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的城镇化,绝不是简单地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里有个落脚处。”在西部某省代表团小组会上,有关城镇化的讨论十分热烈。大家普遍关心的是,进入城镇化“下半场”后,我国城镇化的潜力究竟还有多大,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又该如何走稳走好?
城镇化率65%,通常被认为是城镇化进入“下半场”的临界线。得益于进一步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增强县域综合承载能力等政策举措加快落地,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至66.2%。
城镇化率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一个指标,但不是绝对指标;城镇化率只是一个全国的平均数,在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在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之间,城镇化率还存在较大差距。城镇化率的不均衡性,意味着我们在整体城镇化水平提升上仍有较大空间。
有研究机构的测算显示,目前我国至少还有约2亿人仍处于较低水平的城镇化状态,正如代表委员们讨论时所说,对于很多新市民来说,城市还只是个落脚处——他们虽然人在城市,但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并没有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在住房、养老等方面仍面临不少困难。
事实上,让农业转移人口不仅愿意来城市,还要让他们能扎下根、融入当地生活并成为城市的一分子,这才是高质量城镇化的应有之义。从数字指标上看,我国已提前完成了“十四五”城镇化规划目标,但在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上,我们仍需尽快补齐短板。问题在于,在城镇化“下半场”,提质升级的抓手在哪里?
抓手之一,突出以人为本,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目前仍有1.7亿进城农民工和随迁家属尚未在城镇落户,有序推进这部分人群市民化是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接纳上亿人口逐渐进入城市,同时要关注那些处于低水平城镇化状态下的新市民,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从一些地方的实践看,以高质量的城乡建设来推动人的全面城镇化以及现代化进程,将是多赢之举。
抓手之二,强化县城载体,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从全国来看,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也普遍较高。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依托各地产业资源禀赋和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当地特色产业集群和高水平产业园区,通过提高县域综合承载能力,为新型城镇化注入新动能。
抓手之三,促进协调发展,加快培育打造现代化都市圈。当城镇化率超过65%以后,人口向超大特大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集聚的趋势就会愈发明显。通过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利用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作,有助于都市圈内优质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
说到底,城镇化“下半场”,就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虽然难度更大、困难更多,但它的明天也更加值得期待。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顾阳),原标题《城镇化“下半场”重在提质》