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从民族命运和实际情况来看,中医不能随便放弃,但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或更好的办法来加以发展、提升,即完成中医的现代化或保留中医合理部分基础上的适度现代化。民族感情和自尊心毕竟不能替代科学和理性。 我们不搞义和团刀枪不入那一套。对现代科学现代医学又不要过度迷信,过度崇拜,人类的认知毕竟还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人类现有认知的有限性。我们要对无限的未知领域抱有更多好奇心。我们也不搞科学教那一套。涉及利益问题的要通过其他办法来解决。
谈发展中医,我们得先大体知道,什么是西医,什么是中医,什么是现代医学。我们一起共同来探讨下。
我们现在称之为西医的是现代西医,确切地说是现代医学。传统西医,作为传统医学之一种,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基本消亡,被淘汰了。现有中医也属于传统医学的一种。由于满清落后等原因,工业革命及近现代化是从西方开始的,现代医学也是从西方开始发展的,但现代医学,东西方都有贡献。屠呦呦等先用传统方法,无法成功,后用现代科学方法,才提取出青蒿素,就是对现代医学医药的贡献。如果现代化及现代医学是从中国开始的,那么,中医学就可能成为现代医学的核心组成和主要部分。当然,那是现代化的中医了,不是现在这样的传统中医了。由于中国各方面没有真正现代化,加之中医某些方面还有一些可取之处,这也是作为传统医学之一种的中医,尽管处境尴尬,却还能留存的原因。中医的出路,也是在保留自己合理之处基础上的现代化或适度现代化和更文明化(或叫绿色文明化)。
现代医学是循证医学。循证医学并非要取代传统医学的临床技能、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医学专业知识,它只是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其诞生的背景是以社会化为单位的工业化时代,是适应这个时代对物质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需要的产物。对群体性流行性疾病,或有中药难以企及的效果。缺陷是容易将患者看成是批量生产的物件。中医是家庭为主体的个性化小生产社会的产物,这样的社会对产品的需求是个性化的,小量的,因而对疾病的诊治也可能会个性化的人性化一些。中医药指导思想是朴素的有机整体论,讲究辩证论治,这是好的。但由于古代认知的局限,除个别高明的中医,实际上,一般很难做到。有时有意无意成了不少庸医或江湖骗子遮羞布。理论及其操作方法有很大模糊性,这也是各国传统医学的通病。而现代医学的指导思想则是西方精致无机还原论(又称为原子构成论),优点是相对准确,但忽视了病人是一个活生生的各部分是有机联系的生命,再加上在资本主义完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容易把病人当成一个冰冷的产品看待。甚至把给人治病完全当成赚钱的最佳工具,把医疗看成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后来在一些西方国家,有所反思和改革,情况有所改变。我们今天千万不要重蹈人家的覆辙,把人家扔掉的东西再捡回来。
欧洲的一些医学博物馆,一个个玻璃的储药罐,里面尽是草药和矿物质。在近代之前的欧洲,医学的方法和中国并没有太大不同。科学往往伴着很多非科学的认知,早期的占星术和天文学,炼金术的化学等。那些早期看起来不严谨的的知识体系中,后来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梳理加工,变成了今天相对符合客观规律的且逻辑严密的学科,就是我们今天的科学方法。这需要我们记住英国十六世纪血液循环理论创立者哈维和现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培根笛卡尔。培根提出实验的原则,笛卡尔提出数学的原则,两个一加,就是现代自然科学了。还有就是离不开电子显微镜和x光线等的发明发现,离不开工业革命。没有这些,就几乎不可能有现代医学的出现。
最早的传统西医建立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土气水火”这种类似的“四行”学说之上,古印度医学建立在“地火风水”等宇宙认识“四行”说之上。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希波克拉底认为复杂的人体是由血液,粘液,黄胆液,黑胆液,这四种体液组成,四种体液对应宇宙四种元素,且对应人的四种气质: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后巴甫洛夫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该学说)。中医只是细化成了平和型、气虚型、阴虚型、阳虚型,湿热型、气郁型、痰湿型、血瘀型、特禀型。古罗马的盖伦也是传统西医的奠基者之一。他是从解剖动物着手的,但与对人体了解,还有不少距离。盖伦也是没摆脱“精气”、“活气”“动气”的“气”说。盖伦认为人体的血液是从心脏输出到身体各个部分,而不是象哈维认为的,血液是循环的。正因此,盖伦并不认为血液是有限的,因此发明了血液疗法。也因此要了许多人的命。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华盛顿和莫扎特等,就死于放血疗法。而现在人类早发现了一百多种元素,并建立了一套相对科学的理论方法逻辑体系。现代医学也正是建立在逻辑实证基础之上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生物学和电子显微镜等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尽管其可能有不少缺陷。需要通过现代科学的方法,如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实验(尽管尚有些局限性,简单的双盲实验局限性更大)实验来测定药物对病症的效果。有效成分是多少,作用机理及其副作用,临床效果等都要能说清。而不是中成药的“不良反应,禁忌不明”等字眼。这就需要借助于现代科学理论现代科技手段对中药方进行科学提炼和配制,对病理药理等进行科学总结和说明。同时,需要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和器械,对病因进行诊断,对疾病进行治疗。前面说了,由于各种原因,工业革命始于英国,现代化西方走在前面。因此现代医学也始于西方并发展于西方。后来东西方全人类对现代医学的发展都有贡献。屠呦呦等对青蒿素的提取创制就是对现代医学医药的贡献。由于满清落后等原因,中国没有及时参与到人类现代化建设当中去。我们至今还保留了不少满清文化成分,这也是阻碍中国进步,使得中国现代化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这也是阻碍我们今天理解包括现代医学在内的现代文明的重要原因。现代医学可能有不少缺陷。如存在盲目用药滥用抗生素激素,经常服用造成药物依赖,破坏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抗生素激素的滥用使白血病,尤其高血压病心脏病,血栓等病随处可见。有的是医疗管理和激励等机制上存在问题。过度医疗与过度市场化且缺少监督制约等有不小关系。有的也涉及到整个社会管理系统的问题。疾病过多则与人们饮食生活方式及假冒伪劣产品过多环境污染严重等也有不小关系。但不管怎么说,若没有现代医学,我们现在的生活难以想象。
中国直到民国,平均寿命还只有35岁左右。今天中国人平均能活到七八十岁(国外有所不同,但也是近一个世纪才有大的增长的),虽有和平年代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但现代医学功不可没。没破伤风针的时候,很多人破个口子就没命了,没有链霉素等现代药物的是时候,肺结核几乎就是绝症,没有透析,尿毒症就难以延长生命。
我们说中医治未病,也有道理,但由于认知不够,科学技术等未跟上,实际上很难做到。现代西医用酒精84消毒戴Nn95,穿隔离服,等等来治未病,都是有效的,没有工业革命等带来的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医学,这一切不可想象。我们讲中医治人痘,但其实成功率低。在早先当然也了不起,但毕竟后来没有发展。我国之所以能消灭天花,也是依靠现代医学带来的疫苗。没有现代医学方法接生,妇女难产死的多,婴儿存活率低,等等。在没有现代医学或现代医学远不成熟的时候,十四世纪的黑死病,在十几年的时间总共造成人类7500多万至2亿人(超过欧亚大陆的四分之一)的死亡。中国仅云南十九世纪中叶就因鼠疫死掉一百几十万人,加印度一起,有说1200多万。1520年12月的天花疫情摧毁了整个中美洲,约有三分之一人口死亡。1918年特别强大的一种流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夺走了几千万(也许有1亿人)人的生命,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的人都要多。还有其他不少瘟疫,对人类都造成很大威胁,带来了很大灾难。这些在现代都是常识问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类今天也面临着新的疾病和瘟疫等的重大威胁,这对人类现有医学理论医疗水平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人类现有生活方式发展方式价值观等都面临着考验,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拿出更好的一套办法来。这有机会再慢慢讨论。但作为传统医学中的中医也好“日医”也好,“朝医”也好印医也好,你要想发展,你在没有更好的一套取代现代医学之前,在保留自家医学的原有合理成分和优点的基础上,就要适当学习借鉴,有所融合,有所创造。完全停留在几千年前的理论认识和做法上,是没有前途和希望的。我们得融入现代文明,才能立足,才能谈得上发展自己。杨振宁吴阶平林巧稚屠呦呦施一公颜宁等都是现代科(医)学的融入者学习者拓展者提升者。
鲁迅说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古今的人们说,中医好是好,就是不容易碰到好中医。人们往往要找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此次疫情中,名中医郭博信讲中医难传承,就是讲到点子上了。就是说明中医虽讲辨证施治,但由于古代人们认知的有限性,科学技术未能发展起来,后来各种原因又没有及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来发展,中医的辨证施治更多停留在模糊的理论上,实践中很难掌握很难做到。这也是中医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什么中医难传承?中医的“望闻问切”,需要很高的悟性和丰富的经验,而这只有极个别高明的中医尤其是高明的老中医才能掌握好。这本身也决定了中医的难掌握难传承,不太能适应时代。疫情中另一位老中医张伯礼,也回避了中“西”医,谁该为主的问题,只是说,疫情中,中医对轻症可能更适合些。由于信息不透明,对一些统计中“西”(现代医学)疗效的数据,尚不足完全采信。况有的是治轻症和治重症的对比。多非中医或现代医学独立治疗的。就象我和人闲聊时说的一样,在此次疫情中,如有华佗扁鹊这样高明的中医,在现代医学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他们也有可能有更好的办法和药方。但不代表现有中医整体水平一定能怎样。不排除中药可能有很有效的药,中医有特别牛的医生,但总体疗效和水平尚需大的提升。且日常生活中,人们看病,全国十几亿人,我们不是指望全国有几个高明的中医就能做到的。当然,需要一批医学天才对现有中医理论和中药有一个大的提升。就象严风英等将一个乡镇流行的黄梅戏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成为国人喜欢的剧种,梅兰芳等将原发源于徽剧的京剧提炼提升为世界闻名的剧种,并成为人类三大戏剧理论体系之一(此说虽有争议,但其国际影响确实摆在那里)。现有中医需要在学习借鉴现代生物遗传学解剖学物理化学天文等现代科学基础上,对其理论和实践操作层面上进行一个大的提升。不是说完全照搬,完全按他那一套来,但你得有所借鉴和学习,这是前提。
针灸等在国际上还是比较认可的,汉医在韩国等有所发展,可以借鉴下他们。练习太极八段锦等都有助于提高体质增强病人的信心。现有中医,在保留“药膳同源,药食一家”“一人一方”等一些优点基础上,得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利用现代医疗设备,做到准确理解准确表述准确诊断(科学合理提取配制药方)准确用药准确验药(效),将辨证施治落实到位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准确基础上,最好还要向“精准”上面靠拢。不能老是停留在阴阳五行这一套的理解和表述及粗糙的配(制)药模糊的用药上。几千年了,中医该有象样的发展了。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说, 从手相脸相上诊病,也或有可取之处,更多是对中国古民经验的总结和对规律的粗糙探素,可能都包含有一些合理的甚至可贵的成分,比如人的遗传密码,在手相面相上往往都会有所显现和反映,所谓“相由心生”,这些都需要我们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科学技术,对其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加以发展和提升。不管什么哲学基础文化内涵,不管什么高经大论,医学最终还是要靠疗效来说话。熬药口服这这种办法可以适当保留,但要根据需要加以改进。如有更便捷的方式更好了。总之,药效第一。民间有许多能“气死名医”的奇药奇方。象李跃华直达病源的穴位(李之前就有了)注射疗法就是中医的现代化,如果真成功有效的话,对中医和现代医学,都是不小的启示。应有政府牵头,对民间各种奇药奇方进行搜集和整理,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其进行梳理和提升。这样,才能真正将中医发扬广大,同时为中医的现代化和现代医学的发展做贡献,同时对现代医学有所提升,避免现代医学动不动开刀动不动切割人的器官把病人当冰冷的产品看待,及过度医疗等机械主义市场主义弊端。近年,也有“整合医学”“精准医疗”等理论提出,就是要克服现代医学医疗中的不足和缺陷。同时要看到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实验时,如因为女性的不方便测试,导致药物对女性的的效果不是太确定。如样本无法做到真随机选取样本的时候始终存在难以避免主观因素,比如德克萨斯大学教授Ted发表在Brian的研究表明:男女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之间存在差异,这导致男女的疼痛感知不一样。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止痛药研发都只用男人做实验。不用女性,实验设计角度来看,由于女性经期激素波动大,内分泌到情绪都会受影响,因此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而且用女性做实验,也会导致政治不正确。因此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实验还有一定局限(简单的双盲实验局限性更大),就需要我们寻找到更加精准的科学方法。或者中医是否完全适用,是不是得有另外的一套科学方法?
现有中医的预防疾病和提高人的免疫能力在保健等方面有一些长处,中医的短处还是在理解和操作的模糊上,现代医学的短处则是毒副作用不小。这些都是我们在提升中医,在中医现代化和发展现代医学中,需要加以注意的。中医要现代化或适度现代化,现代医学要更加注重向“绿色文明”方向发展,更加尊重和敬惜生命,更加善待每一个病人。
中医未有融入之前,可能能成为现代医学的补充者。要想发展,就得有所融入有所创造,就是完成中医药的现代化或适度现代化,即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一部分,丰富和拓展、提升现代医学,再发展得好一点,那就成为后现代医学的引领者开拓者。中西医都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工具和手段。中“西”医结合也好,中“西”医并重也好,都要看是否有利于治病有利于病人的康复是否有利于为人服务有利于人的全面健康。不可掺入过多的非理性因素在里面。过多的你死我活的争论都是非理性的。当然,其中利益之争,及一味市场化,一味以赚钱为目的,过度医疗,甚至把医疗当成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等问题,是需要我们高度警惕,并设法从体制机制上来加以解决的。比如,让医生有一定保障,没有过多后顾之忧,对医院及相关方进行必要的监督制约,他自然就不会一味以赚钱为目的,同时配套一些正激励机制,让医学医疗真正回归“悬壶济世”和社会主义的救死扶伤。北大李玲教授也在负责这一块的试点。需要更多人宣传,更多力量来推动。这我们要相信党中央。如果中华文明在保留原有文化合理之处的基础上,再借鉴学习外来文化,有所融合和创造,能为现代人类做更多贡献,再能有幸成为人类下一阶段文明的开创者引领者就更好了。当然,中医等的现代化和对现代医学等的提升都离不开一个好的言论环境和学术环境。
凡中国人,发展中医发展中华文化,对外来医学外来文化,不盲目崇拜,不盲目排斥,要有天下情怀国际视野要有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有选择有辨别地拿来,融合,创新,让自己民族更进步,更有希望更加美好,为自己,为中华民族争口气,为人类多做点贡献,做更加理性的中华人,做更加文明的现代人。
2020年2月26日 后略改
主要观点本人的。了解有限,只能粗略地谈一下,供参考和拍砖
参考文献:1,《黄帝内经》
2,《循证医学》,王家良主编
3,《双盲的局限性》,作者:王的学习笔记
4,记忆中的一些书本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