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主权按
自从有了温室大棚,人们冬天的饭桌上就一改萝卜白菜的主调,草莓、西瓜、葡萄以及各类其他反季节果蔬丰富着人们的饮食。由于市场紧俏,反季节果蔬的价格也往往比应季果蔬高出不少,所以农民、商贩提高了收入水平,消费者提高了生活质量,一派各取所需、彼此安好的祥和气氛。然而这反季节果蔬的种植过程,却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样平稳安全。为了反季节生产,人们需要在温室大棚里人为创造出与外界不同的相对封闭“小环境”,这就给病虫害以滋生的土壤,为了达到高产稳产,农民就不得不用尽各种方法来压缩生产时间、减少病虫害的出现,所以高毒农药的过量使用、催熟激素的大量运用就成了不可避免的手段。高毒、高农残、附带催熟激素的反季节果蔬,你还敢吃吗?
正文
从根本上讲,反季节设施改变了蔬菜的生物学本性,也正因为如此,反季节蔬菜在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反季节蔬菜要想成功,首先得改良蔬菜生长的微环境,常规做法是将塑料膜笼罩在耕地上。塑料膜造成的阳光温室在提高了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同时,也打破了害虫的休眠规律;由于温室大棚内温度、湿度较高,且常年不通风,病虫害滋生异常严重,土壤线虫和有害微生物也因此活跃起来,造成了大棚蔬菜特有的病虫害。
为了控制病虫害,菜农们只好借助于农药。七八分地的黄瓜大棚,一个生长季节下来,约使用300~800元的农药。更糟糕的是,为减少成本,菜农们普遍使用甲胺磷等高毒农药,这种农药不仅价格便宜(可减少20%成本),且药效强,杀虫立竿见影。很多人喜欢吃韭菜,然而韭蛆常生长在菜体内,表面喷洒农药很难起作用,菜农们就借助高毒甲胺磷灌根。其中的磷素还能起到肥料作用,灌根后韭菜生长茂盛、颜色浓绿、叶片肥大。甲胺磷既当药物又当肥料使用,在反季节韭菜生产中广为流行,从而使反季节生产的韭菜变成有名的“毒菜”,令很多知情的消费者们望而却步。
温室大棚内连续种植相同的蔬菜,会出现产量明显下降,这在园艺学上称为“连作障碍”。为减少损失,菜农们常常借助大化肥弥补生长不足。且大多数农民相信“多施肥,多产出”,化肥添加量常常高达推荐量的2~5倍。大化肥使用除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外,更严重的是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这是因为塑料大棚内风吹不着,雨淋不到,化肥“冲不走、流不去、分解不掉”,迫使其垂直下渗,对地下水的污染就不可避免。常年使用大化肥生产反季节蔬菜的华北某地,80米以下地下水的硝酸盐含量超过美国标准的10倍。近年来,反季节蔬菜主产区农民癌症发病率大幅度提高就跟大化肥带来的环境污染不无关系。
菜农们为了提前上市,往往不等蔬菜成熟就开始采摘,借助生长激素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催熟”。更有人为迎合消费者在感官上的需求,在蔬菜和水果中使用一些添加剂,其中以各种激素为主。所使用的激素中,赤霉素促进发育,膨大剂让果实长得大,乙希利促早熟催红,等等。大棚黄瓜因气温高、湿度大,往往不容易开花座果,有人发明了氯吡脲为黄瓜“授粉”,可以实现非自然授粉前提下让黄瓜子房变成果实(黄瓜果实来自子房和花托膨大)! 这样的黄瓜是不能留种的,长期食用这种抹了人造植物激素长大的黄瓜,儿童会增加性早熟,成年人则会导致不孕不育的风险。
蔬菜大棚里面的问题,菜农最清楚。因为他们种植的蔬菜是商品,是某种意义上的“水”货,他们清楚农药残留,有些有良心的菜农可能在采摘之前某段时间停止用药,但更多的菜农为了产量,不敢停止用药,再者他们也无法保证在运输过程中没有人喷洒保鲜剂。处于对自己健康的本能保护,菜农们对于自己种植的蔬菜一般是不吃的,他们专门留出了土地生产自己吃的蔬菜。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反季节蔬菜绝对不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业已暴露了食品污染、环境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粮食安全等多方面的隐患。建议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这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蔬菜生产上,适当控制反季节蔬菜规模,压缩设施农业;积极发展有机种植或绿色种植;利用国家自然热量资源生产顺季节时令蔬菜等,均不失为有效的应对措施。
文章来源: “生态家园”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反季节大棚蔬菜之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