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工农家园 > 农民关注

智广俊:产业化开发是振兴乡村的有为之道

2023-01-13 14:49:13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智广俊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内容摘要】现时农村生产力状况。农村生产关系如何调整,来适应新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农业产业开发的前景。烟台、毕节等地开展合作社的案例。加强村级两委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产力、产业化、农场、合作社、生产模式
 

  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

  一、现时农村农业生产力状况

  那么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值得我们认真分析一下。生产力有三个要素,即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劳动资料也称作劳动手段。自古以来,农村劳动者主体是农民,但如今有所不同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总数占比发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1982年,农村人口8.0亿人,农村人口占比77.9%。到了2021年,农村人口5.1亿人,占比36.1%。2021年比1982年农村人口占比降低了41.8%。(1)也就是说,2021年与1982年相比,农村人中约有3亿多人已经脱离了农籍户口,但按照农村承包土地三十年不变的政策,他们中绝大多数人虽然已经脱离了农村户籍,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了,但还保留着在当初村里分的承包地。可如今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批从农村中出来、在城里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的人,以及掌握了现代科技和市场营销知识农家出身的大学毕业生,他们中又有人开始返乡从事农业生产了,但这批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还有一些投资农业产业,建畜牧业养殖场、建温室大棚基地、建果园等特色种养基地的城里人。这些城里下来的人和返乡创业的农民,包括大学毕业回乡的农家子弟,他们往往从事着农村中技术含量高的农业产业项目,采取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方式。他们是如今农村中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劳动者,是最具有创造力和活力的生产力。而留在村里的原有劳动者,他们中的青壮年70%以上的人外出打工走了。村里留下的多是老弱病残者和妇女,他们只能维持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今后农业生产的发展依靠谁,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有人惊呼怎么会出现这种农民进城,城里人下乡的现象呢?惊讶也罢,不可理解也罢,农村劳动者队伍出现了新的变化,这是从事三农研究人员必须正视的现实。

  农业生产资料主要指土地、生产工具等。传统小农生产方式是牛耕耧种,石磨石碾加工粮食,养牛耕田,养猪积肥,有机循环环保的生态农业。在这种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采用家庭小农生产方式是科学合理的,三十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农民向往的幸福生活。而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了,家庭小生产模式必然面临淘汰的命运,农业实现规模化现代化经营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现时农业生产对象也大大地扩展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了,比如,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工业已经列入了农业生产的范畴了。

  二、如何调整新时期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目前,农村生产力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必然促使农业生产关系相应发生转变。这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大理论课题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我觉得把农业生产者组织起来,把土地集中起来,采取规模化经营方式,是当前农村最需解决的两大问题。先进农业生产力和土地等生产资料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代表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

  2022年12月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2)

  为我们指明了农村农业的发展方向。

  农场和合作社是目前农村中的两种主要的有组织生产模式。农场有的是由村里的种田大户发展建立起来的,更多的是城乡资本采取股份制方式,通过流转农民的承包地建起来的。农民合作社是5户以上农民合作建立起来的,其管理方式很松散,多数流于形式。建合作社的一个好处是,有得到政府资助的机会,特别是可以申请到税务局的卖菜免费发票。2016年5月,我在内蒙古卓资县家乡有过一次调查,在县工商局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460多家,其中,在地税局取得税务登记的为194户,在国税局登记的123户。其中只有2户是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章运作的。一个合作社拥有1万多亩土地的生产规模,以种植业、养殖业、药材种植相结合的生产模式进行生产经营。一个合作社是由全县有名的7家种植养殖大户,每家出资5万元,在县城开了一家专营门店,自产自销当地优质农产品。结果两家只维持了二三年都倒闭了。我县多数农民合作社只是挂了一个虚名,空心运转,这与全国多数地区的合作社情景相似。而农场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正常生产经营。

  但是,我在山东省烟台市和贵州省毕节市调研,却看到了令人振奋的现象。这两个地级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办的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截止2020年8月,烟台市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扩展到2311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40%,入社群众达34.5万人,带动新增集体收入3.91亿元,群众增收5.01亿元。(3)毕节市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扶贫攻坚创造了辉煌战绩,2020年,全市7个贫困县,1981个贫困村,115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在2021年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毕节有19人、15个集体受到表彰,成为全国受表彰数量最多的地级市。毕节市每个行政村都成立了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开展了乡镇党委统领合作社。(4)为什么这两个地区合作社办的有实效、有成就呢?关键就在于,行政村党支部起到了核心领导作用。

  合作社与农场不同在于,农场建立是资本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村里大户能人强强联合,或者城乡资本相互结合,按照公司法的规则运行,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合作社往往是农村中处于弱势个体农民抱团取暖成立起来的,经济实力普遍不强,人杂事多,没有党组织起核心领导作用,很难办好合作社。不过多数农场是挂着合作社的名义经营。二者区分在于,农场一般入股人数少于5人,或者只是少数几个人控制着多数股份。合作社是入社的多数人同意了才算数。

  烟台市牟平区小苇子村成立的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该村共有村民146户,373口人,党员24名,“两委”成员5人。全村耕地面积1200余亩,林地山峦约200亩。2018年10月注册成立了果业专业合作社,主要发展苗木和果树种植。2020年合作社运营土地270亩,其中矮化现代化苹果园200亩,乔化果园50亩,新型樱桃苗木10亩,绿化苗木10亩。这270亩土地原来基本上属于撂荒地,当初有人提出合作社每亩出资三五百元钱就可以从农户手中流转20年撂荒地的有偿使用权,从经济上看很合算。但村党支部讨论后不同意,认为党支部有责任和义务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的路,采取撂荒地土地入股,有利于村民,合作社不能与村民争利,而是要带领村民共同富裕。合作社成立了,有了成片大块土地,有了经济实力,争取到了政府支农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支助资金高达503万元。这503万元项目补贴资金,合理量化到集体和村民股份中,一并提升了村集体和村民的占股比例。降低了外来资本股金的占股率。现在合作社股金结构已经由原来外来资金占股70%降到了30%,外来资金还要降,最终要降到20%。2020年,合作社股份构成是:村集体以基础设施、集体土地入股,占股30%,村民以资金、承包地、劳动力、物资等折价入股,占股40%。吸收外来资金入股,占股30%。合作社股金结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目前已有124户村民入社,占全村总户数的85%。我2020年到该村采访时,看到了一个已经建成的现代化果园。果园种植的是最新优质良种苹果,过去上山的坡地,马车都上不去,如今宽敞的水泥大道直达山顶。山顶建有大型蓄水池和水肥一体化机器,机器上安装着4个透明管,可以清楚地看到,氮磷钾微量元素的添加比例。果园聘请了中能集团的专家给予栽培技术指导,根据土壤养分的含量和果蔬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对养分的不同需要,科学地按比例添加氮磷钾和微量元素肥料,通过水肥一体机加入输水管线,施入到地里。合作社在山顶撂荒地建成的果园里的果树,比山脚农民自己经营的果园的树长得还好。村党支部吕书记告我,四五年果树挂果后,合作社良种苹果售价要比普通品种价格会高好几倍,农家小果园会自发申请合并到合作社里的。合作社果园进入了盛果期,每年产值可达千万元,户均果园股份价值可达到70多万元。小苇子村已经建成了村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了。

  有人奇怪,为啥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对农业资金投资那么多,扶持力度那么大,农村反而会出现了需要政府来扶贫的贫困户呢?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弱小个体农户无力对接政府对农村、农业的投资项目,有的村民连承包地都一次性流转出去了,他们享受不到这种政府投资项目的优惠扶持。政府支农资金在使用上实际上是扶持强强合作的农户,没有很好顾及到贫困农户的利益,甚至被城里的资本套走了。小苇子村的发展经过就是一个具体的案例,农民如把土地流转到资本公司手里,公司以农民合作社的名义争取到土地高标准建设项目,那503万元项目资金受益的只是公司大股东,与村民何干?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首先考虑的是广大村民的利益,一切为了村民着想,把政府支助农业的款项落实到每个村民的身上。我们在小苇子村就感受到这种巨大的变化,这种组织起来的农民有着移山倒海般的力量。

  贵州塘约村、烟台组织部和贵州毕节等地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经验,如星星之火,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但没有形成燎原之势。为什么呢?这与两地的特殊性有关,贵州毕节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农民人均只有1亩地,而且98%的土地是挂在山坡上的零散地,连梯田都称不上,不能采取土地现代化规模生产,因此,没有城里的资本愿意下来流转土地。而烟台市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主要生产苹果,1亩果园可生产5000斤苹果,亩产值一二万元。资本要建果园流转土地成本过高,而且果园四五年后才见受益。因此,那里的果园还是以家庭经营为主。但是苹果树生产周期只有30年,烟台市大多数果园面临着果树更新换代的问题,建现代化果园不是一家一户农民可以办到的事。所以,合作社应运而生。

  当然,更主要的是那里农村党组织建设搞得好,全国好多贫困地区,农村党组织一年连一个党员大会都开不起来。而我在这两个地区看到,村里党员每月都要过正常的组织生活。农村里没有模范带头的共产党员,没有战斗力的村党支部,是搞不成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而党支部不出面领办合作社,成立的农民合作社多数是挂名而已。

  有人顾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又会走人民公社的老路。我觉得这种顾虑是正当的,必须正视。我始终认为,人民公社制度是党领导农民群众的一项伟大的创举,取得了不可否认的历史成就,但在人民公社后期,出现了严重背离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简称“六十条”)的现象,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盛行,严重地剥夺了社员的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这是导致人民公社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农村最有创造活力的是返乡再创业的新式农民和城里人下乡创业者,他们更愿意流转土地建农场干。留在村里的老弱病残农民和妇女,即使想办合作社也是有心无力。因此,行政村党支部如果不具有坚强的战斗力,村民没有建合作社的意愿,由县乡政府强力扶持建起的合作社,也避免不了官办农业的弊端,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这可能也是中央高层没有大力提倡推广党支部领导合作社的一个原因。

  此外,我到东北旅游,在东北大平原和山区极少看到撂荒地,农田普遍采用大型机械化耕作,经调查了解,得知即使还是采用家庭生产模式的农户,也多加入了机械化耕作合作社,或者雇用机械化合作社的农机具进行耕作收割,这种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能将家庭小农生产带进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中。

  各地情况不同,因而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当地的生产模式。最重要的一条是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上级领导不要自以为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代替农民做出选择。

  贵州省安顺市大坝沟行政村与塘约村相距不远,都是新近涌现出来的改革先进典型。该村党支部陈书记是一个实干的人,他对我说,村党支部争取到绝大多数村民的意见,由村委会组织,进行乡村改造,修路调整调换了村民的住宅地的位置,对村民原住宅地超出政府住宅占地标准的面积,有偿回收,再卖给无住宅地的农户的方式,平房建成了楼房,临街户建成了商业一条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十分满意,上级领导也叫好。行政村通过乡村改造和土地改造,整出了近100亩集体用地,党支部想用集体土地干一番事业。可上级政府却强令行政村把土地再量化分到农户手中,不允许村委会集体使用,村委会没有平台咋能发展集体经济呢?不发挥村党支部工作主动性,不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乡村振兴只能是一句空话。

  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种生产方式,一种公平的社会制度,一个美好的理想。共产党就是带领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政党。因此,塘约村、烟台市组织部搞得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经验,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肯定,各级领导应该提倡,因地制宜地大力推广。

  三、农业产业化开发前程似锦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从而有了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等行业的诞生。我们现在提农业产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细化产业内部分工,形成专业生产模式,打造农业名牌产品,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其商品价值,从而增加农业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比如,过去农民生产下的小麦,卖到了国营粮库,不分小麦品种和质量标准,全堆在一起。粮食加工厂用统一的生产工艺加工面粉,一般提供给市场的只有九0粉、富强粉等几个种类的商品,面粉品牌之间价格相差不大。而如今市场上的面粉种类繁多、等级分明,比如,按照小麦品种面筋含量不同,生产专门用来做糕点、蒸馒头、做饺子面条的专用面粉,其价格有很大的差异,最低价与最低价能相差几倍。要生产高质量的专用面粉,就得从选用小麦专用品种,专业化种植,分别收储,采取特殊工艺来加工。就是农产品产业化开发的一个具体例子。

  农业产业化开发,从包产到户后就开始提倡了。当初的提法是:龙头企业带农户模式。但搞了多年,农民越来越没有兴趣参与了。因为龙头企业往往唯利是图,社会责任不强,一遇到市场销售波折,就把风险转移到农民身上了,农民跟龙头企业跟怕了,再忽悠也没几个人想跟了。比如,我所在的乌兰察布市,有段时间,要为自治区内名优乳业龙头企业打造奶源基地,全市上下下了血本,政府为了帮助农民尽快买到奶牛,特地去澳大利亚、新西兰成批大量进口奶牛。同时采取三三制方式筹集买牛资金,农民买一头奶牛,政府财政补贴三分之一,农民自筹三分之一,财政为农民担保向银行贷款三分之一。结果农民养奶牛刚上路,就遇到了市场风险,龙头企业压价收购牛奶,养牛户卖牛奶连成本都收不回来,造成养牛户和私人建起的奶站血本无归。农民花16000元买回的奶牛,四五千元就卖了。全县42家奶站,41家破产了。这种例子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

  2020年以来,我在山东烟台、贵州毕节、内蒙古等地调研,发现了农业产业化开发有了新的模式。

  烟台栖霞市是全国主要的苹果产区,苹果种植面积128万亩。2017年,栖霞市争取到农业部和财政部国家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项目,总投资30亿元,其中部级资助资金高达10亿元。政府用这笔补贴资金与私企成立了合资公司。行政村成立了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负责拿地,企业拿钱,发动群众把各家果园折股量化,共同建设苹果示范园,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转化。栽种新苹果五年后挂果才见受益,公司连续4年按每亩1000元的标准向农户发放生活保障金。苹果园受益后,除去生产成本、周转资金等必要开支后,盈利部分按公司65%、集体5%、农户30%比例分成。待企业收回成本后,将企业提取利润比例下调至55%,农民比例提高到40%。这种做法,就保障了农民的受益,使他们可以享受到公司发展的红利。在合资公司里,会计是由合作社派出的,合作社全程参与公司的生产经销运营。

  个体农户家庭小规模经营,是没有条件对接到政府支农项目的,支农项目资金往往被村里强强联合的富裕村民和外来公司争取到手了。村民如果把土地转让给种植大户、外来公司,只能得到一笔流转费,享受不到果园发展的红利。村民通过加入了合作社,弱小穷困的村民也可借助合作社的组织优势,享受到了支农资金的优惠,这就是村民组织起来得到的好处之一。大体估算,加入合作社比单纯流转土地收益高出好几倍。而且,入社村民心态上也是大不同的,他们依然是土地的真正主人,通过合作社来行使土地承包权。

  贵州毕节市农村工作有一个亮点是,各村都成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各县都建有新型农业龙头产业。

  黔西县开发的黄牛产业,是由县政府直属农投公司与贵州黄牛公司,共同出资组建黔西SPV公司,公司为合作社提供小牛犊,并提供酒糟饲料和配置精饲料,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合作社将牛犊在自办养殖场里饲养,或者放到入社社员家中饲养,饲养六七个月后,将肉牛再出售给黄牛公司,发放牛犊回收肉牛,过磅称重,按牛增加的体重计价,价格是事先确定好的,合作社每头牛可收入4000元纯利润,生育一头牛犊另外奖励1000元,农民养牛成本不大,没有大的风险,他们十分欢迎这个养牛产业,并将牛粪开发出养蚯蚓产业,养一亩蚯蚓产值可达到五六千元。

  近年,毕节市威宁县高山冷凉蔬菜异军突起,其种植模式是:县政府利用对口扶贫帮扶单位的资金,建成现代化的育苗温室工厂,生产高质量的蔬菜秧苗直供合作社和农民。依靠组织起来的力量,发展了40万亩山地露天蔬菜,蔬菜品质比大棚蔬菜高出了许多,冷凉绿色蔬菜享誉全国。威宁现在是中国西南最大的蔬菜产业基地,每天发运各种蔬菜捌玖千吨,销往全国,远销国外阿联酋、法国、德国、加拿大。同时发展起来的跑山鸡,快乐母鸡下的绿皮蛋在市场上也十分畅销。

  毕节市有一种叫作红托竹荪的野生菌,味道特别鲜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老乡从山林里采摘到一朵红托竹荪,就能卖10元,可以换47斤玉米,卖干货2000多元一斤。后来科技人员把红托竹荪菌种分离了出来,可以人工培育了。如今红托竹荪种植模式是: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提供菌种,乡镇联合社与公司合资建菌棒培育厂,把菌棒再交给合作社来搞。合作社可以利用村里的空闲房种蘑菇,也可以分给农户去搞。林下也可种红托竹荪,品质比大棚里的好,我们现场参观过,蘑菇刚出土,可爱极了。老乡说林下一亩可收入2000多元,但成本要600元,但我没有问清,蘑菇只收一年,还是二三年。红托竹荪现货每斤收购价为50元,相当可观了。这就是合作社组织起来的农民与农业高科技结合起来,发展成的新产业。

  2021年,我随市文联组织下乡采风团,参观了内蒙古卓资县一处现代化的养鸡场,中共卓资县县委常委赵利森同志陪同我们参观。赵利森多年来一直分管县里的农村工作,他在现场对我们说:为了提高扶贫资金的利用,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作用,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堵住扶贫资金使用的漏洞,杜绝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腐败现象。卓资县委和政府从2017年开始尝试县政府直接上马产业扶贫项目,由县政府直接主抓扶贫优势产业,县政府把各方筹集的部分扶贫资金捆绑起来,集中使用,形成了以县政府直属投资公司名义投资建厂、民企租赁使用、贫困户享受收益的产业扶贫模式。2019年扶贫产业初具规模,2020年见到了显著的效益。2020年全县产业扶贫项目获得了5千万元纯利润,全部用在扶贫工作中,全县109个行政村利益均沾。全县各个行政村的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用人工资都由产业扶贫项目收益所出,用投资优势产业来推进扶贫工作效果十分显著。

  有人担心政府直接搞扶贫产业,容易产生腐败问题。这种担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在实践中,如今反腐工作机制已经很健全完备了,纪检监察部门随时可以跟踪监控扶贫资金的使用,可以有效预控腐败的发生。如果把扶贫资金直接投放到公司和农民自办的合作社里,腐败的风险更大,因为有权力寻租的空间,纪检监察部门往往也监控不了私人企业。更何况,卓资县政府投资扶贫产业,只是搭台,唱戏的是民营企业、种植营销客商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生产种养殖经营大户。政府只收厂房设备租金,不具体参加经营活动,没有经营风险。政府根据本县实际,投资优势产业,起到了优势产业的引领作用。比如,卓资县熏鸡和冷凉蔬菜是全县两项支柱性的产业,政府投资就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为扶贫事业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政府参股主导的龙头企业,不是光追求利润,更多承担着惠及农民的社会责任。这种产业化开发模式将农业高新技术与农民合作社及个体农户结合在一起,大大地提高农业生产力,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并且把上级政府扶持农业的资金转化为集体财产,不是扶持了个人,而是壮大了集体经济,使全体村民代代受益。

  四、行政村在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党中央对包产到户责任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写进宪法里的内容。但是后来在实施过程中,对统的功能重视不够,一味强调分,把村集体经济分光了、掏空了,致使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展工作没有了集体经济资源可依靠,行政村连村干部工资报酬和正常工作开支都没有了来源,有不少村委会把办公场所都卖了,没有愿意人当村干部了,农村工作成了一盘散沙。有的村被黑社会浸透,黑恶势力欺压百姓,农民苦不堪言。

  为了使村党支部、村委会能够正常开展工作,县级财政只好出钱为村干部开工资,支付村里必要的办公经费,甚至拨款建村委会办公室。我国自古以来,政府行政编制只到县一级,乡村实行的自治管理,乡村里的里长保长之类的官不属于政府官员序列,政府不为他们开支。在人民公社时期,公社要承担起社员的教育、卫生、救济、修路等各方面的公益社会责任,还要出钱出人搞民兵训练。可如今,我们政府财政却要为村干部负担工资和办公经费,这种做法严重拖累了政府财政,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旧时代农村中,村里为了公益事业,建有校田、祠堂田、甚至正月十五办红火的玩意儿田等各种公田,来维持村里的公益事业开支,可现在我们有人却主张把集体经济分光吃尽。村干部挣得是政府工资,首先要为政府负责,与村民联系的紧密度就有所降低。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没有远见的历史倒退。

  而在全国百强村,因为坚持土地集体经营,大搞集体经济,所以就建成了村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了。他们是我们鲜明的学习榜样。近年来贵州塘约村、烟台和毕节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取得的显著成绩,也证实了只要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作用,走村民共同富裕的合作道路,是可以后来居上,大有作为的。

  不管富裕村还是贫困村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现在农村土地、集体经济资源虽然绝大多数已经分掉了。但是,村里的山坡、荒地、河流、道路、地下水还是可以利用的集体资源。烟台市就将村里可利用的资源,折合成资金,作为集体股份入股了合作社。合作社建果园时,把分地时各家留下的地埂去掉了,一般可以扩增出8%的土地,多余出来的土地作为集体财产加入了合作社。集体经济壮大了,村集体就能为村民多办好事。我在烟台看到,有的村为老年人办了公益食堂,免费或以成本价为老年村民服务。有的村规划建立村级公益养老院。高层已经鼓励让进城落户农民把承包地有偿退出,如果有村民愿意把承包地退还给村里,村集体就可以当作集体用地接收下来。如果,村民把承包地退回到村委会,村委会再把地分到村民手里,那真是件十分麻烦的事,村干部谁愿意去管。政府应该出台有关政策,采取各种方式,包括资金补偿方式,鼓励进城落户的原村民,向村集体交回承包地。对绝户村民的承包土地无条件地收回;对原承包人已经去世,其子女在城里已经有了正当的职业,其承包地不能继承,应收回集体,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减少吃地租的现象;对村民连续几年的撂荒耕地,一律收归集体,由集体开发使用。村集体充分使用了土地所有权、管理权,村集体经济壮大就有了经济依托。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干部工资和办公开支就应该由村集体负担,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村干部的工资根据村集体的收入上下浮动,有利于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这是农村改革的正途。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有了经济实力、有发挥作用的平台、有权有责地运作起来,乡村振兴工作就能落到实处,村民才会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备注:(1)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

  (2)智广俊著《烟台经济—乡村振兴之路》书前言。中国城市出版社2020年12月。

  (3)王宏甲著《走向乡村振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年3月。

  (4)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电

  作者简介:智广俊,卓资县农牧和科技局退休人员,研究员职称,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自治区级科技奖励11项。长篇小说获内蒙古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优秀作品奖1项,市级奖4项。获乌兰察布市首届社会科学奖二等奖1项。

     【文/智广俊,红歌会网专栏作者】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