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资讯中心 > 高层动态

李克强今年以来调研路线勾勒政府五大政策重心

2014-08-11 09:35:36  来源: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作者:记者

  

李克强今年以来调研路线勾勒政府五大政策重心

 

  

李克强今年以来调研路线勾勒政府五大政策重心

 

  

李克强今年以来调研路线勾勒政府五大政策重心

 

  中国政府网8月10日援引中新社的报道披露,2014年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前往山东、湖南、内蒙、重庆、沈阳、陕西等多地调研。


 

  从在农田中翻地看墒情到走上高坡看棚户区、从考察治霾设备生产企业到攀上正在组装的风机、从考察长江黄金水道到关注东北振兴,李克强这一连串的足迹显露出了新一届政府的政策重心。

 

  简政放权放在第一位

 

  3月份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李克强将“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放在2014年工作清单中的第一位,并强调“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

 

  今年以来,围绕着“简政放权”的相关政策频繁出炉。据统计,“简政放权”在23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通稿中出现了18次。国务院还派出8个督查组,对16个省(区、市)、27个部门和单位进行了督查。

 

  在基层调研时,李克强也重点考察了权力是否放得下,以及放权之后如何才能监管好。

 

  7月份,在湖南株洲市质监局服务窗口,李克强听取简政放权改革情况和建议,并与办事群众交流。

 

  在加强“放”的同时,如何完善“管”,探索事中事后监管,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广大企业和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也是李克强关注的内容。

 

  在山东,李克强也先后来到省交通厅服务窗口和济南市工商局,调研改革进展,并前往浪潮集团,了解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手段完善政府服务与监管的情况。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最为显著地效果就是全国新登记企业的井喷式增长。为了掌握新增企业面临的压力和政策需求,李克强在济南请来十余位新创企业负责人,询问他们办企业的动力和资金从哪来,经营范围是什么,希望政府帮助解决哪些困难。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草案)》。未来,官方料出台更多政策强化事后监管,依靠建立透明诚信市场秩序让问题企业曝光在阳光之中。

 

  三大区域战略浮出

 

  即便不考察具体行程,单单是李克强调研的省份清单也蕴含着足够多的政策信息。

 

  从两赴内蒙、到重庆再到沈阳,李克强这一串足迹显示出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方面的三个重点工作:推进西部开发打造经济发展最大回旋余地、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出发。

 

  在内蒙调研时,李克强了解了当地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情况。他指出,中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回旋余地所在,内蒙古是我国主要能源基地和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在中西部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推进新型城镇化、经济结构升级、绿色低碳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

 

  在湖南调研时,李克强来到沪昆高铁施工现场,慰问酷暑中坚守岗位的工人。他说,推动中西部铁路等有助于促进结构调整和加强薄弱环节的重大项目建设,是实施定向调控的重要举措。要抓住当前原材料成本相对较低等有利时机,保质保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把惠民生的事办实办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拓展更大空间。

 

  在重庆,李克强还乘船考察长江黄金水道,观察港口基础设施和航道建设现状,听取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11个长江经济带覆盖省(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汇报了对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思考和建议。

 

  李克强表示,从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一个重要规律,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他强调,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构建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棋局,通过改革开放和实施一批重大工程,让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衔接、优化升级和新型城镇集聚发展,形成直接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晓山告诉中新社记者,谋划这样一个大范围的长远发展,把内陆和出海口相连,把长江水域上东中西部地区相连,是中国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这条水道能有效将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部可持续发展贯通,无论是对于生产要素流通,还是资源优化配置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在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同时,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也在中国政府区域经济的棋局之中。

 

  李克强在沈阳远大科技创业园考察时表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就是要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打造综合竞争优势,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提升,促进协调发展。考察后,李克强主持召开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会议,并提出六大方面举措。实施超过10年的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有望借此迎来“再出发”。

 

  推动城镇化继续发力

 

  作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中国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城镇化是中国政府的工作要点。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就提出,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3月份在内蒙赤峰铁南棚户区,李克强攀上高坡,察看棚户区全貌,听取改造推进情况。

 

  他指出,今年全国要改造各类棚户区470万套以上,是近年来任务最重的,越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国家将专门研究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支持棚改的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通知》,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透露,将加大财税金融支持补上资金缺口。

 

  除了居住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现代化等城镇化的关键问题也都在李克强的考察清单之中。

 

  中国国务院日前已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此次改革的一大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权益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而围绕着户籍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城镇化的关键问题,官方料继续发力。

 

  考察民生政策效果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明确表示,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2014年以来,其重点考察了民生领域补短板、兜底线的政策效果。

 

  3月,在春耕备耕时节,李克强走进内蒙的地理,向正在劳作的农民询问节水抗旱和种苗准备情况。7月,在夏粮收储时段,李克强来到湖南中储粮直属库,查看库存,了解新粮收储准备。

 

  这一系列举措显示了中国政府会向着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目标持续努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内蒙,李克强考察了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鼓励社会力量更多参与进来,共同办好职业教育,增加就业。

 

  7月份,在全国727万高校毕业生即将走向社会,就业压力历年最大之际,李克强来到湖南大学了解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落实和目前毕业生签约情况。

 

  环保、基础设施等民众关注较多的问题也是总理考察的重点。在内蒙德润污水处理厂,李克强考察了在建污水处理工程。在重庆轻轨6号线施工现场。李克强表示,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重要前提,补上交通等方面的“短板”,不仅能够顺应民生期盼,夯实长远发展基础,在当前形势下,还可以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要适时开工建设一批群众急需的重大项目,更好发挥“一举多得”之效。

 

  从这一系列的考察可以发现,中国官方未来料继续从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着手,持续改善民生问题。

 

  关注价值链高端企业

 

  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位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4年以来,李克强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考察当地的企业。而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产业正在攀升或者已经攀升至价值链高端。

 

  在湖南,李克强考察了南车株洲公司这一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

 

  在内蒙古,李克强攀上国电联合动力技术(赤峰)公司正在组装的风电机组,仔细询问关键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和产品销售等情况;在西安,李克强总理到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考察;在湖南,李克强考察了文化创意产业; 在重庆,李克强走进了有着50年历史的重庆川仪自动化公司车间。

 

  不难发现,在推动中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的政策目标下,李克强今年对上述代表性企业的考察,有助于为中国产业升级加油打气,为徘徊中的企业指明方向。

 

  (原标题:李克强今年以来调研路线勾勒五大政策重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