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下班就回家,年轻人玩手机打游戏等是常态,现在自觉学习成为全新风尚——
“工人夜校回来啦!”
4月的一天,西安,西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零件加工九分厂。18时整下班,杨鑫、左强、何磊等近20位上完晚班的工人并没有立刻回家,而是拿着笔记本和笔走进了车间旁边的“工人夜校”;席江波、谷燕、刘瑞华等十几位早班上完已回家的工人,也带着纸笔从四面八方返了回来。无人要求和强迫,他们却自愿放弃休息甚至吃饭的时间,如饥似渴地抓住这一月两次的夜校学习机会,汲取知识和技能的营养。
当天的课程是“台阶轴的加工”,厂团委书记兼技术科长刘翔主讲。与其说这是夜校的课堂,倒不如说更像平等轻松的讨论课堂。工人们或自由地围坐长条桌,或随便就坐在墙边。刘翔更像是主持讨论会而非讲课。他打开课件,投影仪显示出一个台阶轴和相应的数据,“这是上次课的作业,有两位做错了,请上来分享一下怎么错的吧。”两位工友先后上前,大大方方地自己给自己纠错。“我把错误点已发到微信群,大家可以再看一眼。”刘翔叮嘱了一句。
课程的中心环节是技术交流。这时,屏幕上出现一张台阶轴的图纸,刘翔说:“哪位同学讲讲怎么加工、难点在哪?”一位工友站起来,谈了他的加工思路和理解。话音刚落,另一位站起来说:“我觉得要注意的地方……”正讲中,底下一个插话道“能不能变形”?另一个声音回应说“他已经考虑了变形问题”。
记者注意到,整个讨论过程,近30位工友都凝神静气盯着屏幕、随着讨论在思考,有人不时抓紧记录。交流讨论之后,刘翔站起来一一讲解:“加工28时,要用1500的转速……”然后进入常用指令的讨论、留作业等环节。不知不觉,2个小时就过去了。
“还真有上世纪80年代上夜校的那种感觉,大家都说久违的‘工人夜校’回来啦!”九分厂厂长杨新民欣喜地告诉《工人日报》记者。他说,过去下班职工就回家,年轻人玩手机打游戏等是常态,但是两年来的“工人夜校”完全改变了那种状态,现在自觉学习成为全新风尚。
这里面,还有故事。
早在2013年,厂里以技术带头人、劳模张金铭为核心,成立了“金铭工作室”。几年来,工作室以工厂承接的生产项目为导向,研发成功《JH-30I型自动压合器》等5项关键技术,创效900余万元,并培养人才15名。但精英型的工作室急需广大一线工人知识、技能的提升来匹配、支撑,同时,不断更新的设备也要求员工掌握新的技术,这时,刘翔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能不能给年轻人搭个平台,把学习的劲头鼓动起来。”
按照这个想法,2014年,“刘翔青创先锋工作室”成立。“刚开始只有6到8个人参加,上课还得我催着他们,也没有经费、设备,只能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但特别的课堂方式、当下就能用的技术等等,很快得到了工友的认可。”刘翔说,不知从何时起,“青创工作室”已被大家口中的“工人夜校”替代。
会议室门关起来就变成了安静又轻松活泼的课堂,打开门对面就是车间。“上周,厂里进了一台新机床,夜校的课堂讲的就是这个机床的编程,讲完后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大家转身就来到机床实操,直到晚上9点还不愿回家。”数控一班班长何磊说。自称“跟着夜校成长起来”的他告诉记者,现在工人的思想转了,从当初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应大家要求,夜校也从当初的一月一次变为一月两次。
夜校的悄然兴起让九分厂的领导班子大喜过望,课堂遂从一角扩大到整个会议室,黑板也换成了高清投影仪。杨新民说:“要设备给设备,要时间给时间,不惜资金、时间、物资全力支持。”配套的激励政策也随之实施:每年考试的前十名涨一级工资,获得各种比赛名次的单独重奖,授课的技术带头人每个月给予津贴……
于是,“工人夜校”成了九分厂直至西北工业集团尽人皆知的热门话题,一些50多岁,怕掉队的老工人也加入进来,刚成家的年轻人回家的状态从手机不离手切换到《数控车工入门》……
2017年至今,“工人夜校”已累计培训768人次,其中有10人从中级工晋升高级工,1人由助工升任工程师;学员创新项目14项,实施合理化建议16项,累计创效13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