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四万万人,差不多有三万九千万是迷信家。迷信鬼神,迷信物象,迷信运命,迷信强权。全然不认有个人,不认有自己,不认有真理。这是科学思想不发达的结果。”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这样写道。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文盲率高达80%。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
百年间,科学的旗帜是如何飘扬起来的?
9月11日起,作为2021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的一部分,中国科学技术馆设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科普展”。该展览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普研究所承办。它以时间为顺序,分四个篇章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开拓科普事业的百年历程。
用一口井破除迷信
让科学造福人民
成建制的科普工作,是在瑞金时期开展起来的。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对着一口井的照片,讲了红井的故事。
1933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革军委从江西瑞金的叶坪村迁到沙洲坝。住在沙洲坝的居民,一直以来吃的都是又脏又臭的塘水。他们迷信风水,当地流传着沙洲坝是旱龙爷地盘的说法。所以,居民们宁愿喝脏水,也不敢得罪“龙王爷”。
毛泽东看到这种情况后,干脆带领大家为老百姓挖了一口井。他说,你们信风水,怕得罪旱龙王,我不怕,如果旱龙王怪罪下来,让它来找我算账好了!
这就是后来的“红井”。有了井,当地居民终于结束了祖祖辈辈挑塘水的历史。
【中国科普研究所供图】
王挺说,这口井贮满清泉,也贮满共产党一心为民的深情厚意,成为共产党“让科学造福人民”的见证和精神传承载体。
当时的医药卫生科普,也是为了民众健康。1933年,担任前敌总指挥的徐向前亲自编写了《简略卫生常识》,提出了八项卫生注意事项。在中央内务部与军委总部联合编印的《卫生常识》一书中,明确提出:“为减少苏区革命群众的疾病与痛苦,加强我们的战斗力量,必须使一般工农劳动群众了解普通卫生知识,加强卫生工作。”
后来,科普事业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1940年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的成立。毛泽东指出:
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它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所以每个人都要赞成它,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
王挺表示,曾在延安呆过的老人回忆,和大家想象中的不同,延安其实是一个“先进”的地方。报刊在做科普,科技团体在做科普,知名的科技工作者,也在延安积极开展科学大众化运动。
“双法”让高深数学走下神坛
把科学交给人民
一个展柜里,陈列着一份人民日报报纸版面复制版——1965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华罗庚的长文《统筹方法平话》。
这位大名鼎鼎的数学家,将他的知识推广到了百姓中。
当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许多科学家走出研究所,到实际生产中找课题。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华罗庚致力于优选法和统筹法的推广、应用和普及。1964年,华罗庚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认为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毛泽东回信称赞他“壮志凌云,可喜可贺”。
1965年,华罗庚把深奥的数学原理转变为朴素易懂、易操作的“双法”,写成了大白话的小册子《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在20多个省份进行培训、推广。
查阅资料得知,一位当年听过华罗庚讲过优选法的战士这样回忆:讲座的那一天,他把高深的数学问题简约化、通俗化、形象化了。把优选法、统筹法形象化为淘米做饭、煮茶等日常事务中各道工序的合理排列,就连普通农妇都能听得懂。
“这是科学家在国家的建设发展中,把所学回报社会,把科学交给人民。”王挺说。
其实,新中国从成立伊始,就重视科普。
时间回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会议讨论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几位科学家率先提出把普及科学知识写入《共同纲领》,明确“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将科普工作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也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和普及工作的重视,揭开了新中国科普事业的新篇章。
“现在我们正在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果国民都能高度使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技术成果和理念,我们国家的发展就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就会有强大的、向上的动力。这跟当年推广‘双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挺感慨。
要普及科学知识
更要弘扬科学精神
时间继续向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普事业迎来新春。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1979年中国科普作协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成立了中国科普创作协会(1991年更名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198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国科普研究所”,成为国家级唯一科普专业研究机构)。
王挺说,以“科普”为名的研究所,在世界上可能也是独一无二的。“这说明我们党非常重视科学在全社会的普及。”
还有一个“独一无二”,是我国的科学普及法。它于2002年通过,标志我国科普事业在法制化轨道上迈出坚实步伐。
时间走到今天。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动员令。他指出: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王挺表示,这一重要论述为科普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动科普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他在一张图表前停了下来。3.27%,6.20%,8.47%,10.56%……这组数字,反映的是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0年到2020年的变化。
【中国科普研究所供图】
显著提升的公民科学素质,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为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明确了行动指南。新《纲要》的明确,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到2025年要超过15%,到2035年要达到25%。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 王挺】
王挺坦言,在网络时代,科学知识的获取已经越发容易,但科学精神的弘扬仍是需要补足的短板。而且,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和普及科学知识之外,科普还要提高人们利用科学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特别强调的是,科学要成为一个人的自觉,一种内在的素质。这种素质的构建,也需要我们建设一个终身学习型社会。”初心所向,使命必达。王挺说,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其实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也许困难,但只要努力,终会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