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治理中国这样一个巨型复杂变革社会的政治智慧。改革开放40年来,尽管对于“摸着石头过河”有着不同的解读,甚至曲解戏说,但是总体上是肯定的。在今天这个大变革时代,随着不确定性的增多和分散化,重新认识“摸着石头过河”这个充满睿智的朴素说法,依然富有意义。
首先,“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理念,即有限理性。它承认具体的人的有限性。虽然人具有改造社会和自然的主动性与能力,但是任何个人或者组织的行为都要受客观环境的约束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因此他们的判断和行动都是有条件的。一旦超出约束条件,就会违反规律,造成意想不到甚至无可挽回的后果。人在决策时的有限理性已经在许多学科得到了确认。各国的现代化经验表明,对有限理性的承认往往会减少或避免一些重大决策仓促作出的失误。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被称为“渐进改革”“增量改革”,就是因为决策者一直都保持着对急风暴雨式运动的警醒,以充满敬畏谦卑学习的态度推进各领域改革。
其次,“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精神,即尊重探索首创。改革开放之初,虽然确立了基本的目标,但从上而下都不清楚通过何种方式去实现这些目标,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去支持各个地方和部门去实现这些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允许地方、部门以及个人根据自身的条件,针对具体的问题,动员各自的力量,去大胆地试、勇敢地闯。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活动中获表彰的100位杰出贡献者,都是各个领域率先“摸着石头过河”的人,也成为首先品尝到“螃蟹”鲜味的人。他们的探索不仅为后来更大范围的实践提供了成功范例、精神引领,也为后来者避免重蹈覆辙提供了宝贵教训。
最后,“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方法,即实验与分散风险的方法。众所周知,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进行改革,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照搬。鼓励地方去进行试点改革,可以尽可能地将实验的失败影响缩小,分散决策风险;而多点实验,可以产生样本比较、优中选优的效果,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回顾过去许多成功的政策,基本上都经历过试点-总结-制度化-推广实施的过程。
今天,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使得中国的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化。坚持“摸着石头过河”蕴含的理念、精神和方法,因时而动、因事而动,对于我们应对复杂环境、解决艰巨问题依然富有意义。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摸着石头过河”也必须升级换代,不能停留在原来的认识水平和实践层面。如果那样,“摸石头”很容易蜕化为消极被动、不思进取、推卸责任的借口。有限理性就会演变为保守僵化,探索首创就会成为空话,试点实验也会成为政绩“盆景”。
在新的时代,“摸着石头过河”应该重点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要回答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如果摸不到石头怎么办的问题。这是一个改革勇气问题;二是要回答有的人走得快,提前过河的问题。这是一个利益观念分化条件下的集体行动问题;三是要回答大家摸一个石头的问题。这是一个如何创造性开展工作的问题。要回答好这些问题,还是要回到改革的初衷、改革的精神上,这需要把改革开放带来的伟大觉醒进行到底。(作者是中央编译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