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了外界关注的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预期目标:6%-6.5%。在此之前曾有舆论担忧,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19年中国GDP增速可能跌破6%。而今年中国经济最终设定6%—6.5%的目标,信心何来?
从近期来看,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总量突破90万亿元,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物价保持平稳,2018年CPI比上年上涨2.1%;城镇就业持续扩大,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全年调查失业率全年保持在5%左右;全年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30万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2%,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52.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7%,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1.4个百分点。2018年中国经济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2019年经济社发展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中国发展的底气。
从长期来看,中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光明。
首先,中国发展拥有足够的韧性和巨大的潜力。当前,中国有近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拥有全球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同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城乡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投资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中国目前劳动力资源近9亿人,就业人员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有1.7亿,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已超800万,主要生产要素供给充裕。这些独特的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因此,中国完全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抵御内外部风险和挑战,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
其次,中国发展势能正在不断增强。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结构性的。但对于解决那些长期、结构性的经济问题,这些年来中国是有很多突破性进展的。近年来,中国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次结构性的大变革,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进展,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些都为今后的发展积蓄了强大动能。
再次,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制度红利持续释放。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是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释放制度红利。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啃下了不少改革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流险滩。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民营经济活力不断激活、减税降费举措力度不断加强。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新举措,增强了微观主体活力,提振了企业家的信心,促进了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立,推动中国向高水平对外开放迈进。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制度创新红利有效释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不断向更高水平迈进。
(成德宁,武汉大学两型社会研究院副院长,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海外网特约作者;韦锦辉,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