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工农家园 > 农民关注

贺雪峰:最传统的中国农村

2024-12-02 14:25:37  来源: 新乡土   作者:贺雪峰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一、

  河南西平县农村可以说是中国最传统的农村,其中表现是,即使农民在城市买了房子,也几乎没有农户会放弃农村住房,几乎所有进城农民都预期将来还会返乡养老,因此,几乎所有人都仍然是以建设村庄生活而进城去务工经商的。从全国来看,农民以获得更好村庄生活而进城的逻辑大概已是15年前的事情了。西平县的农民不仅以农村作为基地进城,而且在他们的认识和实践中,进城获得收入终究还是为了更好的农村生活,农村就既是他们出发进城的基地,也是他们最终的归属。表现出来的,除了几乎所有农户家庭都保留了农村住房以外,农民将几乎所有资源用于子女成家,其中年轻人娶媳妇,标配早已是在县城买房、买车以及超过10万元的彩礼。西平彩礼特别有趣,就是彩礼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而非公开给外界看的、表演性的,西平彩礼是给到女方的,相当于婚姻保险。既然彩礼是利益,西平的彩礼就不是表演性的,而是双方讨价还价且往往不对外公开的。西平县农村最让人吃惊的是,全国农村生育儿童都是直线下降,村小都在撤并,我们调研的村庄,村小竟然还在扩建。

  二、

  依据距离市场远近可以将中国农村分成三类:一是市场中心区域的农村,典型就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带内的农村,这些农村或已实现了乡村工业化,或处在城市经济带内可以享受到城市经济的全部便利,这些市场中心地带的农村,农民不用离村就可以就地获得各种就业与收入机会。因为有大量作为市场中心所带来的二三产业就业与收入机会,农民离土不离乡,他们将土地返租给村集体,村集体再转包给农业大户(往往还是外来农业大户)。因为离土不离乡,村庄就仍然显得繁荣,农民将从二三产业中的获利回馈村庄,在村庄建房,享受村庄良好环境。村庄生活早已现代化了,而村庄本身具有相对于城市的亲近自然、从容、舒服以及其他城市所缺乏的价值。

  市场中心地带内的农村,包括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带的农村,也包括中西部大城市郊区的农村。这一部分农村占中国农村比例不大,人口约占10~20%,耕地占比在10%以下。虽然占比不大,却因为这些地区农村经济繁荣,农民安居乐业,而成为全国农村的典型,很多人都以为这样地区农村的现在正是中西部农村的未来,因此,市场中心地带农村在三农方面的实践往往被上升到国家三农政策,在全国推广。中西部农业型农村地区学习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三农经验是一个巨大的错位。

  与处于市场中心地区的农村不同,全国绝大多数中西部农业型农村地区远离市场中心,处在非市场中心,就是说,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农民都不可能就近找到二三产业的就业与获利机会,他们必须要离开家乡进城务工经商,才可以获得更多市场上的机会。农民刚开始进城,只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城,很快,进城农民发现城市有着远比农村多的就业与获利机会,农村几乎所有劳动力都进城了,只有缺少进城机会的农村中老年人留守务农。农民刚进城时,他们将从城市获取收入拿回到农村消费,在农村建了新房,提高了农村酒席档次,推高了农村消费,繁荣了农村经济,这个阶段的农民进城让农村变得更加繁荣。不过很快,进城农民发现他们也可以在城市买房,在城市获得比农村更好的教育、医疗,他们因此开始尝试在城市安居下来。农村年轻人首先进城,有能力的年轻人将自己父母也接到城市,这些远离市场中心的中西部农业型农村地区出现了老龄化和空心化。在农民进城过程中,进城农民让渡出他们之前的农村获利机会,从而为缺少进城能力的农村弱势群体增加了在不离村情况下的收入机会。

  远离市场中心的中西部农业型地区,村庄缺少农业以外的其他获利机会,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往往只能在城市艰难生存,他们很可能还要返回农村,因此他们往往一方面在城市打拼以尽可能在城市安居,一方面又会保留自己万一进城失败时的农村退路。

  介于市场中心地带农村和远离市场中心地带农村的另外一类农村,就是半市场中心地带的农村,这样的农村既不在中心市场地带,又没有远离中心市场,而是介于两者之间,这就是处于半市场中心的农村,这样的农村地区缺少不离乡的二三产业就业机会,却可以在离乡不远的市场上找到就业与收入机会,甚至可以通过来料加工等产业模式,将市场中心二三产业的某些生产环节引入村庄,从而为缺少进城机会的农民提供农业以外的收入机会。半市场中心具有比远离中心市场的非市场中心更多的非农就业与收入机会,从而就有更强进城能力,以及更多将农业机会让渡出来的机会。在这些地区就容易同时出现村庄的空心化、老龄化,以及村庄土地集中流向外来大户的情况。

  三、

  非市场中心的广大中西部农业型农村地区,村庄缺少二三产业就业机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缺少进城能力的老弱病残群体留守农村,以及进城失败的农民返回农村,农业和农村成为了农民的基本保障与最后退路。

  中西部农业型农村地区还可以进行细分:一是从时间点看,中西农村农民进城之初,是因为农村人地关系紧张,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进城寻找就业机会,并将城市获得利益带回村庄,村庄因此变得繁荣,这个过程发生了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然后进入农民进城不只是从城市获取就业与收入而且在城市买房安居阶段,他们为了在城市买房安居,将农业和农村收入也用于支持他们在城市的消费,农村快速萧条。这是全国中西部农业型农村的总体趋势。

  而从中西部农业型农村具体情况来看,又可以再进行第二种分类,其中一类是农民一旦进城就一去不复返,即使他们仍然保留了可能的农村退路,他们的生活也是面向城市而非农村的,除非不得已,进城农民不会再回到农村,凡是具有条件的农村人口都已脱离了农村。另外一类是,虽然农民家庭主要收入来自城市务工经济收入,他们却仍然珍惜农村生活,想方设法保留农村生活,建设农村生活,除非不得已,进城农民不会斩断与村庄的联结,因此,村庄中就会仍然会显得有活力。

  某种意义上是农民对自己进城的想象决定了农民对村庄的依赖与想象。而对城市的想象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吸引力,二是农村保障能力。虽然不同地区与城市市场机会有不同的距离,市场本身却是天生的平等派,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为所有劳动者提供了同样的机会可能性。因此,农村本身的保障能力成为关键变量。只有在那些保障能力比较强的农村,农民才会对未来的村庄生活有更大的依赖与想象,保障能力弱的村庄的农民,就义无反顾地进城去了。

  河南在中国的位置与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差不多。河南是农业的,农业高产且村庄居住人口众多,河南农民在进城时并没有放弃农村。或者说,河南农民比全国其他地区农民的进城逻辑转换得更晚。即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进城逻辑:第一种进城逻辑是,进城务工经商增加收入,再将从城市获得收入用于在村庄中的生活,进城是为了更好的村庄生活,这是新世纪头十年农民进城的逻辑。第二种进城逻辑则是: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并试图在城市安居,因为进城务工收入有限,在城市生活艰难,进城农民将农村有限收入也调用到城市生活中来,农村以看得见的速度变得萧条。这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的农民进城逻辑,且是当前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农民的进城逻辑。

  河南的特殊性在于,因为河南经济发展更加滞后,农民观念更加保守,结果到了全国农民进城逻辑已转换到第二种时,河南农民进城仍然是为了做更好的村庄生活。因此,当前河南农村仍然保持了罕见的繁荣,成为当前中国最传统的农村。

  2024年8月20日上午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