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今天上午公布,中国2018年GDP总值达到900309亿元,增长6.6%,第四季度增长6.4%。这是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踏上90万亿元人民币的台阶,但从增长率看,6.6%又是1990年以来最低的年增速,6.4%是2009年一季度以来最低的季度增速。
如何看中国的经济形势呢?外媒的最初评论大多集中在了“中国GDP28年增速最低”上,强调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这些都是事实,必须正视。然而仅仅从“最低增速”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又很容易误读它。
人们都还记得,在早些年中国经济增速高达两位数的时候,我们经常谈要控制经济增速。为什么?因为中国当时的增长高度粗放,而且对出口依赖度太高,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环境和生态成本,而创造的财富却没能充分地转化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优化。直到2014年,中国生产的钢筋水泥和煤炭占到全球的一半以上,再不转型,这个国家已经承受不了。
6.6%这一“最低增长率”并非中国经济正在走向断崖式危机的征兆,而是中国解决尖锐问题、控制严重风险后实现软着陆的过程。当然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增长率能够再高一点会更好,但是能够一边大幅调整,一边保持这一中高速的增长水平,已经证明了中国站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位置上时的稳健和韧性。
世界舆论都提到一点,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中国没有采取10年前4万亿元基建投资的强刺激。这不仅反映出中国政府对经济基本面良好颇有信心,还因为这10年间中国经济的结构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当时中国不得已,只有增加基建一条路,而2018年时,中国可以承接温和刺激政策的经济运行面和点要丰富得多。
如果中国的治理模式像美欧那样,在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几十年后,一定会有一场美国1929年式的经济危机,这也是西方一些人鼓噪中国崩溃论的经验依据。然而中国的体制优势使得我们能够主动化解积累起来的风险,让前进与解决问题有效结合成同一个宏观政策。
这不是哲学和诡辩,而是中国经济活生生的现实。2018年6.6%的增长率对应了远超过十多年前10%以上的实际经济增长规模,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比当时清洁了许多,中国的生态环境已经迈过从遭到破坏到走向修复的转折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瞄准经济发展的“以人为本”原则,食品安全、教育、医疗、养老、宜居、旅游等高度涉及民生的领域更多成为投资的方向。
中美贸易战发生在2018年,它显然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但这种负面影响无疑要比它一旦发生在十几年前小得多。今天的影响也是大的,但它是中国能够不以“伤筋动骨”的方式承受得了的。缓和中美贸易关系当然好,但即使缓和不了,我们也可以有信心地说“中国能够过得去”。
虽然增速降到百分之六点几,2019年有可能比2018年再低一点,但越来越清晰的是,中国中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基本建立了起来。而且我们看到,这样的增速能够保持中国综合力量的持续扩大,其中包含了中国以科技进步为主要牵引力的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的大量空间。这样的中高速发展还可以保障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实现生态保护,可以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匹配这个国家的政治理念。
我们不是要回避问题,相反,除了各种纯经济分析之外,我们认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额外的拖累。如果把全社会的积极性更充分调动起来,在各种经济要素不变的情况下,GDP年增长率多一个百分点是完全可能的。
但是我们坚信,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的确是好的,我们国家的前途是光明的。一些深受西方经济学影响的中外分析人士没有真正搞懂中国,他们发出的一些悲观预测偏离了中国经济的现实逻辑,我们只能兼听,决不可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