区投入抗震救灾。守望相助中,人民子弟兵英勇无畏的身影,永远定格在贾潮江的内心深处。
转眼十几年过去,电视渐渐普及起来,爱看新闻的贾潮江,每当从电视上看到天安门广场升起五星红旗的壮观场面,就不禁心潮澎湃。
“我要去天安门,为国旗护卫队战士们理发!”贾潮江心里蹦出一个“大胆”的念头。他真的挎上理发工具包,坐火车赶到了北京天安门国旗护卫队驻地。
毛遂自荐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顺利,一开始,护卫队的同志婉拒了贾潮江的好意。
贾潮江并没有气馁,他带上北京铁路局工会开的介绍信,还有厚厚一沓荣誉证书、奖章,再次申请为护卫国旗的战士们服务。精诚所至,国旗护卫队终于同意了。
自此30年风雨无阻。这位铁路工人利用每两周一次的休班时间,早晨从玉田县乘火车出发,去北京为战士们义务理发。时光交替,战士们换了一茬又一茬,贾潮江理发理了一拨又一拨。
30年真情相守,一个场景贾潮江至今难忘:一年冬天急匆匆赶到国旗护卫队时,他身上落满了雪花,战士们急忙上前接过工具包,心疼地帮他掸去身上的落雪。那一刻,他觉得身上暖暖烘烘,所有疲惫一扫而空。
2002年6月的一天,贾潮江为战士们理完发后,国旗护卫队36名官兵破例与他合影留念。那一年,央视一档栏目播出了《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故事》,贾潮江为战士们理发的画面也被收录其中。
贾潮江先后被聘为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义务理发员、编外指导员,护卫队还赠给贾潮江一面锦旗,这面锦旗被他一直珍藏在箱底。
听说贾潮江即将退休离岗,2010年,国旗护卫队专门为他开了一次座谈会,希望他退休后不必再舟车劳顿,来回奔波。
贾潮江舍不得那些可爱的战士们,退休后依然坚持往返在北京和唐山两地。
“这些年来,贾老师为我们义务理发,学雷锋、办善事,让我深受感动。回到家乡后,我一定要把国旗护卫队的好作风、贾老师为社会服务的好传统继承下去。”一位河南籍的老班长在国旗护卫队12年,光荣退役前,特意请贾潮江为他理了一次发。
“没人影”的丈夫和“不听劝”的父亲
每次出去干干净净,回来帽子、裤子、衣服里到处都是头发茬子。这是女儿贾艳华幼时对父亲的记忆。
心里永远装着大家,唯独疏忽了自己的小家。1997年之前,一家五口人一直住在贾潮江岳母家的青砖瓦房里,直到车务段为他分了一套公房。
开理发店的妹妹曾劝贾潮江开个理发店,赚些收入贴补家用。“你有好手艺,放着发家之道不走,净做那傻事干啥?”周边有人不解。
“我出钱盘门面,挂上你的牌子,咱们一起挣钱怎么样?”也有人找上门来。
毫无例外,贾潮江一一谢绝了。
说义务理发就是义务理发,他给自己定下“不收人家一分钱、不吃别人一顿饭、不要别人一件礼”的“三不”规矩——这规矩,他守了60年。
1996年的一天深夜,70多岁的杨菊芳大娘从北京返程坐过了站,急得直掉泪。上夜班的贾潮江把自己的大衣披在老人身上,安慰她不用着急。下了夜班,贾潮江骑着自行车顶着寒风奔了60里地,把老大娘送回家时已是天色微亮。
忙完这些,他才突然想起与妻子杨文玲到麦田套种玉米的约定,头天晚上浇上水,第二天要及时播种上才能避免耽误收成。
牵着一对儿女,左右等不来丈夫,杨文玲怕麦芒扎着孩子,就挖了个大约两尺深的坑,把孩子放进去,自己和母亲硬撑着把活干完……
“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老伴和孩子,种地、修房子、养牛羊,这些本该男人干的脏活累活几乎都让她一个人干了。”贾潮江也经常反省。
从铁路系统退休后,贾潮江依然理发不辍,经常晚上捌玖点钟才回来。“这么大岁数了,身体也不是特别好,晚上尽量别出去了。”面对子女的反复劝说,贾潮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有一次去县中医院给人理发的路上,为了避免撞倒抢道的行人,一个急刹车,贾潮江飞了出去,被120送到了医院。
“不用手术吧,我还得给人理发呢。”一边处理伤口,贾潮江一边问大夫。他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鼻梁断了,左肩锁骨也是粉碎性骨折。
“态度挺好、虚心接受、坚决不改”——杨文玲用12个字形容贾潮江。“他是个好人,干的是好事,只要他高兴,大伙儿高兴,我也习惯了。”这么多年来,心直口快的妻子是站在老贾背后默默支持的那个人,不管爱人多晚回来,饭菜永远是热的。
“一定要把雷锋精神传承下去”
2003年2月11日,贾潮江如愿踏上了去往东北的列车,来到坐落于辽宁省抚顺市的雷锋纪念馆。
雷锋墓前,青松挺拔,贾潮江向长眠于此的雷锋同志深深鞠躬,他用手绢一下又一下擦拭着墓碑,久久不肯离去。
他把写有“携手并肩弘扬雷锋精神”的锦旗,送给了雷锋生前最亲密的战友乔安山。乔安山则把题字“永远学雷锋”的《离开雷锋的日子》一书送给了他。
被人当面摔碎过推子,也曾被人讽刺挖苦……贾潮江也曾有被人误解的时候,有人说他是“假雷锋”,还有人叫他“贾疯子”“贾傻帽”。
面对这些,贾潮江一笑而过,从不介意。
“我姓贾,但我做的是真事,就让事实来说话吧。”
贾潮江说他生平最骄傲的一件事,是拿到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当奖章戴到胸前时,他仿佛又回到了50年前庄严宣誓的那一刻,热血沸腾。
贾潮江的卧室里,摆满了各种荣誉证书,每个床脚下都垫着三块砖头,开辟出十几箱书籍的放置空间。一旁的柜子里,摆着足有500余册留言本、日记本。
“不是泉比泉还清,不是酒比酒还浓,不是蜜比蜜还甜,那是什么?那就是贾师傅的雷锋精神。”1991年,一位接受过贾潮江服务的同志留言道。
留言册大多已经泛黄,用过的推子剪子也已生锈,但贾潮江身上的雷锋精神却永不褪色。
贾潮江的物质生活是单调的,他几乎不逛超市、不下馆子,近十几年都没给自己买过一件外套——俭朴惯了的老人,甚至把儿女给买的新衣服也锁在柜子里不舍得穿。他的精神世界却是充实多彩的。60年坚持不懈传承雷锋精神,贾潮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与褒奖,获得“铁道部劳动模范”“北京铁路局优秀共产党员”“河北省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最重要的是,他因为帮助别人而由衷地感到幸福。
几十年来,贾潮江先后与中国政法大学、燕山大学等近60所学校建立长期联系,担任校外辅导员,他还为近百所学校作过400多场学雷锋事迹报告。
2015年4月,以贾潮江名字命名的“爱心服务队”在玉田成立。在他的带动下,当地掀起学雷锋志愿服务热潮,目前有志愿服务队伍1000余支,注册志愿者达到16.8万名。
速效救心丸、云南白药、止痛药,现在贾潮江出去理发就带着这些药。由于胃出血一直未能改善,今年年初,在子女反复催促下,贾潮江总算被架到了医院。虽然又输液又输血,但只要拔了针头他就跑去给其他患者理发。
“点燃的火会熄灭,但我心中的火永不熄灭。”贾潮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他笃定地认为,精神与信仰有着可以穿过岁月、跨越山海的力量。
当年父亲用过的方尺,贾潮江后来怎么也找不到了,但在他心中,雷锋精神早已成为一把永远放不下的“方尺”……(记者陈忠华、杜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