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资讯中心 > 时事财经

《光明日报》:民心是红军永远的“根据地”

2019-07-02 16:39:47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湖南汝城县沙洲村广场上的“半条被子”雕塑。新华社发
  
  湖南郴州市桂东县沙田镇纪律文化中心展出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场景。新华社发
  
  人们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通道转兵纪念馆内参观。新华社发
  
  湖南宜章县白石渡镇白石渡村的红军养伤旧址。新华社发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通道转兵纪念馆外景。新华社发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红军长征入湘时,毛泽东写下了这首《十六字令·山》。在词中,毛泽东通过描绘湘南八面山独特的风光,揭示了长征精神的精髓要义。

  湖南有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强调虽然山高险峻,但红军毫不畏惧,人过要昂首,马过不下鞍,表达了坚强乐观、人定胜天的革命意志。

  湖南是红军长征历时最久、行程最长、经历战斗最惨烈的省份之一,见证了“通道转兵”等历史性关键抉择。红六军团西征和中央红军初期长征,以及红二、红六军团开始长征,都在湖南走过了艰难历程,写下了壮丽篇章。85年来,红军长征精神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代代传承。

  寨前誓师,踏上西征之路

  6月,湖南桂东县寨前镇,山风习习。金色阳光洒在红六军团誓师西征的旧址上,年轻母亲牵着学步的孩童从雕塑旁边走过。

  寨前镇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一个光荣的名字。红军战略转移的先遣队85年前曾来到这里。

  77岁的黄维忠老人经常在家附近的广场上散步。他抬头就能看到这座6米多高的纪念雕塑——战马嘶鸣,旌旗猎猎,红军指战员威风凛凛。

  雕塑的深色石砖上雕刻着巨幅《红六军团长征路线图》。黄维忠骄傲地说:“就是这儿,我们寨前。”

  1934年8月11日,这座宁静的小镇迎来一支特殊的队伍,萧克、任弼时率领的红六军团,共9700余人。1934年夏,第五次反“围剿”失利。7月23日,中央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游击战争创立新苏区。8月12日,在寨前镇河滩上,红六军团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举行西征誓师大会。

  寨前镇黄汉尤老人家中也曾接待过红军。“我听父亲讲,红军不肯住进家里,就在街上搭门板,睡在没人的祠堂里。”黄汉尤回忆说,“红军不但用银圆买村民的食物,杀了猪还请大家一起吃。”

  军爱民,民拥军,是红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民心,是红军永远的“根据地”。

  8月12日誓师大会结束后,红六军团就踏上了艰苦卓绝的西征之路。红六军团千里转战,与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血战,付出了巨大牺牲。1934年10月,红六军团抵达贵州北部,与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师。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红军长征史》记载:“至此,红六军团胜利完成转移任务,并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起到了先遣队的作用。”

  1935年11月,按照中央指令,红二、红六军团也开始长征,之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红二方面军。

  黄汉尤老人成了红军故事的义务讲解员,他常常给来寨前镇参观的孩子们讲解当年红军的故事。他说:“要把红军的故事,一代一代讲下去;要把红军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湘江血战,红军师长断肠明志

  湖南道县县城的潇水河河堤上,当时年仅29岁的红军师长陈树湘烈士在此长眠了85年。绿树环绕的石碑和川流不息的江水,诉说着他断肠明志的壮举。

  1934年11月,已连续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继续西进,进入湖南永州境内。前面横阻着两条大江天堑,一条是急流险滩的潇水,一条是宽阔汹涌的湘江。

  蒋介石下令各路大军加紧构筑第四道封锁线,第一个部署是合击红军于潇水之滨,第二个部署是围歼红军于湘江之滨。

  11月25日,中革军委在湘桂交界的道县豪福村向全军发布了抢渡湘江的战斗命令。由于当时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红军不仅丧失了有利的渡江时机,而且使负责掩护渡江的红军各部队不得不与敌人展开激烈的争夺战,致使各路红军陷入了以少对多、以弱对强的险境,战况惨烈。

  红军主力在湘江渡口与敌人展开搏斗,抢渡湘江。一直担任红军总后卫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在师长陈树湘的带领下,于湘江东岸的永安关、水车一带与十倍于己的追敌殊死激战。4天5夜的奋战,全师6000多人锐减到不足1000人,师政委程翠林牺牲。

  12月2日,红军主力渡过了湘江,但担负掩护任务的红三十四师被卡在湘江东岸,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当晚,陈树湘率领仅余的300多人突围,一路上多次与敌地方民团作战。至12日,腹部受伤的陈树湘躺在担架上清点阵地上的人数时,发现只剩下了53名战士。

  这一天,伤重的陈树湘带领几名战士到道县驷马桥附近的洪东庙隐蔽,不料被敌人发现,不幸被俘。为了保持气节,不受敌人之辱,在被押解回县城的路上,他趁敌人不备,断肠明志,壮烈牺牲。年仅29岁的陈树湘,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中央红军以饥饿疲惫之师,浴血奋战,终于突破了敌人重兵布防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的狂妄计划。

  革命胜利后,道县多次组织修缮红色遗迹,建好了陈树湘烈士墓塑像、旗碑、墓碑,完成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和广场建设,修缮了留有红军标语的“红军墙”。每当清明时节,人们都会自发来到烈士墓前祭拜、缅怀。

  通道转兵,峰回路转的一刻

  6月29日,记者来到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通道旧县址所在地县溪镇的恭城书院,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一座侗族古书院。300多年的岁月里,它不但历经时代的变迁,更见证了中国革命峰回路转的一刻。

  1934年12月9日,在经过了湘江战役的重大挫折之后,中央红军兵分三路进入通道。

  此时,离中央红军出师长征不到两个月,但出发时的8.6万人,已锐减至3万余人。红军往何处去?中国革命往何处去?生死存亡关头,当时已被剥夺了中央红军军事指挥权的毛泽东建议开一个会议来决定红军的前进方向问题。

  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恭城书院召开紧急会议,史称“通道会议”。当时,已探明中央红军欲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师湘西北意图的蒋介石,调集数倍于中央红军的兵力在通道以北地区,部署了一道严密的袋形防线,企图全歼中央红军。

  经过毛泽东的据理力争,会议采纳了他的正确主张,放弃原定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为转兵西进敌军防守薄弱的贵州。此举成功粉碎了蒋介石的企图,挽救了当时已陷入低谷的中央红军。

  “通道会议作出的转兵决策,实际上拒绝了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反映了中央领导人和红军指挥员对‘左’倾军事指挥的不满和反对情绪,以及要求改变领导的强烈愿望。”通道县红色文化研究专家胡群松说,“这也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以来,毛泽东的正确意见第一次得到中央主要领导人比较一致的尊重和响应,并对中央的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道会议,为此后黎平会议作出改变战略方针的决定作了必要准备,也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实现历史的伟大转折,创造了前提条件,为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内和红军内的核心领导地位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说:“红军,在湖南这片红色土地上,以理想和信念、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我们要汲取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奋进力量,大力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涵养时代精神、走好我们这代人新长征路的永续动力。”(记者 龙军 禹爱华)

  原标题:民心是红军永远的“根据地”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