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人民健康 > 食品安全

陈一文:驳农业部“转基因食品外源基因...蛋白质进入胃肠就消化成小分子成分”谣言

2017-11-20 10:29:00  来源: 作者微博   作者:陈一文顾问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驳农业部“转基因食品外源基因...蛋白质进入胃肠就消化成小分子成分”谣言

  -- 农业部科技司及其《转基因权威关注》专栏散布伪科普“官谣”必须肃清与追究渎职责任

  陈一文,《健康中国》捍卫者顾问、80年代全国青联前特邀委员

  转载自新浪网《陈一文顾问微博》(2017-11-18)

  https://weibo.com/1269923485/FvE18rint

  @陈一文顾问【驳农业部“转基因食品外源基因...蛋白质进入胃肠就消化成小分子成分”谣言-- 农业部科技司及其《转基因权威关注》专栏散布伪科普“官谣”必须肃清与追究渎职责任】清楚了解国内外多国独立科学家一系列研究后,明知故犯再三宣称,欺上瞒下散布”官谣“,故意误导最高层党政领导、所有媒体与全国人民!

  农业部科技司、《转基因权威关注》、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官员一再宣扬“转基因食品外源基因...蛋白质进入胃肠就消化成小分子成分”、“不会以基因的形态进入人体组织,更不会影响人类自身的基因组成”、“因此食用转基因食品是不可能改变人的遗传特性的”、“现代科学没有发现一例通过食物传递遗传物质整合进入人体遗传物质的现象”是转基因利益集团宣称“转基因食品安全无害”重要基石之一。

  他们宣扬这些说法时,不举证任何科学试验研究证据,也举证不出任何科学试验研究证据,只是依仗手中掌控的“官方话语权”、“舆论操控权”、“媒体科普培训权”不断这样宣传,让善良的民众相信这样的说法!

  本文揭露证实他们宣扬散布这些说法前,国内外一系列科学试验研究文献已经确凿无疑证实,转基因食品的外源基因片段及其表达的蛋白质,不仅进入动物与人类肠道时继续存活,而且进入动物与人类血液以至许多重要器官与组织,甚至在“在怀孕妇女及其胎儿以及非怀孕妇女的血清中检测到(抗虫转基因作物)Cry1Ab蛋白(Bt毒素)”,证实他们的这些说法是彻头彻尾“官谣”,必须肃清与追究渎职责任!

  1、农业部散布“转基因食品外源基因...蛋白质进入胃肠就消化成小分子成分”的证据

  证据1: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等部门2012年安排农业出版社出版《神奇的转基因技术30问》“主编寇建平”(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与知识产权处处长寇建平)

  http://www.moa.gov.cn/ztzl/zjyqwgz/kpxc/201203/P020120320577828318855.pdf

  “13、人吃了转基因食品,自身的基因会改变吗?”宣称:

  “所有食品,不论时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的,都含有基因。食品进入人体后,会在消化系统的作用下,讲解成小分子,而不会以基因的形态进入人体组织,更不会影响人类自身的基因组成。”

  证据2: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在其《转基因权威关注》专栏2014-06-2散布传播"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中国科协科普部”《理性看待转基因》(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http://www.moa.gov.cn/ztzl/zjyqwgz/kpxc/201406/P020140627538473476535.doc

  “19、转基因食品现在吃了没事,能保证子孙后代也没事吗?”宣称:

  “只要转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不是致敏蛋白和毒蛋白,这种蛋白质和食物中其他蛋白质没有本质的差别,都是营养物质,蛋白质进入胃肠就消化成小分子成分,提供人体的营养和能量。

  ... 转基因食品的外源基因与普通食品中所含的基因一样,都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食用转基因食品是不可能改变人的遗传特性的。事实上,人们常吃的即使是最传统的任何一种动植物食品,也包含了成千上万种基因,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担心食物中来自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因会改变人的基因或遗传给后代。现代科学没有发现一例通过食物传递遗传物质整合进入人体遗传物质的现象。”

  证据3:农业部网站《转基因权威关注》专栏2015-04-27传播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图册: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同样安全》:

  http://www.moa.gov.cn/ztzl/zjyqwgz/kpxc/201504/P020150427733172443872.pdf

  “转基因食品现在吃了没事,能保证子孙后代也没事吗?”宣称:

  “人类食用职务源和动物源的食品已有上万年的历史,这些天然食品中同样含有各种基因。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转基因食品的外源基因与普通食品中所含基因一样,都能被人体消耗吸收,食用转基因食品不会改变人的异常特性。”

  “再说了,狼吃羊有数万年的历史了,羊的基因并没有改变狼的基因,狼还是狼,也没有变成羊。”

  2、驳斥农业部“转基因食品外源基因...蛋白质进入胃肠就消化成小分子成分”谣言

  我们首先列出驳斥农业部“官谣”的依据:

  依据1:《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999年1月27日报道《科技超级细菌可能来自转基因食品》:“看到DNA在结肠中持续存活这样长的时间令人惊讶”,这样长时间的存活意味着转基因食品中的基因可能跳跃迁移到养殖场动物肠道中的细菌中。

  http://news.bbc.co.uk/2/hi/science/nature/264119.stm

  1998年一项新的研究激起转基因食品可能推动药物抗性“超级细菌”的担心。

  丹麦科学家应用一个计算机控制的人造肠道表明,DNA在大肠中完整无缺保持了几分钟。

  哈伯·诺特伯恩(Hub Noteborn),位于丹麦Wageningen的国家农药产品质量控制研究所科学家,告诉《新科学家》杂志:“看到DNA在结肠中持续存活这样长的时间令人惊讶。”

  这样长时间的存活意味着转基因食品中的基因可能跳跃迁移到养殖场动物肠道中的细菌中。以前,某些科学家曾经说,由于转基因DNA太快分解,不存在这样的风险。

  如果迁移的基因是喂养给家畜的某些转基因作物中用来做标记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话,那么可能造成严重的健康风险。危险在于这样的抗生素抗性细菌可能从动物传播到人类。

  该项实验使用转基因含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细菌。由于这些细菌在人造肠道中被消化,但是一半的DNA还是存活了六分钟。

  “这时间足以让它们改造细胞”,罗伯特·哈维纳尔,他是位于丹麦Zeist的TNO营养与食品研究所科学家。他的团队设计了这个人造肠道,提供含正常细菌群落与酶类的肠胃机械模型。

  这是检测来自转基因细菌的DNA迁移到肠道中通常存在的细菌迁移率的首次实验。每1000万个细菌中仅有一个的DNA发生迁移。但是,肠道中通常有1万亿个细菌,提议许多可能发生迁移。

  最为关键性的试验是,感染肠道的转基因食品与细菌能否发生基因迁移。哈维纳尔说,他将要求欧盟提供资金支持进一步的研究。

  这个新的发现表明进行更多研究至关重要,德雷克·布尔科说,他曾任英国新资源食品与加工咨询委员会主席。“我们只能说这种风险不是零风险”,他说。“任何能够对此提供更多统计数字的研究,都有益。”

  英国上议院选择的一个委员会最近说,转基因食品潜在的益处远远超过其风险。然而,即便他们也依然推荐在农作物中应用抗生素抗性基因,例如美国某些养牛场喂养牛的转基因玉米,“应当尽快逐步淘汰”。

  依据2:PLOS杂志(PLoS为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的简称)2013年7月30日发表《完整基因可能从食物进入人类血液系统》:“在一个血液样品中,植物DNA相对聚集度甚至高于人类DNA”!

  作者就职机构:匈牙利科学院分子医学研究组、匈牙利Semmelweis大小内科学系、哈佛医学院儿童医院、丹麦技术大小生物测序分析中心等。

  摘要

  我们的血液循环系统被认为是与外部世界与消化道有效隔离的环境。依据标准范式,与食物一起食用的大分子团不能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消化过程中,蛋白质与DNA曾被认为分解为微小成分、氨基酸与核酸,然后经过一个复杂活性过程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分布到身体不同部分。在此,基于对于来自四项独立研究超过1000人类样品,我们报告如下发现的证据:来自食物的大小足以携带完整基因的DNA片段,通过目前未知机制能避免分解而进入人类血液循环系统。在一个血液样品中,植物DNA相对聚集度甚至高于人类DNA。这样的聚集度在血清样品中显示令人惊讶精确指数--正常分布,而非血清(脐带血)对照样品发现没有植物DNA。

  文献出处:

  Spisák S, Solymosi N, Ittzés P, Bodor A, Kondor D, Vattay G, et al. (2013) Complete Genes May Pass from Food to Human Blood. PLoS ONE8(7): e69805.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69805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69805

  依据3:志愿者食用一次转基因大豆饮食试验:不仅在消化道中发现完整转基因DNA能够通过消化过程继续存活,而且发现转基因大豆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基因横向迁移进入肠道细菌。

  对于志愿者食用一次转基因大豆饮食研究中,在消化道中发现完整转基因DNA能够通过消化过程继续存活。而且有证据证实完整转基因基因片段存在与未完全消化的食物中(可以排出体外),而且发现转基因大豆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基因横向迁移进入肠道细菌。

  有意思的是,在食用非转基因大豆对照组中,没有发现肠道微生物结合非转基因达到DNA,提议转基因作物DNA可能更容易横向迁移。

  文献出处:

  Netherwood T, Martin-Orue SM, O’Donnell AG, et al. Assessing the survival of transgenic plant DNA in the human gastrointestinal tract. Nat Biotechnol. 2004;22:204–209. doi:10.1038/nbt934.

  https://academic.microsoft.com/#/detail/2166527836?FORM=DACADP

  Heritage J. The fate of transgenes in the human gut. Nat Biotechnol. 2004;22:170-2. doi:10.1038/nbt0204-170.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4755289/

  依据4:挪威、匈牙利、爱尔兰、土耳其、奥地利学者进行的一项国际性研究发现:喂90天玉米饲料发现转基因玉米外源基因迁移进入实验动物血液与器官

  “我们试图发现探索转基因食品无意影响我们需要测量的指标”,挪威兽医科学学院阿舍尔德-科洛格达哈尔教授(Prof. Åshild Krogdahl)解释。

  该项国际性研究发现:

  -- 转基因饲料致实验动物吃得多与肥胖;

  -- 肠道微观形态变异、难于消化蛋白质、免疫系统变异、血液指标变化;

  -- 肠胃、肝、肾、胰腺、肾上腺与生殖系统变异;

  -- 转基因玉米外源基因相当大片段进入实验动物血液、肌肉组织与肝组织!

  文献出处:

  M.K. FRØYSTAD,Å. KROGDAHL et al., Gene expression in distal intestine of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L.) fed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 meal,Aquaculture Nutrition, Volume 14, Issue 3 June 2008, Pages 204–214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365-2095.2007.00519.x/abstract

  Arild S. Foss,Growing fatter on a GM diet,Science Nordic, July 17, 2012

  Arild S. Foss,转基因饮食生长更胖,北欧科学,2012-07-17

  http://sciencenordic.com/growing-fatter-gm-diet

  依据5: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团队科学试验研究证明:含30%转基因豆粕饲料喂食罗非鱼“7周以后,...“结果显示在胃内容物、肠内容物、粪便、心脏、肝脏、胃、肠、卵巢、精巢、脑、鳃丝、脾脏、胆囊、肌肉等不同部位的DNA中都能检测到外源基因的存在,说明转基因大豆中的外源DNA并不能被罗非鱼的消化道完全降解,其DNA片段可能通过消化吸收转移到鱼体的各种组织”!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团队科学试验研究证明:

  -- 含30%转基因豆粕饲料喂食罗非鱼“7周以后,…全血指标中白细胞数目、大血小板比率、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4项指标显著高于非转基因饲料组,而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 “结果显示在胃内容物、肠内容物、粪便、心脏、肝脏、胃、肠、卵巢、精巢、脑、鳃丝、脾脏、胆囊、肌肉等不同部位的DNA中都能检测到外源基因的存在,说明转基因大豆中的外源DNA并不能被罗非鱼的消化道完全降解,其DNA片段可能通过消化吸收转移到鱼体的各种组织”;

  -- “转基因饲料组罗非鱼的白细胞高于非转基因饲料组可能暗示着转基因饲料有可能导致罗非鱼肌体产生了轻微的炎症。…转基因组的大血小板比率平均值高于非转基因组,可能暗示着转基因饲料组罗非鱼处于某种应激状态,血小板消耗较多。…可以肯定的是,摄食转基因饲料的罗非鱼体内发生了异常的生理生化反应,导致血小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中国科学院网站》报道:“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首次利用LAMP技术检测转基因大豆饲料并研究了转基因饲料对罗非鱼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文献出处: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陶冉2008年硕士论文《饲料中转基因成分检测及对水产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初步研究》披露: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80068-2008117269.htm

  刘梅、陶冉等,进口转基因大豆(Roundup Ready)对吉富罗非鱼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粮食与饲料工业,2009(2), pp43-45

  http://www.doc88.com/p-74762740168.html

  转基因作物检测及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取得进展

  转载自《中国科学院网站》(发布时间:2008-02-04):

  http://www.cas.cn/ky/kyjz/200802/t20080204_1028997.shtml

  依据6:多国独立科学家1977年-2007年期间的研究揭示:哺乳动物喂食转基因成分饲料,发现活的转基因片段进入牛、老鼠、猪、鸡、羊的奶、肉、内脏、血液,进入人类肠胃系统,以至可能“通过胎盘进入未出生的胎儿体内,或是融入成熟生殖细胞中,从而改变子孙后代的遗传特征”!

  20世纪70年代[4]和80年代[5],研究员们还不能发现任何在哺乳动物消化过程中存活下来的DNA。因此,普遍认为DNA在肠道中被彻底破坏了。据施泰因布雷克和拉桑姆说:“这种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转基因作物和食物风险评估漏掉了水平基因转移。”[6]转基因可能会转移至肠道细菌或人类DNA,但研究员们并未研究这种可能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科学家们采用更灵敏的探测技术(杂交方法和聚合酶链反应),发现大量DNA能在消化系统中存活下来。

  据特拉维克和海尼曼的研究:

  “有证据显示,相对较长的DNA片段在摄入后能存活较长时间,DNA可能会出现在粪便、肠壁、外围白血球、肝脏、脾脏、肾脏中,外围DNA可能会融入受色染色体组。怀孕动物进食外源DNA之后,DNA片段或许会进入胎儿和新生儿的小细胞群集中。”[3]

  “数量有限的近期出版物证明,外源DNA和蛋白质或许能逃脱被降解的命运,继续存在于[胃肠道内],甚至从肠道被吸收,然后通过血液转移至生物体的内脏。” [7]

  用来喂食老鼠的DNA被发现“以碎片形式存在于胃肠道中。渗透肠壁,进入白血球细胞核、进入脾脏、进入肝细胞。”[8] 怀孕老鼠进食了DNA后,在其后代的几个器官中(包括大脑)发现了DNA。

  喂食了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玉米的猪,在其下胃肠道中(直肠和盲肠)发现了转基因和基因片段。[9] 喂食了转基因玉米的小鸡,在其胃中发现了抗抗生素抗性标记。[10] Bt玉米系列的转基因(为cryIAB提供遗传编码的完整长度)完好地保存在羊的瘤胃中(反刍动物的第一胃)。作者们总结:“玉米中的DNA能存在相当长时间,因此,有可能为瘤胃中的DNA转移(水平基因转移)提供源泉。”[11]

  在奶牛淋巴细胞中发现了作物叶绿体的短DNA片段,也可能在牛奶中了发现了这种DNA片段。发现饲料中的基因片段存在于鸡的肌肉、肝脏、脾脏、肾组织中[12]‘并且,在人类进食兔子肉之后,兔子的DNA片段出现在了血流中。[13]

  模拟人类消化的试管表明,转基因或许在胃和小肠中存活了长达四小时。[14] 对七位曾使用回肠造口袋和人进行了一项人类进食研究——他们的低位肠道被移除,消化物质从小肠进入附着的回肠造口袋中。让他们进食转基因大豆汉堡包和大豆奶昔。七人中有六人的回肠造口袋中出现了大量来自大豆的小但完整的转基因——基因在胃和小肠的消化中存活了下来。

  据斯泰因布雷克和拉桑姆说:“对[水平基因转移]的风险分析,旧有的推测就是,这根本不可能发生,不必考虑其后果,既然逐步增加的证据表明横向基因迁移HGT很有可能发生了,那么就有责任来研究可能的后果。”[15] 转基因和/或启动子转移至肠道细菌,融入人类细胞的DNA中,这些风险增大了。特拉维克和海尼曼指出,摄入转基因能“最终导致慢性疾病。”[16] 转基因物质甚至可能通过胎盘进入未出生的胎儿体内,或是融入成熟生殖细胞中,从而改变子孙后代的遗传特征。不论这些可能性有多么小,它们造成的长期影响要求,在转基因作物释放之前,应该对它们进行仔细评估。

  参考文献:

  3. Terje Traavik and Jack Heinemann,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Omitted Health Research: Still No Answers to Ageing Questions, TWN Biotechnology & Biosafety Series 7, 2007.

  http://genok.no/wp-content/uploads/2013/04/Chapter-9.pdf

  4. L. Maturin, and R. Curtiss, Degradation of DNA by nucleases in intestinal tract of rats, Science 196 (1977): 216–218.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22286

  5. A. B. McAllan, The fate of nucleic acids in ruminants, Progress in Nutrional Science 41 (1982): 309–317.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6184722

  6. Ricarda A. Steinbrecher and Jonathan R. Latham,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from GM crops to unrelated organisms, GM Science Review Meeting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on “GM Gene Flow: Scale and Consequences for 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January 27, 2003.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65071498_Part_A_Horizontal_gene_transfer_from_GM_crops_to_unrelated_organisms

  7. Traavik and Heinemann,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Omitted Health Research; citing: https://www.saynotogmos.org/ud2006/ageing.pdf

  Schubbert, et al, Ingested foreign (phage M13) DNA survives transiently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enters the bloodstream of mice, Mol Gen Genet. 242, no. 5 (1994): 495–504;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BF00285273?no-access=true

  Schubbert et al, Foreign (M13) DNA ingested by mice reaches peripheral leukocytes, spleen, and liver via the intestinal wall mucosa and can be covalently linked to mouse DN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4, no. 3 (1997): 961–6;

  http://www.pnas.org/content/94/3/961.abstract

  Schubbert et al, On the fate of orally ingested foreign DNA in mice: chromosomal association and placental transmission to the fetus, Mol Gen Genet. 259, no. 6 (1998): 569–76;

  https://rd.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380050850?no-access=true

  Hohlweg and Doerfler, On the fate of plants or other foreign genes upon the uptake in food or after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in mice, Mol Genet Genomics 265 (2001): 225–233;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1361332

  Palka-Santani, et al.,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s the portal of entry for foreign macromolecules: fate of DNA and proteins, Mol Gen Genomics 270 (2003): 201–215;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38-003-0907-2

  Einspanier, et al, The fate of forage plant DNA in farm animals; a collaborative case-study investigating cattle and chicken fed recombinant plant material, Eur Food Res Technol 212 (2001): 129–134;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2170000248

  Klotz, et al, Degradation and possible carry over of feed DNA monitored in pigs and poultry, Eur Food Res Technol 214 (2002): 271–27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25738713_Degradation_and_possible_carry_over_of_feed_DNA_monitored_in_pigs_and_poultry

  Forsman, et al, Uptake of amplifiable fragments of retrotransposon DNA from the human alimentary tract, Mol Gen Genomics 270 (2003): 362–368;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38-003-0930-3

  Chen, et al, Transfection of mEpo gene to intestinal epithelium in vivo mediated by oral delivery of chitosan-DNA nanoparticle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0, no 1(2004): 112–116;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717060/

  Phipps, et al, Detection of transgenic and endogenous plant DNA in rumen fluid, duodenal digesta, milk, blood, and feces of lactating dairy cows, J Dairy Sci. 86, no. 12(2003): 4070–8.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030203740193

  8. Schubbert, et al, On the fate of orally ingested foreign DNA in mice, 569–576; and R. Schubbert, et al, Ingested foreign (phage M13) DNA survives transiently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enters the bloodstream of mice, 495-504.

  https://rd.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380050850?no-access=true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BF00285273?no-access=true

  9. Chowdhury, et al, Detec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maize DNA fragments in the intestinal contents of pigs fed StarLink CBH351, Vet Hum Toxicol. 45 , no. 2 (March 2003): 95–6.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2678298

  10. P. A. Chambers, et al, The fate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marker genes in transgenic plant feed material fed to chickens, J. Antimic. Chemother. 49 (2000): 161–164.

  https://academic.oup.com/jac/article/49/1/161/658389

  11. Paula S. Duggan, et al, Fat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maize DNA in the oral cavity and rumen of sheep, Br J Nutr. 89, no 2 (Feb.2003): 159–66.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10910019_Fate_of_genetically_modified_maize_DNA_in_the_oral_cavity_and_rumen_of_sheep

  12. Einspanier, et al, The fate of forage plant DNA in farm animals: A collaborative case-study investigating cattle and chicken fed recombinant plant material,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12 (2001): 129–34.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2170000248

  13. Forsman, et al, Uptake of amplifiable fragments of retrotransposon DNA from the human alimentary tract, Mol Genet Genomics 270, no 3 (Dec. 2003): 362–8.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38-003-0930-3

  14. Martin-Orue, et al, Degradation of transgenic DNA from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a and maize in human intestinal simulations,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87 (2002): 533–42. https://www.cabdirect.org/cabdirect/abstract/20023085366

  15. Steinbrecher and Latham,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from GM crops to unrelated organisms.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Jonathan_Latham2/publication/265071498_Part_A_Horizontal_gene_transfer_from_GM_crops_to_unrelated_organisms/links/55b0ca3c08ae11d31039dc18.pdf

  16. Traavik and Heinemann,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Omitted Health Research. THIRD WORLD NETWORK BIOSAFETY INFORMATION SERVICE,10 November 2006

  https://www.saynotogmos.org/ud2006/ageing.pdf

  依据7:加拿大魁北克Sherbrooke大学医院中心妇产科学部、医院中心临床研究中心、魁北克Sherbrooke大学医学与健康科学学院学者,2011年在怀孕妇女及其胎儿以及非怀孕妇女的血清中检测到抗虫转基因玉米Cry1Ab蛋白(Bt毒素)。

  “对30位孕妇(PW)以及39位非怀孕妇女你进行了研究。在非怀孕妇女的血清中检测到草甘膦(GLYP)与草丁膦(GLUF),但在孕妇中没有检测到这些成分。在怀孕妇女及其胎儿以及非怀孕妇女的血清中检测到3-甲基亚磷粪介子(3-MPPA)和Cry1Ab蛋白(Bt毒素)。这是揭示怀孕妇女和非怀孕妇女中存在着循环中中的转基因食品相关农药(PAGMF)的首次研究。”

  文献出处:

  Aziz Aris et al., Maternal and fetal exposure to pesticides associated to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in Eastern Townships of Quebec, Canada, Reprod Toxicol. 2011 May;31(4):528-33.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338670

  3、2011年9月20日知名《自然》杂志网站发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将发表的一篇研究: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课题组展示了一项非常令人惊奇的发现——稻米中的植物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可以通过日常食物摄取的方式进入人体血液和组织器官。并且,一旦进入体内,它们将通过调控人体内靶基因表达的方式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进而发挥生物学作用。

  论文摘要:

  “我们早先的研究表明,稳定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清与血浆的微小核糖核酸(miRNAs),从组织与细胞中活跃地分泌出来,是一类新型的疾病标志物可应用于疾病,发挥细胞间信号传递作用。这里,我们报告令人惊奇的发现,外源性的植物微小核糖核酸可以在多种动物的血清和组织内检测到,并且它们主要是通过进食的方式摄入体内的。其中编号为168a的植物微小核糖核酸(MIR168a)是一种稻米中富含的同时也是中国人血清中含量最为丰富的一种植物微小核糖核酸。体内和体外的功能性研究表明植物MIR168a可以结合人和小鼠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衔接蛋白1(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adapter protein 1)的mRNA,从而抑制其在肝脏的表达,进而减缓低密度脂蛋白从血浆中的清除。这些发现证明食物中的外源性植物微小核糖核酸可以通过调控哺乳动物体内靶基因表达的方式影响摄食者的生理功能。”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辰宇教授该项重大科学研究发现,颠覆了科学界过去对于食物及其存活生物性成分、它们进入动物与人类肠道、进入血液循环、进入组织与器官后发挥生理功能的认识。

  不仅如此,张辰宇教授该项重大科学研究发现对于科学界重新认识中草药的作用的认识,对于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研究的认识,都具有划时代颠覆性影响。

  国内外立即有学者提出“无法重复张辰宇教授的发现”。但是很快,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专题研究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作用的教授Vicki Vance,赞赏张辰宇团队的科学发现,通过独立试验研究,证实张辰宇团队科学发现真实可靠。

  “我们设计了作物中产生抑制人类肿瘤三种‘鸡尾酒’RNA的作物,将他们喂食给小鼠”,万斯说。“我们每天一次喂养给小鼠,连续28天。结果小鼠中的肿瘤负担被显著抑制。我们对此非常激动。看来这里有巨大的潜势而且我们的工作提议中国人(张辰宇)的论文是正确的。”

  然而Vance教授肯定张辰宇教授的科学发现,立即遭孟山都幕后操控科学界压制:她的研究论文却因为重复证实了张辰宇团队科学发现而得不到发表,最新的研究找不到经费支出。

  为什么?

  孟山都竭力否定与诋毁张辰宇团队微小RNA重大科学发现的商业利益根源

  美国良知调查记者凯特琳2014年翔实报道《受孟山都公司钳制:大公司压制研究是否显示其新RNAi转基因生物可能有危险吗?》披露:

  RNAi在医学与农业领域中皆有应用。但是,涉及RNA时,医学与农业领域的追求有所不同。医学界努力使这个过程更为完美使人体能够接受修改的RNA链,而转基因领域中的农业公司忙于努力证实他们创造的RNA链不能被人体吸收。

  例如,某些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干扰细胞分裂,阻止癌症。癌症患者中缺乏这样的肿瘤抑制RNA。如果能够替换 -- 称为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替换疗法的实验性治疗 - 那么医生们就理论上能够阻止癌细胞的扩散。

  但是在农业领域,RNA正在被设计作为农作物中杀死吃农作物害虫的杀虫剂 -- 例如孟山都对RNA做出的以西方玉米根虫为目标的努力,它们是玉米生产中最为造成经济损失的害虫 -- 至关重要的是这样的RNA而后被人类随玉米一起吃掉时不会渗透我们的细胞,造成天晓得怎样的不可预计后果。

  简单讲,医疗界需要能被我们的身体吸收的转基因RNA,而农业界需要不会被我们的身体吸收的转基因RNA。

  孟山都正在采用主要功能为“基因沉默”称为RNAi技术,开发“新一代”抗虫转基因玉米等作物,声称其中发挥杀虫作用的微小RNA不会进入到人体内。

  张辰宇团队关于微小RNA的重大新发现却证实:某些微小RNA不但能够进入哺乳动物与人体血液循环,而且调制某些基因的表达 -- 科学界称为“跨物种调控”!

  这篇报道披露了另外令人震惊事实:美国科学家已经通过沉默RNA或siRNA技术,让转基因作物产生流感疫苗,“他的长期研究项目是产生转基因番茄,使之表达以流感与丙型肝炎病毒为靶标的RNA”!

  文献出处:

  Lin Zhang, Chen-Yu Zhanget al., Exogenous plant MIR168a specifically targets mammalian LDLRAP1: evidence of cross-kingdom regulation by microRNA, Cell Research (2012) 22, 107–126 (201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cr2011158

  Caitlin Rockett, Muzzled by Monsanto: Is Big Ag squelching research showing its new RNAi GMOs may be dangerous?, Boulder Weekly,April 3, 2014

  Caitlin Rockett, 受孟山都公司钳制:大公司压制研究是否显示其新RNAi转基因生物可能有危险吗?,波尔得周刊,2014-04-03

  http://www.boulderweekly.com/article-12640-muzzled-by-monsanto.html

  4、肠道微生物编码基因的总数超过330 万,约为人类编码基因总数的100倍,被认为是“人体的第二基因组”!

  人体肠道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在人体的许多生理功能上发挥重要作用,如机体物质代谢、能量吸收、胃肠道功能的完善及免疫功能的调节等。人体的许多慢性疾病,比如肥胖症、与肥胖相关的炎症反应、炎症性肠病、抑郁症等都与胃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失衡有关。肠道微生物与人体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对许多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及保持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文献出处:

  T Yatsunenko et al. Human gut microbiome viewed across age and geography, Nature, doi:10.1038, 2012.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2699611/

  颜晓庆等,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综述,集成技术,第4卷 第4期,2015年7月

  http://www.doc88.com/p-3502312650263.html

  4、农业部科技司与农业部网站《转基因权威关注》散布“转基因食品外源基因...蛋白质进入胃肠就消化成小分子成分”与驳斥依据比较结果

  5-1国内外多国独立科学家一系列研究证实与揭示“转基因食品外源基因片段...蛋白质”不是“进入胃肠就消化成小分子成分”,不仅发现在多种脯乳动物以至人类肠道继续“存活”,而且发现存活的“转基因食品外源基因片段“进入多种脯乳动物以至人类血液循环系统,进入一系列器官!

  5-2农业部散布“转基因食品外源基因...蛋白质进入胃肠就消化成小分子成分”三份证据发表的时间为2012年、2014年与2015年;我们上边驳斥农业部上述说法的几乎所有依据发表的时间为在此之前的1977年-2011年!

  5-3农业部科技司及其《转基因权威关注》宣称转基因食品“不会以基因的形态进入人体组织,更不会影响人类自身的基因组成”时,故意忽略了转基因外源基因,特别是抗生素抗性外源基因,横向迁移进入人类肠道某些微生物后,对肠道微生物菌群健康平衡与“人体的第二基因组”的致命危害作用!

  5、结论

  综上所述,这一系列证据与反驳依据确凿证实,农业部科技司与农业部网站《转基因权威关注》,是在清楚了解上述国内外多国独立科学家一系列研究之后,明知故犯再三宣称“转基因食品外源基因...蛋白质进入胃肠就消化成小分子成分”,欺上瞒下散布”官谣“,故意误导最高层党政领导、所有媒体与全国人民!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