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部分公众对食品添加剂仍有误解,企业不能以“零添加”作为吸引消费者的噱头。记者走访市场发现,目前“零添加”标注在包装食品中并不少见,不同企业、不同产品对“零添加”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宣称“零添加”“不添加”或暗示食品添加剂有害,已成为不少新兴品牌的营销手法。(3月23日《新京报》)
眼下,在许多商场、超市的一些食品包装袋上,消费者经常会看见诸如“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等标注,这让消费者以为这样的食品“很安全”“很绿色”,因而便“很放心”“很满意”地购买。
但这些标注了“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等字样的食品真的“很安全”“很绿色”“很放心”吗?其实不然。据了解,一些厂家、商家之所以在食品包装上标注“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等字样,其目的就是为了“吸睛”和“抬价”,一方面让消费者误以为这类食品环保、绿色、安全,另一方面通过给食品“标注”可以名正言顺地抬高销售价格。可谓是一举两得,一举双赢。
可实际上,这类标注了“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等字样的食品,除了价格奇高之外,有的食品就是添加了防腐剂,甚至有的在食品中还添加了有害防腐剂。但为了“好卖”“价高”,厂家、商家还是违心地给食品标注了“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等标识。可见,一些食品虽然有“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等标注,其实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法”而已,意在收割消费者的“智商税”。
此前,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食品标识不得标注“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等字样,这无疑是对食品标识“乱标注”行为的一种“规范”和“纠偏”,更是对食品安全的一种“守护”和“保障”。一方面,有了食品“禁标”,厂家、商家就不能随意“乱标注”,厂家、商家“忽悠”“欺骗”消费者的计俩就“无市场”了;另一方面,有了食品“禁标”,消费者就不会轻易、盲目地“抢购”,而是要“睁大眼睛”仔细查看之后再决定是否选购。更为重要的是,有了食品“禁标”,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也更有保障了。可见,食品“禁标”好处多多,值得点赞。
因此,笔者以为,监管、执法等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和查处力度,绝不让无良生产厂家和商家把“零添加”当作一种“营销手法”,既收割消费者的“智商税”,更严重损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益。
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通讯员:叶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