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再赴雄安新区,看千年之城这样起步
1月16日,习近平2019年首次国内考察第一站来到了河北雄安新区。这是时隔近两年之后他再访雄安。两年间,千年之城勾勒出了怎样的蓝图?这次考察,总书记在雄安看到了什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时政新闻眼》为您带来前方报道团队的新鲜信息。
1在这里,看见雄安的未来
△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建筑分布呈现三纵三横格局。这里承担着雄安新区规划展示、政务服务、会议举办、企业办公等多项功能。(央视记者郭永良、祁文杰拍摄)
习近平考察雄安的第一站是市民服务中心。他听取了雄安新区总体规划、政策体系及建设情况的介绍。在市民服务中心内的规划展示中心,可以看到雄安新区的来龙去脉,也能看见这座千年之城的未来。
展厅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了《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和最近刚刚批复的《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
雄安新区即将进入开工建设阶段。起步区中的启动区(红色虚线之内)将会“打头阵”。启动区要建成什么样子?12家国际一流团队打起了擂台,提供了高水平的规划方案。最终,三个团队胜出。
在展厅的结尾部分展出的是近期重点工程项目,其中就包括去年12月刚刚开工的雄安高铁站枢纽片区。
在这个展区,习近平通过大屏幕连线建设工地现场。

2“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这里是怎样做到的?
习近平随后来到市民服务中心内的雄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视察服务窗口,与工作人员、办事群众和企业代表交流。
这里正在用数字技术打造“一站式”政务办理模式,真正实现让群众和企业“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施广强说,他所在的北京企业“便利蜂”能来到雄安新区经过了一场“考试”。雄安新区的初心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对企业的“门槛”要求非常严格。不过,政务服务中心只用了大半天就办完了他以往需要近二十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的审批流程,这让他很开心。

3雄安新区的智能“神器”
雄安将要创建未来之城、绿色之城、创新之城。习近平到访的政务服务中心,就有一个高科技的名字——“被动式建筑”。
在习近平这次考察的路线上,一些智能环保“神器”随处可见。
整个市民服务中心,就是智能环保的产物。作为雄安新区第一个城市建设项目,它采用的是装配式建造方式,这里的8栋单体建筑是像搭积木一样建起来的。
人们还可以在市民服务中心体验未来的智慧城市生活,这里设有无人超市、健身房、餐饮机构、书店等。在无人超市,消费者可以刷脸购物。
4在千年之城编织蓝绿
在雄安,每一棵树都是有身份的。二维码就是它们的身份证。通过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高科技建立智能平台,可追溯全生命周期管理。
先植绿,后建城。2017年11月13日,“千年秀林”的第一棵树、第一片林在9号地块扎根。未来,雄安新区的蓝绿空间将占70%,这片千年之绿也将与雄安共同成长。
习近平的新年首次国内考察正在途中。除了雄安新区,他还将去哪些地方,关注哪些大事?《时政新闻眼》将继续为您带来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