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资讯中心 > 时事财经

papi酱的孩子随父姓被骂上热搜 你让孩子跟谁姓?

2020-05-13 08:45:36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袁秀月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5月13日电(袁秀月)这两天,“冠姓权”一词又进入公众视野。papi酱因为在最新视频中透露,她的孩子随父姓,而被网友骂上了热搜。

  有网友认为,papi酱竟然不注重“冠姓权”,她的独立女性人设都是假的。

点击进入下一页

  微博截图

  而在上个月,也有女性博主发文称,因为争取孩子的“冠姓权”失败,而选择与丈夫离婚,由此在网上引发大规模讨论。

点击进入下一页

  微博截图

  “冠姓权”是什么?为什么能引发一次又一次的激烈讨论?今天我们从姓氏的历史说起。

  姓氏代表着什么?

  其实,最早的时候,“姓”与“氏”是两回事。“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为制止乱伦、乱婚等现象,氏族实行族外婚制,孩子随母亲居住。姓是同一女性始祖的后代们所共同拥有的符号标记。

  因为最早以女性为本位,所以中国最古老的的几个姓都带有女字旁。如:姬、姜、姒、姚、嬴、姞、妊、媿 、姺、姑等。

  而“氏”是从“姓”中衍生的分支,最早姓是女人的尊荣,男人既没有姓也没有氏。后来男人有氏,但姓贵而氏贱。

  到了父系氏族时期,姓氏的地位反了过来。天子有姓而无氏,诸侯、卿大夫有姓有氏,平民、奴隶只有名,而无姓无氏。到了周代,姓和氏才开始混淆。在秦汉时期,姓氏合二为一,平民逐渐也拥有了姓。

  有学者表示,姓氏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建雏形于奴隶社会,但真正成为一种社会观念形态则是在封建社会。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女子冠夫姓的由来

  姓氏从产生时便有贵贱之分,到了封建社会,姓氏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后,其在贵贱、上下、尊卑层面也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规范。例如西汉时期门阀制度兴盛,姓氏演变为维护财产和权力的工具之一。

  古代男尊女卑的观念也表现在姓氏上,进入父系社会后,女性逐渐失去自己的姓氏。女子出嫁前与父同氏,出嫁后属夫氏,可以夫氏为称,亦可仍以父氏为称。在公共场合,女性大多不使用名字,尤其是结婚后,外人大多以夫姓称呼为“某夫人”,或者是以父姓称“某氏”,亦或是冠夫姓称“某某氏”。

  这种姓氏制度持续千年,直到近现代才有所松动。民国时期,“民国民法”对婚后妇女姓氏的变更,就曾引起各界激烈讨论。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图文不相关 王国安 摄

  有人希望维持习俗旧制,认为男女的真实平等,不在于区区姓氏问题。有人提出,出嫁女子从夫姓,入赘男子从妻姓,但对外时得用本人之姓名。

  也有人支持女子婚后维持本姓,或者是区别对待,如独立女性保留姓氏等。还有人提出激进意见,认为姓氏没有存在的必要,男女之间也就不存在冠姓之争了。

  基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民国民法”仍延续习俗,其第1000条规定:“妻以其本姓冠以夫姓;赘夫以其本姓冠以妻姓,但当事人另有订定者,不在此限。”也就是说在约定情形下,妇女可不必冠夫姓。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首届泉州姓氏文化花灯展。廖静 摄

  《婚姻法》规定,子女可以随母姓

  随着男女平等思想的深入人心,“冠夫姓”也在生活中逐渐消失。1950年我国《婚姻法》第十一条就规定,“夫妻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

  至于孩子的姓氏,1980年的《婚姻法》中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我国现行《婚姻法》则改为“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一字之差,体现了对男女平等以及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尊重。

  而据公安部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最近30年,在姓名中同时使用父姓和母姓的人数快速增长。1990年底,这一数据为11.8万。到了2018年底,这一数据增长为110万。

  不过,在实际生活中,孩子随父姓仍然占据主流。而近些年来,随着女性意识的崛起,对于子女“冠姓权”的讨论也越来越多,有的甚至还因为“一姓之差”家破人亡。2015年以来,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二胎随母姓的数量也明显增加。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图文不相关 武俊杰 摄

  争取“冠姓权”有必要吗?

  在今天,“以我之名冠你之姓”似乎不再是浪漫之语,姓氏承载的家族传承、血缘图谱也不复以往那样厚重。就像有人说的,女性追求“冠姓权”,看似是“两姓”之争,实则是“两性”之争,是女性对自身权益的维护和自主性的表达。

  但争取“冠姓权”和独立女性之间似乎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不是所有争取“冠姓权”的女性就是独立女性,或者不争取的就不是独立女性。是不是独立女性,关键看她是否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经济,以及独有的对人生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贡献,不是靠口头说说就行的。

  那些因为别人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或者孩子随父姓就大肆辱骂的人,追求的恐怕不是“冠姓权”,而是“霸权”。

  而且,跟争取自身的姓名权不同,争取孩子的“冠姓权”还涉及丈夫,孩子长大后可能也要发表意见。说实话,这是一个家庭内部的协议,关旁人什么事呢,对吧?(完)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