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人民健康 > 中医

把人当人·知道中医

2020-05-13 12:11:05  来源: 草根网   作者:黄开泰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黄帝内经素问·征四失论》:“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明以晦。”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中医之道,是医学之人道,生命之大道。在中医理论中,天人相应,天文、地理、人事与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密不可分,因此可以说,中医的客观基础是天地自然,是活生生的人,是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与物理法则没有关系,与显微镜逻辑没有关系。[1]

  知中医,本质上是知生命,知生命实际就是知活生生的人,知活生生的人就是知自己,知命在我身。

  不知活生生的人,不仅“不知道之谕,受明以晦”,理解不了中医,不明白自然客观的生命,进不了中医之门,还可能诽谤中医,抹黑中医,否定中医。

  如何理解“汝不知道之谕,受明以晦”?汝,你,泛指学习中医的人。不知,不明白的意思。道,自然客观的生命之道。谕,生命之道的道理。受,听。明,很清楚的讲解、解说。晦,昏暗不明。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知道活生生的人,看不见天人相应的客观事实,讲解得很明白的中医理论,也理解不了,昏昏然,晦而不明。

  生命是天地自然的产物,活生生的人行走天地间,来往社会中,生老病死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观念意识、情感意志等息息相关。知中医,就得放眼天地,以活生生的人为客观,不能被实验室挡住了眼光,被显微镜控制了思维。

  中医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呢?

  《黄帝内经素问·王冰序》:“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之忒,诚可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包括中医学在内的中国文化,是“至道之宗,奉生之始”,是“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的文化,具有为活生生的人保驾护航的人文价值。

  “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以人为本,把人当人,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才有可能。文化凌驾于自然之上,藐视客观生命,以物为本,以利为先,不可能有“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的人文价值。

  人是文化主体,人是理论的实践者,后面会反复讨论什么是人的问题。这里简单地说,活着的是人,死了的为尸,即人的形态并不等于人的生命。

  以人为本、把人当人的人是活人,不是死人。活人有起居寐寤、饮食二便、情感交流、观念意志,人之命有看不见的阴阳升降和气、血、精、津、液等气化活动。

  成就真中医,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文化条件,要学习中医理论,养成“阴阳应象思维”,临床遵循病机逻辑规范。二是客观条件,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站稳以人为本的生命立场,养成把人当人的主观理性。

  不知道中医,没有中医理论修养,不是中医。不尊重活生生的人,没有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观,同样不是中医。

  知道中医,首先要知道自然客观的生命,把人当人看。生命不是物质,人之命不等于人之形,有宇宙星辰、日月升降,人事情感、社会劳逸等多维联系,独立生存的才是人。

  人,神、气、形三位一体。神为之主,气为之应,形因之动。活人,不是行尸走肉,上有天、下有地、中有人事,气化活动因应联系,其自主的生命之和,统一于阴阳,根植于宇宙,协调于天地。

  清·程文囿《医学溯源·序》:“夫医之为道大矣哉!体阴阳五行,与《周易》性理诸书通;辨五方风土,与官礼王制诸书通。察寒热虚实脉证,严于辨狱;立攻补和解方阵,重于行军,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学习中医、实践中医的前提,是知道什么是活生生的人,将活生生的人的气化活动与形态肉体的物质结构的区别开来,不要陷入以形为命的文化泥沼,困在机械还原论的标准框框,否则不可能成为中医,不可能实践中医。

  临床以人为本、把人当人,辨证论治,三因制宜,“随证治之”,才能实践中医,中医理论才能发挥“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的人文价值。

  死人不是人,标本不是人,器官组织、细胞基因不等于人。以人为本的人,有自然完整性,有多维联系的客观性,有生命的个体差异性,与天地不可分,与社会不可分。

  中医理论是自然的真实、活人的真实,背诵经典理论、方药脉诀,让中医理论在头脑里扎下根来,然后经过临床辨证论治的实践,养成“辨症求机”的逻辑思维,掌握“随证治之”的基本原则,就能走上中医之道。关进实验室、埋头显微镜,形态分析,病理深入,永远也不知道中医,永远成不了中医。

  中医的临床模式--辨证论治是极为先进的医疗方法,直面活生生的人,没有实验室、显微镜等主观人为的东西,拉开临床医疗的生命距离,没有用理论标准规范等书面僵化的东西,抹杀客观实际的生命个性,其治疗目标--证候病机(简称“证”,又称证候,余同),以就诊病人的疾病现象为客观依据,“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没有标准,没有规范,只有尊重活生生的人的实事求是。

  文化有两个基本的逻辑走向,一是从客观实践走向主观理论,使理论得到发展,一是从主观理论走向客观实践,发挥理论的作用。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走向临床实践的基本途径,根据辨证论治的实践,形成规律性的病机理论,是从实践走向理论的基本方法。

  中医理论的客观基础是活生生的人,辨证论治的实际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不是人身体上的某个器官组织,某个细胞基因。无论中医理论运用到临床,还是根据临床总结病机理论,都离不开活生生的人,离不开天地自然,离不开宇宙日月。

  中医理论早在2千多年前就很成熟、很完善了,后世中医实现“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的人文价值,关键在运用中医理论,做到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随证治之”。胶柱鼓瑟,刻舟求剑,绝非运用中医理论的方法。

  《黄帝内经》集中医大成,《伤寒杂病论》创辨证论治,知道中医,走中医之道,非《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不可;知道中医,走中医之道,非以人为本,把人当人不可。

  [1]依赖仪器、有着实验规范,具有物质实在性,直观性清晰、看得见、摸得着、能够数值化表达、统计学处理等特征的逻辑,称之为显微镜逻辑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