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随着权健、无限极等一个个保健品神话的破灭,国内的保健品市场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不少使用保健品的人陷入了恐慌和焦虑中,他们从昔日对保健品的盲目“迷信、依赖”,一下子反转到“怀疑、全面否定”,保健品在某些地区甚至成了过街老鼠,成为“骗局”的代名词。但是,一些有识之士在保健品市场冰与火的两极之间,仍然保持了冷静的思考:保健品对人们的健康究竟有无作用?中国的保健品行业的未来发展何去何从?保健品发展模式路在何方?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养生、保健。从庄子《养生主》提出养生保健“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吕氏春秋》的“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天子”,到目前形成专门的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养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目前医疗投入占GDP较低的情况下,中国国民健康指标如婴儿死亡率、产妇死亡率、人均寿命,和发达国家相差不大甚至反超,这与国人日益高涨的养生意识和保健自觉不无关系。
健康中国战略,其核心就在于“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卫生工作的模式必须以“以健康为中心”替代“以疾病为中心”。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健康战略中,预防保健、医疗、康复三驾马车必须齐头并进,一个也不能落下。
保健品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核心就在于促进人类健康,而不是以“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保健品的作用在于保健功能,而不是替代药物和临床治疗,这是该行业一个不能突破的原则和底线。保健品不能短期治愈疾病,只能通过日常的补充、调理提升机体的整体功能,所以国外很多国家将保健品定义为膳食补充剂(Dietary Supplement)。但为什么在国内市场,保健品就被包装成能治愈腰腿痛、糖尿病、高血压甚至恶性肿瘤的灵丹妙药呢?
中国的保健产业,无论在品种数量上还是规范化程度上,与某些发达国家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2015年的一项数据显示,国内人均年保健食品消费为24美元,是美国的八分之一,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此外,大量国外保健品品牌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本土品牌缺乏国际意识,很难走出国门,形成了巨大的贸易逆差。国内本土保健品品牌在质量和品牌意识上还有待继续提升,如果一味想在短期内不断占领国内市场,就只能在销售模式层面肉搏,必然导致良莠不齐。
中国的保健品市场缺少有效的监管机制,这也是造成保健品行业乱象丛生的重要因素。保健品市场的非法添加、虚假标识、非法营销以及虚假广告宣传等乱象,何以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大行其道?传统的监管部门,如药监、卫健委、工商、公安经侦等,多头监管必然会造成监管“空白地带”和“重复地带”。如何理顺这些部门的关系,建立长效机制,也是保健品行业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健康中国的基石就在于一个个具体的个体。健康教育,尤其是乡村健康教育的缺失,让一些不法保健品乘虚而入成为可能。乡村的健康教育是个大市场,广大健康工作者在其中大有可为。浙江省正在推行的“文化礼堂”、乡村社区等的“健康小屋”“日间照护之家”等项目,是普及健康教育的有益探索。
如何正确看待保健品,如何有效管理这个行业,如何科学发展保健产业,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大课题,值得我们持续探索和深思。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29日 02版)
作者:陈作兵(医学博士、中国康复医学会医养结合专委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