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法国接连爆发大规模示威活动,导火索包括民众对政府上调汽油及柴油税的抵制,以及铁路工人对特殊待遇被取消的不满。据统计,超10万人走上街头,纵火等暴力冲突在抗议中发生,警方通过催泪弹和防暴水枪对示威者进行镇压。不乏抗议者打出了“马克龙下台”“马克龙是独裁者”等标语口号,因而法国政府更愿意将此认定为一场“政治阴谋”。法内政部部长卡斯塔纳就表示,这是“反叛型极右极端分子煽动的骚乱”。
示威者与政府部门各执一词,究竟孰是孰非,需要联系法国近些年的国情与发展来判断。
就拿法国铁路改革来说,工人组织的罢工其实已经不只一次了。马克龙不是不知道法国铁路工会的实力,而他之所以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是因为法国铁路系统早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政府已经多次向公众解释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中,法国国铁负债已达460亿欧元;如果不改革的话,债务还会以每年30亿欧元的速度增加,预计2025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600亿欧元。这一背景下,马克龙政府才横下一条心,推出明显“动人奶酪”的改革计划。为了确保进度,马克龙政府还决定以政令而非立法途径去实施。
事实上,铁路改革只是马克龙上任后积极推行的一系列市场化改革的缩影。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松绑现有劳动法对企业雇工权的过多限制,从而刺激就业、投资和经济增长。这些政令显然受到企业的欢迎,但因削减福利而遭到工会、劳工的抵制。众所周知,“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动灵魂还难”,马克龙希冀在自己的任期内推动敏感领域的实质性改革,遭遇阻力实属必然。
法国的乱象还可以从其政治体制上找到更深层的解释。曾以“历史终结论”而蜚声政学两界的福山,近年来将目光投向西方国家的“政治衰败”。而在笔者看来,比“政治衰败”更严峻的挑战是“社会衰败”,比“政治/官员腐败”更糟糕的是“社会/选民腐败”。
包括法国在内的很多所谓“成熟的民主国家”,左派政党竞选时往往打着“增加福利”的旗号,右派政党则以“减税”为口号。可“羊毛长在羊身上”,增加福利意味着提高税收,减税意味着削减政府开支与福利开支。这个意义上,增税之于左派,减税之于右派,性质与结果是一样的,都是失去选票。所以左右派轮流执政的客观后果是,双方都对选民开出虚幻的承诺,以超出国家实力、国民经济承受力的“高福利+低税收”为套餐,向选民“行贿”、得以上台。而在这一过程中,选民实质上也扮演着并不光彩的角色。
上述模式有诸多现实版本,其中最成功的可能是美国,美国可以凭借强大的国力和世界金融霸权,通过“铸币税”等多种形式向全球转嫁危机和矛盾;最失败的可能是希腊这样的小国,因为无力向国际社会转嫁国内矛盾,最后只能央求欧盟的施舍。至于欧洲大国法国,可能居于二者之间,向外转移矛盾的能力较为有限,当上述矛盾发展到难以调和的时候,政府不得不采取断然的改革措施。而这无疑将触动国内“受贿者”“乡愿们”的奶酪,激发出他们与现政府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马克龙政府不得不强忍着痛,咽下这枚“西式民主”的苦果。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