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医在民国时期出现断层,导致建国后可用之材大多数都是西医出身,“废除中医”的叫嚣依然不绝于耳,这让毛主席非常生气,1955年4月15日,在派汪东兴向针灸专家朱琏传达的指示中,毛主席表达了他的愤怒,原文如下:
“有些同志坚持努力,是有成绩的,也证实了中医政策的提出是正确的。中国医学的经验是很丰富的,它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要有同志去整理它。这项工作是难做的,首先是卫生部行政领导上不支持,去年七月以后可能好一些,但还没有具体行动。我是支持的,我可以当卫生部长,也可以把这项工作做起来。不要以为我不懂医就不能做,这不是懂不懂医的问题,而是思想问题。”
尽管毛主席亲自督促,但中医发展状况依然堪忧,为了扭转危局,1958年10月,毛主席正式号召“西医向中医学习”,原文如下:
“今后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由各省、市、自治区党委领导负责办理。我看如能在一九五八年每个省、市、自治区各办一个七十至八十人的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则在一九六〇年冬或一九六一年春,我们就有大约二千名这样的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在毛主席的强势推动下,濒临灭绝的中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续命”。此后,卫生部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了六个“西医学中医研究班”,随后把经验向全国各省市推广。
1966年之前,“西学中”运动培养了4700多名相关人才。这批人中,有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有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唐由之,有首届“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陆广莘,还有中科院院士陈可冀……
很难想象,如果不是毛主席在危难关头站出来拨乱反正,中医会落得个什么下场。
建国之初,中医面临的形势之严峻,恐怕大大超过大家的想象。
首先是人才的断层,1912年7月中医就被踢出了教育系统,民国时期想要学医,基本只有西医可学,这一代医学生后来成长为建国后医学界的顶梁柱,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中医是怎么回事。例如,新中国卫生部长贺诚中将毕业于莫斯科中央医师,老将军战功赫赫,但由于受限于知识体系、对中医一窍不通,他严重曲解了新中国的中医政策,认为“中医科学化”就是“中医西医化”,依然主张逐渐消灭中医。
其次是行政系统的断层,辛亥革命胜利后,北洋政府生搬硬套西方体制,中国古代的医政医疗中枢太医院被卫生司取代,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医丧失了医学行政话语权,这也直接导致了建国后的那套卫生管理班子、基本都歧视中医。例如,1929年余云岫提出四个消灭中医的提案、因阻力太大未获通过,在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卫生大会上,此人竟然把这些提案原封不动又提了一遍,并神奇的获得了通过。
再次,新中国知识精英基本都是在新文化运动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除了极少数人对传统文化抱有深厚感情之外,大多数人骨子里都向往西方(包括苏联)。所以,尽管毛主席一直提倡中西医结合,但在实际执行中,却都变成了“中医西医化”,让人很无奈。
毛主席之所以格外重视中医,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毛主席本人国学功底非常扎实,对传统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早在1913年,年仅20岁的他就曾写道“医道中西、各有所长”,成为中国最早领悟到“中西医结合”重要性的那一批人;1954年,面对中医的衰落,毛主席明确指出“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我国中药有几千年的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富,如果任其衰落下去,那是我们的罪过。”
另一方面,西医治疗成本太高,老百姓普遍没钱买西药,普及西医会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健康。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5亿人口中、每年有1.4亿人生病,死亡率达到3%以上,其中半数死于可预防的传染病,民间广泛流传着“黄金有价药无价”的说法,如果西医继续猖獗下去,不知道会有多少老百姓因买不起药而死去。
正因对国情与人性认识透彻,毛主席曾在1953年底作出了“广大人民迫切需要中医”的论断,原话如下:
“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我们的西医少,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在目前是依靠中医。对中医的团结要加强,对中西医要有正确的认识。”
1954年7月,毛主席曾系统性的给予中西医客观评价,我把核心思想摘录在下面,供大家参考:
“团结中西医是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中西医团结问题没有做好,原因是西医存在很大问题,主要是西医有宗派作风。西医传到中国来以后,有很大一部分人就把中医忽视了。必须把中医重视起来。中医问题,关系到几亿劳动人民防治疾病的问题,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独立和提高民族自信心的一部分工作。我们中国的医学历史是最久的,有丰富的内容,当然也有糟粕。在医学上,我们是有条件创造自己的新医学的。中国人口能达到六亿,这里面中医就有一部分功劳嘛。西医到中国来,也不过百把年。当然,西医是近代的,有好的东西。但什么都是舶来品好,这是奴化思想的影响。看不起中国的东西,不尊重民族文化遗产,这是极端卑鄙恶劣的资产阶级的心理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