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的通知。值得注意的是,《通知》里明确指出,要采取倾斜性措施支持农村地区扩大服务供给,探索邻里互助、设立“中心户”多户搭伙、结对帮扶等模式,灵活多样解决农村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
据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2020年我国乡村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23.81%,比城镇高出近8个百分点,并预测,到2035年,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在农村人口中的比例将升至37.7%。如此庞大的群体,能否在家门口实现“食无忧”,直接影响全国“老有所养”的底色。显然,《通知》里的相关意见有着现实的指向性。不过,我们需要正视的是,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城市社区人口密度大、交通便利、配套资源丰富,推进养老助餐行动会便利一些;而在乡村,人们居住地域广、人口密度低、交通相对不便,托举好农村老人的幸福“食光”则挑战更多、难度更大。
推进养老助餐服务,是支持居家社区养老、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农村老年人就餐实际困难,以普惠性、多样化为发展路径,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方便可及、经济实惠、安全可靠、持续发展。
科学布局,优化服务半径是基础。当前,农村空心化、老人空巢化是乡村面临的一个严峻现实。加之,村与村之间,人口基数不一、发展情况不同,如何科学布点养老助餐服务点、合理开展助餐形式是一道检验政绩观的“课题”。要立足实际、科学统筹。该不该建、建到哪里、建成什么样的规模,务必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避免“拍脑袋”决策,坚决不搞“一刀切”,才能把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对于一些区域面积小、人口基数少的村落,可以考虑“联建共建”的模式,通过资金整合、人力整合、资源整合的方式,建立功能较齐全、设施较完善、服务更专业的区域性“康养之家”或助餐中心,把助餐、助洁、助急、助医等养老服务一并嵌入进去,让老人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多元探索,扩大助餐覆盖面是关键。“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这决定着养老助餐服务没有“一招鲜”的模式。《通知》也要求,要积极稳妥探索各具特色、灵活多样的老年助餐服务方式。在实践中,一些地方进行了有益探索:有的推出流动餐车集中送餐制,有效延伸了服务范围;有的推出邻里互助点养老模式,将热心公益的村民与需要关怀的老人“结对子”,为老人提供助餐、清洁等服务,而对邻里互助员按实际服务老人的数量、服务项目落实相应补贴,有力弘扬了乡村互助文化……这些方式的推出,把普惠性与灵活性、便捷性相兼顾,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及时有效解决群众的需求。
规范管理,加强风险防范是保障。“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养老助餐服务,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务必要立足长远、持续发展。因此,要强化各部门的协调与统筹,保障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与倾斜,确保养老助餐活动运营有可持续的“资金池”,避免因资金缺乏而导致运营摇摆不定。同时,要强化“舌尖上的安全”保障,对于能集中配送的养老助餐运营点位,尽量采用集中配送制度;对于一些互助点,则有政府管理部门指定相应的采购点,并加强进货单留存、食材留样检测等工作,务必要保障老人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徐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