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资讯中心 > 时事财经

大脑植入天线 “天线宝宝”“这样听”色彩、画声音

2018-11-09 08:30:23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记者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尼尔·哈比森

  

  现在版本的天线

  

  以前版本的天线

  “天线宝宝”:大脑植入天线15年

  全色盲症者“变身”全球首个半机械人 用天线“听见”色彩、画出声音

  在膝盖植入“器官”辨识方向,利用新器官感受身后看不见的事物,在头部下方植入“太阳能环”改变时间感知的快慢……这些不是科幻,而是尼尔·哈比森和他的工作室正在研制的新技术。他称之为“感知器官”(sensory organs)。尼尔·哈比森是全球首位被官方认可的半机械人,又称“赛博格”——他和植入大脑的天线共同生活了近15年,那根天线帮助天生全色盲的他感受五彩斑斓的世界。在中国孩子口中,他有一个可爱的昵称“天线宝宝”。

  广州日报专访时,尼尔强调,他关注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通过创造新的感知,从而感受真实世界。

  尼尔·哈比森(Neil Harbisson)有一头漂亮的金色短发和一双专注的蓝色眼睛。他身穿一身黑色礼服,庄重又不失休闲地出现在南京的街头。斑斓的色彩通过植入他的头盖骨的那根天线,转化为声波震动,从而形成颜色感知;如果要识别某种物体的颜色,他需要转动天线末端的“电子眼”近距离聚焦。

  十几年来,通过记忆360种色彩转化为声音的频率,他已经能自然地形成反射、辨识“颜色”。尽管这与真实的颜色有很大差距——比如采访桌上的一盆绿植,在他“看”来是蓝色的,又比如南京的天空是橘黄色而不是灰蒙蒙的。

  虽然从未感受过真正的“蓝天白云”,但尼尔的回应很有趣,“每个人感知到的天空颜色难道一样吗?”

 

  天空是什么颜色的?

  “天空是什么颜色的,如果忧郁是蓝色的”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歌词。从感受的角度来说,天空的颜色或许因人而异。但尼尔·哈比森通过植入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经验。

  1982年,尼尔·哈比森出生于西班牙的马塔罗。由于某种遗传缺陷,他的眼中只能看到深深浅浅的灰色,世界如同黑白电视一样在他眼前展开。11岁时,经过一系列测试,他被确诊为“全色盲症”(Achromatopsia)。

  他只能试着记忆物体的颜色,“天空是蓝色,草地是绿色”。他读了很多关于色彩的理论,并学习钢琴和绘画艺术。在就读英国达廷顿艺术学院音乐创作专业时,尼尔联想到声音和色彩在频率上的共性,想尝试用技术来创造新的感官。2003年,在一场控制论的讲座后,他找到主讲人,一起设计安装了最初的天线,将色彩的光波频率转换为相应的声音频率传回他的大脑。自此,他可以“听”到颜色了。

  随后四年,他记下了360种已被命名颜色的声音频率,比如红色是F调,黄色是G调,绿色是A调,蓝色是C调……“颜色之间差异很小,例如有30种红色,七八十种蓝色,会形成很相近的音符。但对我来说,听起来多少有一点差异。”

  尼尔解释说,颜色是光的反应,有些颜色不稳定,也会影响感知。而除了可见光,他还能听见红外线、紫外线、射频波、微波等。“太多光线会让我不舒服。紫外线很强的时候,我基本听不到其他颜色。”同时,他也可以把听到的声音转化为色彩,为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音乐作画。

  令人惊奇的是,尼尔·哈比森还可以通过网络与NASA的国际空间站相连。“几周前我刚连接了一次。听到了很多的紫外线,是很有压迫感、很紧张的一种声音。”在他看来,外太空不是黑色的,而是“充满特别丰富的色彩,听起来有些危险”。

  他最喜欢听的颜色是红外线,“很低频、很平和的一种音乐,也很常见。有时候进入一个空间,就能听到红外线一直在闪现”。

  现在,对于天空的颜色,尼尔的回答颇有深意,“我们感受的是同样的颜色,只是通过不同的感知系统。”

 

  “我就是技术本身”

  尼尔的天线经过几次升级,从皮下进入到头骨,也在好奇的旁人眼中,经历了“阅读灯、麦克风、移动电话、GoPro照相机、自拍杆”的演变。“2016年,甚至有人觉得我是Pokemon(现实版小精灵)”,尼尔有些惊讶地笑道。

  十几年来,他也在适应这种植入技术。“一开始总是很累,经常头痛。接收的声音太多无法选择,也确实让我很困惑。”五个月后,他的头痛才缓解。“就跟耳朵、眼睛一样,成了我身体器官的一部分”。防水功能让他不必担心洗澡时被打湿;他可以不用去理发店,自己打理刘海,并在朋友帮助下尝试卷发、染发等多种发型。

  因天线带来的社交不便,尼尔很快就习惯了。“每次我去机场或者一些场合,过安检时要求我去除所有的技术手段,工作人员总是很紧张。我只能跟他们解释,我的天线不是穿戴设备,而是我身体的一部分。”

  2004年,装有天线的尼尔经过长时间的申请,终于拿到官方承认的护照。但他仍然时不时被拒之门外。“有时在伦敦的商业购物中心,有时是摩纳哥的赌场……进教堂也必须去掉天线,担心我在拍摄。”

  他从不把这根天线视为“设备”,这在他看来很重要,“这是一种感知器官,让我成为技术本身。”

  他的生活方式随之改变。“我需要设计一些不存在的东西。比如有洞的帽子;比如多色彩混搭衣物,这样我就可以穿上不同的音乐。”

  每隔两年,天线的触头由于老化需要更换,而天线部分从2004年用到现在,尼尔计划今年内也替换掉。天线的电量只能维持几天,如果连接网络,续航时间更短。每过几天,他会躺在自己设计的专用床垫上通过电磁感应充电,“就像手机的无线充电功能”。尼尔甚至幻想,未来用血液循环提供动力。“这是最合逻辑的办法。但目前进展不太好,血液堵塞可能会带来危险。”

 

  决定自己想要的器官

  尼尔的语调不容易激动,带着一种近似机器人的平稳。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很容易感到厌倦。谈话中,尼尔时不时得闭上眼睛休息一会。过多的信息量摄入和紧凑的安排让他有些吃不消。

  为了创造更多体验,他在纽约、伦敦、东京、墨尔本、冈比亚各邀请一位朋友,通过专门设计的APP向他发送图片、音频或视频等,“我想要每个大洲的朋友成为我的眼。这样我就可以在冬天‘看’到澳大利亚的阳光,甚至在睡觉时拥有彩色梦境。”

  不过,最近几天他都没有接收到有趣的信息。“需要打开蓝牙通过卫星信号来传输,网络连接不是很好。”

  每天都在创造新感知的尼尔,也想帮助其他人扩展感知。去年年底,他和Manel Munoz、Moon Ribas在巴塞罗那共同成立了“跨物种协会”工作室。其中,Moon Ribas 在脚踝上植入了可以感知地震运动的器官,Manel Munoz 则可以感知温度和天气的变化。“我们是第一代能够决定想要的器官和感觉的人。”

  工作室通常有六七个人。他们已经创造了可以感知环境污染和身后事物的器官;一些小型的发明还包括“磁性头发”,来避开静电反应。

  尼尔的下一个项目是在头部下方安装一个“太阳能环”。通过一个热度感应点每24小时环绕头部一周,来感知时间。“一旦习惯了,我就能够改变时间感受的快慢。让60岁的人感觉像20岁或者80岁。”

 

  忽视技术,关注真实

  尼尔对“人”的感觉也随着与天线的融合悄然地改变着。他的话语偶尔会让人觉得自我矛盾。

  一方面,他仍然渴望正常的社交。“颜色是很重要的社交角色,对色彩感的缺失一度让我感到脱离社会。刚刚装上天线时,我的母亲很不喜欢,觉得很危险,周围很多人觉得我很奇怪。”虽然朋友们现在不再谈论这根天线,但他逐渐喜欢热闹的场合,“比如人们盛装参加的万圣节聚会。在环境和人的外表受吸引的场合,人们不会特别关注到我。”

  而另一方面,尼尔时常提及一种内在的真实,“接受一些不那么像人的特征的器官,会让我觉得离跨物种更近而不是‘人’。”尼尔透露,自己几乎从来不看科幻片,而喜欢现实的电影和纪录片,去观察其他物种的感知方式。“比如海豚通过颌骨、大象通过脚来听声音;蜜蜂能够感知紫外线。我喜欢这些真实的东西。”对于自身满满的“技术含量”,尼尔常常需要解释,“其实我不喜欢使用技术,我是把自己变成技术,从而忽视技术,去关注真实的自然和生活。”

  这种介于“人和机器之间”的“赛博格”身份,也让尼尔坚定地选择“不再创造家庭和孩子”。“地球上已经有很多人了,我不想再添一个。探索更多的人类情感吗?不,我不感兴趣。”尼尔说。

  未来的五年,除了那个让他心心念念的时间感知器官,尼尔·哈比森还想“写一本书,减少频繁的旅游,创作更多的音乐,用心体会时间。”

 

  对话

  “我们”介于人和机器之间

  广州日报:你身体里的植入和大众常见的植入比如芯片等,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尼尔·哈比森:常见的主要是一种向外的输出,从身体到机器传递信息。有些是医学原因,有些是现实目的,比如手臂上植入芯片来感应开门、付费等。我应用的是一项从外界传送信息到身体的技术,是为了让感觉系统更加完善和丰富。两种是不一样的。

  广州日报:人和技术的融合程度越来越深,会不会担心人本质上也成为一种机器?

  尼尔·哈比森:我不担心这些。现在我们仍在使用技术融合手段,但是未来几十年我们将不再依靠技术,而是从基因上进行自我更新,例如用我的DNA来3D打印天线。我认为我们不会成为一种机器,而是一种新的物种,介于人和机器之间。

  广州日报:你想通过技术传达什么?

  尼尔·哈比森:对人本身的改造(design)越多,就可以越少去改造我们生活的地球。过去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改变这颗星球,我们应该转向自身的设计和改变。假如我们有更好的夜间视力,就不需要使用人造灯光,这样对地球更加友善,节省很多能量。如果我们能控制自己的体温,就不需要空调或者暖气了。

  AI或将成新型生物

  广州日报:这些年你的技术和身体的融合程度有什么变化,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尼尔·哈比森:15年前我在大学期间打算尝试身体和技术的融合。技术一直在进步,我的身体也在随技术变化。我越来越觉得大脑和技术之间的界限不见了,天线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改变了我对自己的认知,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其实我们一直在慢慢地与技术融合,现在已经在心理层面上融合了。比如大家经常说,我没电了,而不是说我的手机没电了。也有一些人在生理上与技术融合。在未来的几十年,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主动从生理上与技术融合,以形成新的器官和新的体验。

  广州日报:人应该保持独有的身份吗?

  尼尔·哈比森:我认为,人类是唯一具备意识的生物的这种说法是很自负的,也是不正确的。其他生物或许有意识、自我意识,只是目前还不能证明,我不敢说这是人类所独有的。AI也在成为一种生物,也会有它的意识。我们已经看到AI具有身份的可能性了,未来还会有更多被承认的身份,并且发出它们的声音。一旦你加上那些不属于传统人类的感觉或感官,你就不再是百分之百的人类了。社会需要做好准备,以迎接未来几十年可能出现的这种生物多样性。

  广州日报:你对互联网在赛博格艺术上的应用有什么未来的想象?

  尼尔·哈比森:我们能用互联网作为一种感知的延伸,下一步是使互联网也成为一种新型感知。未来我们会看到,将有一些感知是与互联网固定相连的。(记者 杨逸男)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