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工农家园 > 农民关注

乡村振兴的缘由与路径

2021-04-29 10:49:03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包海山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乡村和城市的分离以及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有其内在的必然规律。乡村迫切需要振兴,是因为在城市与乡村的分离过程中,城市发展很快,乡村落后的太远。如果说城市发展使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那么乡村振兴,不仅是脱贫攻坚战,而且努力使社会大众共同富裕起来,在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中共享发展成果。

  (一)乡村落后的原因

  乡村落后的主要原因是隔绝、分散、孤立,人未开化。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在这里,居民第一次划分为两大阶级,这种划分直接以分工和生产工具为基础。城市已经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这个事实;而在乡村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隔绝和分散。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城乡之间的对立是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的最鲜明的反映,这种屈从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重新产生二者利益之间的对立”。

  私有制和公有制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集体所有,个人所有是私有制;相对于国家所有,集体所有是私有制;相对于全社会所有,国家所有是私有制。同为自然界的产物,在天地人合一中,天是爹,地是娘,人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生活在大地母亲怀抱,因此,人类不能是爹娘的所有者。无论是个人、集体,还是国家、甚至整个社会,在利益驱使下以为是大地母亲的所有者,这是十分荒谬的,是人类在较低经济发展阶段还未开化的一种表现。如马克思所言:“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过程。从“小块土地所有制”到“大土地所有制”,从“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到“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都有其内在必然规律。

  马克思说:“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本身无止境地分离。人力发生巨大的浪费。生产条件日趋恶化和生产资料日益昂贵是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规律”。这种必然规律,决定了小块土地所有制向大土地所有制转变。

  随着这种转变,推动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使乡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增长。马克思说:“小土地所有制的前提是:人口的最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占统治地位的,不是社会劳动,而是孤立劳动;在这种情况下,再生产及其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多样化和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因而,也不可能具有合理耕作的条件。另一方面,大土地所有制使农业人口减少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而在他们的对面,则造成不断增长的拥挤在大城市中的工业人口”。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最辛劳、艰难、痛苦的是颠簸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农民工。马克思说:“小土地所有制创造出了一个未开化的阶级,它半处于社会之外,并且兼有原始社会形态的一切粗野性以及文明国家的一切痛苦和穷困”。农民工兼有乡村隔绝和分散状态的一切粗野性以及城市生活中的一切痛苦和穷困。挣钱难、住房难、就医难、上学难、结婚难、生娃难,农民工感受和体会最深。

  劳动是人的内在本质。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命质量怎么样,这取决于在什么环境条件下,以什么心情、态度和方式来参与生产活动。恩格斯认为:“如果说自愿的生产活动是我们所知道的最高的享受,那末强制劳动就是一种最残酷最带侮辱性的痛苦”。劳动就业对一个国家、对一个家庭来说,都成为一个天大的事情的时候,人们很难获得自愿参与生产活动这个最高的享受。城里人期待能够维持生活的就业机会,农民工盼望可以养家糊口的打工机会。稳定就业与临时打工是城里人与农民工的差别。

  劳动机会也需要人们期待、盼望、四处寻找,是由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说:“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条件使他只能牺牲其他特性而单方面地发展某一特性,如果生活条件只提供给他发展这一特性的材料和时间,那么这个人就不能超出单方面的、畸形的发展。任何道德说教在这里都不能有所帮助,并且这个受到特别培植的特性发展的方式如何,又是一方面决定于为他的发展所提供的材料,另一方面决定于其他特性被压抑的程度和性质”。乡村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只提供给村里人在隔绝、分散、孤立条件下发展的材料。乡村振兴,要从根本问题着手,系统性解决问题。

  (二)乡村振兴的路径

  在农业大国,乡村主要是农村,村里人主要是农民。因此,乡村振兴,主要是解决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如果说,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使居民第一次划分为农民和工人两大阶级,那么,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发生密切的内部联系,人口尽可能合理分布于乡村和城市并且能够自由流动,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结合,消除农民和工人的身份界限和阶级划分,就是根本性的融合发展。这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恩格斯指出:“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仅仅适应于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阶段,这种状态是一切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只有使人口尽可能地平均分布于全国,只有使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发生密切的内部联系,并使交通工具随着由此产生的需要扩充起来”,“才能使农村人口从他们数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地栖息在里面的那种孤立和愚昧的状态中挣脱出来”。

  大工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解决农民的出路问题以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问题。马克思说:“大工业在农业领域内所起的最革命的作用,是消灭旧社会的堡垒—‘农民’,并代之以雇佣工人。因此,农村中社会变革的需要和社会对立,就和城市相同了。最陈旧最不合理的经营,被科学在工艺上的自觉应用代替了”。恩格斯认为:“大工业及其所引起的生产无限扩大的可能性,使人们能够建立这样一种社会制度,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将生产得很多,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行各业以及城市乡村一体化融合发展,而最根本的一点还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会提出,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壮大县域经济,承接适宜产业转移,培育支柱产业。加快小城镇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条件的地区按照小城市标准建设县城。积极推进扩权强镇,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增加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供给。鼓励地方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园和孵化实训基地。

  在构建国土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这三大空间格局中,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主要在乡村地区,因此“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也由此凸显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