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三农”问题出现的新动向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农民脱贫压力巨大,但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农业多采取粗放经营方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地膜,不仅污染了乡村环境,而且污染了食物链,城乡居民健康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家付出了高昂的治理成本。
如何让农民劳动有合理回报?如何将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破解农村贫困、消除乡村环境污染的系统解决方案。
高效生态农业的优势
第一,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应当以生态农业为主。我国平均每人拥有耕地1.4亩,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50%。由于现行的农业模式种地不挣钱,传统的精耕细作方式被抛弃,转而依赖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等,造成地力严重下降,突出表现为土壤板结、酸化、重金属污染等。其实,人是第一宝贵的资源,农业更离不开人的辛勤劳动。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恰好是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地区,那里远离工业污染,适合发展优质农产品。如果农产品优质优价,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附加值就会大幅度提升。
第二,释放城市人群的购买力,帮助政府扶贫,促进城乡和谐。药食同源,只有食物健康,人体才健康。优质安全食品是有很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可带动健康产业发展。目前市民对优质农产品购买的力量并没有释放出来。传统农业在GDP中的比例小于10%,全部加起来不到6万亿元。如果有1亿个城市家庭每年消费3万元优质农产品,即可带动1亿个农村家庭从事安全农业生产,全国近50%的人口吃上安全放心的有机食品或绿色食品。优质农产品回报高,可带动农民就业,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真正实现先富带后富。另外,优质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将有很大竞争力。
第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可获得更多的食物数量。有人担心,发展生态农业会造成产量下降,其实这是个误区。如果耕地质量恢复,农民愿意在土地上投入优质的劳动力,加上补充有机肥、增加微生物菌肥等措施,恢复地力与土壤生物多样性,粮食产量不仅不会减产还会增加。笔者在山东平邑建立的弘毅生态农场,利用10年的实验证明,有机农业可获得更多的产量与经济回报。只要科学种田,利用相对较少的土地同样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产量与质量的矛盾问题。
第四,促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恢复生态系统健康。优质食品生产对生态环境有严格的要求,水、土、空气都不能污染,从源头杜绝了化肥、农药等。这样就可以通过市场作用倒逼工厂少生产有害化学物质,帮助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生态农业还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耕地固碳。中国科学院的实验数据证明,将传统的农业模式改为有机农业模式,可将温室气体净排放逆转为净吸收,其强度可达11.5吨二氧化碳当量/年/公顷。
第五,避免农产品滞销与餐桌浪费,节约宝贵的自然资源。农产品滞销反映出的深层问题是农民在市场经济面前没有定价权,盲目生产造成大量宝贵自然资源及人的劳动力严重浪费。在这样的农业模式下,富者返贫,贫者愈贫。利用互联网+,高效生态农业实现的是某种程度上的计划经济,农民能销售多少就种多少。这样可以避免农产品滞销与餐桌浪费,节约宝贵的自然资源。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议
分析高效生态农业优势,建议国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利用中央涉农补贴、各项扶贫资金和环保资金,释放城市与农村两方面的活力,科学引领资本下乡,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首先,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解决农民就业与脱贫。围绕种植、养殖、加工与销售等环节,增加生态就业机会。中国涉农与环保方面的资金,即健康保障、社会服务的资金应向广大农村倾斜,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盘活农村市场。
其次,将人类吃的粮食与动物饲料粮分开,分类生产口粮与饲料粮。对于口粮和主要经济作物,在水热资源较好的传统农业地区,采取精耕细作的办法,即生态农业的办法生产,达到国家要求的有机标准或至少绿色标准。提高优质健康无农残粮食与食品附加值,释放城市人群的购买力,全民动员解决吃得饱、吃得好问题。
第三,保护城市消费人群的知情权,将有机和绿色认证机构收回国有。当前有机认证和绿色认证为公司行为,权威性大打折扣。城市人群对认证的信任度低,购买潜力被压制。建议将全部农产品有机认证机构收回国有,严格对健康和生态环境把关。
第四,建立大型高效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区。按照先试先行的原则,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建议以县为单位,建立大型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以严谨的科学数据和事实来说话,以计划+市场行为带动粮食安全问题解决,避免政策上“一刀切”现象。建议国家购买农业、健康和环境保护服务,发挥国家涉农、涉环保、涉健康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国家资金应向环境友好型、粮食保障性、就业扶贫型的高效生态农业倾斜,鼓励固氮、固碳、化肥、农药、农膜减量型农业。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5-962886.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蒋高明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