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是又一次涉及全局性的深刻变革,特别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其任务也将更为复杂和艰巨。因此,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坚持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注意防止错误思潮误导改革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文化工作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而由于文化产品所具有的“内容意义”和意识形态特性,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无疑是第一位的,也是改革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高度警惕错误思潮误导改革,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警惕“去意识形态化”等噪音误导改革方向。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也是无产阶级执政党巩固执政地位的强大思想保证。当今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和激烈,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文化领域已经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一个主战场。西方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大肆对其他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中国也面临着西化分化的威胁,这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在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变化,并引发了多样性意识形态之间的诸多矛盾,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形成了巨大冲击和挑战。强调文化体制改革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就是警示我们要时刻牢记正确的前进方向。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自信,警惕“普世价值”论误导。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空前活跃、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尤其是近些年来,境内外某些机构、个人和媒体借题发挥,打着解放思想、适应经济全球化、学习先进文化等旗号,用“话语平移”的手法把“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论等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引入中国并力图在实践上推广,其中以 “普世价值”论最具代表性和迷惑性。所谓普世价值应该是具有永恒的、普世性的价值,是对所有人都普遍适用的价值。但从人类发展史看,并没有形成从古至今不变的、适用于所有人的“普世价值”。作为价值论意义上的共性必须要以利益共同体或社会生活共同体为支撑,否则就不能存在。这个共性就是指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和直接交往。而在存在着阶级对立和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社会,就全社会而言不存在这样的共同体。因此,把资本主义文明看做是不可超越的终极存在,是“普世价值”论热播者的意识形态前提;把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的轨道,是他们热衷传播“普世价值”论的根本目的。我们要警惕“普世价值”论等的误导,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价值理论自信,彻底揭穿“普世价值”、“彻底私有化”等论调的真面目。
(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文化产业格局,警惕有人打着改革的旗号侵吞国有资产。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文化产业格局的关键所在。如果公有制丧失了主体地位,就丧失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同样,如果文化产业中公有制丧失了主体地位,其巨大危害不亚于丧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我们要努力建立现代的强大的文化产业体系,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但也要警惕“改制就是市场化、私有化”的谬论,警惕有人打着改革的旗号侵吞国有资产。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行动指南,注意防止掉入利益至上的陷阱
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实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文化利益问题。
(一)坚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警惕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扭曲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承载的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价值选择,内容是根本的、核心的要素。文化产业发展中,只有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我们要正视并积极处理好市场经济的商业价值追求的趋利性与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追求之间的矛盾、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缺陷所导致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与人民享有基本文化权益之间的矛盾等,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市场,一手抓艺术创新、一手抓市场开拓,切实把遵循艺术规律与遵循市场规律结合起来;要主动适应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加快发展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同时注意要情系人民大众,着力扩大基层消费,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普通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一切有益的文化营养进行创作生产,同时注重通过提升文化创意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把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增强文化产品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化产品真正成为市场上的商品,并且能够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所喜爱,真正变为广大群众的消费,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警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混淆。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新时期新阶段文化建设一项十分重大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进程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文化与市场的接轨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让文化生产要素在市场中高效流通和配置,才能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合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在讲文化产业发展时,却是提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这就是考虑到文化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双重属性,特别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市场在这个领域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和其他的经济领域不同,我们还要保证对市场的调控能力,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这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特殊要求。因此,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同时,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三)坚持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警惕与党离心离德者在改革中占据领导岗位。高层次领军人物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文化人才作为党和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肩负起更大担当。但在培养、选拔、使用文化人才时,一定要警惕与党离心离德者在改革中占据领导岗位。在这方面,苏联就有过沉痛教训。曾担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宣传部部长的雅科夫列夫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是苏共掌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人物,是戈尔巴乔夫的“密友”和“军师”,也是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之一。他不仅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反而对资本主义赞不绝口,实际上是一个隐藏在苏共内部的反共反社会主义分子。苏联解体的教训警示我们,共产党领导人的信仰和德才对党的建设非常重要。如何保证党的各级领导权掌握在信仰坚定的党员手里,而不是掌握在投机分子和野心家、阴谋家手中,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大事。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要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执政党的地位、作用和马克思主义组织路线的必然要求。因此,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不仅要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工作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时刻注意坚定理想信念,而且要更加主动培养和选拔我们自己事业的代表人物尤其是领袖人物。必须坚持把最高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忠诚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国家和民族的人的手里,并始终高度重视培养年龄结构合理的一批又一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这些要求,同样适用于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我们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和优秀理论人才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文化人才队伍尤其是其中的领军人物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
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评价原则,注意防止低俗西化背离民心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成为每个共产党员永远坚守的信念。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的拥护是党执政的基础。打天下,取决于民心向背;坐江山,靠的是天下归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我们要时刻应该牢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评价原则,警惕低俗西化背离民心。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是检验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标准,同样是评价文化体制改革的标准。如果不真正坚持“为人民服务”,我们的改革将毫无价值。
(一)坚持优先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警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短板。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改善文化民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条件的宽裕、教育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追求自我文化表达、参与自主文化创造活动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和维护自身文化权益的意识更加高涨。相比之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文化事业发展还有不小的差距,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的新形势和人们繁荣文化市场的新期待。因此,我们应该重温并牢记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到,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从战略的高度告诉了我们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为人民服务”既体现了文化源于民用于民的本质内涵,又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本理念的延伸,对打造服务型政府、服务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才能真正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更好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二)坚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警惕被拜金、低俗、功利等误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市场选择并不是万能的。我们应该牢记,文化市场除了看不见的手,更应该有看得见的手,这就是政府和国家文化单位理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当前,淫秽色情、网络恶搞、恶意诽谤、网络暴力、炫富拜金等低俗甚至恶俗的影视文化、网络文化时有传播,互联网上的低俗风气严重扭曲社会主流价值观,侵蚀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发展文化产业,主流价值不能缺位,主流文化的缺失必然使非主流的价值观充斥其中。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拜金、低俗、功利等不正之风,这既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认真实践的基本问题。要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的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精简评奖种类,改进评奖办法,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度;要科学合理地设置票房、收视率、发行量等量化指标,强化国有文化资产管理考核评估中的导向要求,推动文化企业统筹考量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导向要求与利润指标,以对人民、对社会、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抓好文化产品的生产。
(三)坚持发挥好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积极性,警惕出现脱离群众和西化的倾向。我们必须牢记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创新的主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发挥蕴藏于群众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只有得到人民的认可和信赖,才能真正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这就要求每一个文化工作者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思想智慧的增长、文化事业的振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作者:新华社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