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陕西西安某幼儿园学生入学时,班主任要求家长填写单位、职务等信息。班主任强调,上述信息不能空着,不然学籍系统录不进去。
这条新闻引发网友广泛关注,理由很简单。很多人都产生了和家长一样的担忧:填完了单位、职务,孩子会不会被区别对待?“我的区长父亲”是个网络段子,但背后透露出的焦虑心理,在家长群体中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
不久前,有北京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称,在学生入学时,很多学校要求填写学生父母、祖父母工作单位和职务等信息,希望能禁止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收集该信息,只登记父母基本信息即可。
公众对填写家长职务这事有话要说,不是因为他们特别“敏感”“没事找事”。家长到底在哪个单位工作、担任什么职务,和学生入学的条件没有必然联系,更不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填不填家长职务,真的那么重要吗?不填,真的不行吗?
目前,当地教育局已经表示,此事系老师个人行为,正常情况只登记户口所在地和住址信息。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既然是为了收录进学籍系统,老师这么做也不过是为了完成工作。把一口“锅”全扣在老师身上,似乎也有失公允。
去年7月,河北井陉的一家幼儿园,在其招生公告中,明确要求幼儿家长提供个人工资明细。
其实,学校收集家长信息可能也有了解学生家庭信息、个人成长背景的考虑。更了解一位同学的个性,也有利于因材施教。何况,很多网友也反映,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多少老师会因为家长职务而区别对待孩子,过分焦虑是没有必要的。
尽管如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学校,都应该充分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重视和强调“教育公平”的年代。不管收集家长职务的动机和原因是什么,如今都应该重新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分析。如果不是十分必要,不妨省去这些繁琐的步骤,还家长、老师一片清净。
近日,北京一网友在人民网留言板上提议,建议禁止学校要求学生家长填写单位和职务等信息的行为。北京市教委回复称,信息会严格保密,不向普通教师公布,正在研究取消家长职务信息的收集。
眼下,“双减”政策已经在各地得到落实,逐渐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但减负,减去的不只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负担,比如减少作业量、禁止不合规的课外辅导。
孩子、家长、老师心头的负担,更应该被减轻。填上一个职务固然简单,但家长难免要担心,职务的“分量”到底够不够,会不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老师也不轻松,面对不同的家长,到底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孩子若是知道了其中内情,稚嫩、纯洁的心灵也难保不会被侵蚀——父母做什么工作,真的这么重要?
这样一来,又一个“内卷”赛道,只会让所有人感到“心累”。去除对教育公平的焦虑,就应该从一件又一件小事做起,比如,能不要填家长职务,就不填了吧。让家长少一些烦恼,让孩子不要被人情世故打扰,也让老师安心教书,这样对所有人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